自己的影子。于是,当再次去那个国家时,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一路都微笑。结果,他竟然看到一个全新的国家:海关人员、计程车司机、侍者和市民,人人都面带笑容,个个都亲切友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位亲善大使犯得就是“投射效应”的错误。当我们怀疑他人对自己怀有敌意时,其实恰恰是暴露了自己的这种态度。你喜欢吃零食,便以为所有的年轻人也应该喜欢;你喜欢逛街买衣服,便以为买衣服是所有女人都热衷的一件事;你失恋后久久不能恢复,便以为所有的人在失去爱情后,都不能放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都可以统称为“投射效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标准,但是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前,往往总是先假设对方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将自己的某些品质、性格、爱好投射甚至是强加到别人身上,因此这种评价的客观性大打折扣,最终使评价结果产生误差。
【现实参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标准,遗憾的是当我们在进行判断的时候,经常会想当然的认为别人与自己的好恶相同,自作主张地就把他人拉到了自己心理特征的框架中。比如一个球迷很喜欢看球赛、踢足球,在与他人的交谈中三句不离球,也不管别人是否能听得进去。当有人表示“不喜欢看球”时,他甚至会觉得这人简直不可理喻。很多时候在我们不理解他人的背后,实际上就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你觉得同事花了一万多块买了一个gucci的包,简直太浪费了,实际上是你自己以前的生活太节俭;你觉得人不应该固守在一个地方工作,实际上是你比较喜欢流浪;你认为忙忙忙碌碌的生活太恐怖,人应该让自己的闲余时间更丰富点,实际上是因为你过惯了清闲的日子……所有你认为的不可理喻,也都有自己不可理喻的成分。
苏东坡跟佛印两人一起散步,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的身材胖胖的,本身又是做官的,佛印看了笑着说:“简直像一尊佛啊。”苏东坡听了很高兴,一边走又说:“你怎么不问我,你像什么呀?”佛印说:“好,我问你,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像一摊狗屎。”他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回家很开心地就对苏小妹说自己赢了和尚。在听完事情经过后,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这则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苏小妹口中的“佛心自现”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此人内心的真实特征或意图。
人都有一些共性特点,所以当我们用投射效应去推测别人时,很多情况下得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性别、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差异,人们观看的视角往往不尽相同,产生的认知也就各有千秋。世界上连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都找不到,更何况是更为复杂的人心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独立的小世界,我们很难开启他人心扉一探究竟,但如果拿自己的主观感受去猜忌别人,就更无法了解真实的他人,对自己的了解也会产生偏差。
【他山之石】
人的主观意识太强烈是投射效应之所产生的根本原因。要克服这种心理倾向的关键是保持理性,克服潜意识和思维惯性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思考验证法、角色互置法、全面沟通法等来杜绝投射效应带来的认知障碍。当觉得自己与别人格格不入时,不妨先换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结论是否受到了经验或思维惯性的干扰;或者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看问题,这样就能避免自己只凭个人特性、喜欢做出判断;当然,一场开诚布公的交流也必不可少。这一切的目的都在于,我们希望能用真诚的沟通代替怀疑和猜想,用客观的了解代替主观认识,以期看待真实的世界和自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