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美学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67818
  • 作      者:
    李翔德,郑钦镛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中国美学史话》的彩图部分与《中国美学史话》内容相匹配,包括神话传说——石器时代——彩陶——青铜器——金银玉器——建筑——雕塑——书法——壁画——明清家具——社会模式等。<br>    二、力求选用文物中的珍品极品,且造型美观、风格奇特,能够反映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审美情趣的遗存和器物。青铜器和彩塑以及藏族风格的礼器成为最灿烂的篇章。<br>    三、介绍了山西洪洞赵城古城、临汾平阳古城的伏羲、女娲传说与尧舜文化。太原市堪与意大利庞贝古城相媲美的晋阳古城和一个古国——古蜀国、其中尤其以古蜀国最具魅力:通过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珍稀文物,展现了一个梦幻、神奇、诡谲、美轮美奂、独具特色的古蜀国的大美境界。<br>    四、对于不同社会模式则选了尧舜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希腊雅典城邦和华盛顿缔建的美利坚合众国。各以一两张建筑图片作为象征。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促进国与国之间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选择本人的一些照片。<br>    五、内文插图最具特色的是一些具有系列性的组合图片。如《图腾时代》插入我国各民族信仰图案;《尧天舜日》插入尧庙、华门及羊獬“三月三”迎娘娘活动的系列图片;《万亿化身》插入我国历代佛像、金铜鎏金佛造像、藏传佛像系列图片等,并加了文字说明,使读者在阅读中享受更多愉悦之感。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美学史话》是我国第一部《中国美学史话》,1987年曾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修订内容力求把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思想,筛选出来,追本溯源,追踪其流变,揭示其深层的意蕴,使原来闪光的思想更为晶莹夺目,使一些长久沉寂甚至变得干枯的思想理念也被激活了,注入了新的生命,重新焕发出美的光彩。这是一次智慧的开发,也是一次审美之旅。《中国美学史话》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容前推至神话传说,中经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写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br>    二、对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曲、诗词、青铜金银器、寺观彩塑、壁画、墓葬礼器、砖雕等中闪亮的审美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探讨。<br>    三、大胆介入现实,进行中西美学思想比较,并在伦理美学的基础上,提出“美学是科学的皇后”,美在社会,在于构建一个真善美的社会与和谐世界。<br>    四、不仅新意迭出,而且有许多新的篇章如《以黑为美》、《以粪为美》、《美从礼出》、《结构功能》、《中和质量》、《统摄一切》、《万亿化身》、《喜闻乐见》《悲剧震撼》、《和谐世界》、《科学皇后》等,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范畴和见解,使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悲剧震撼》内涵凝重,《和谐世界》视野广阔,回答美学与社会前沿的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br>    五、把荀子美学思想,概括为“伪”为中心(“伪”即创造),更是一个创举对深入认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br>    书中运用大量文物考古资料,行文力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又深入浅出,熔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加之作者笔尖常带感情、常带“火花”,情理相融,并附有大量珍贵图片,是一部独具特色、深度、广度与高度的美学读物,可供中高等院校学生、党政军企干部与职工阅读。
展开
精彩书评
    李翔德提出伦理美学,是学术界的一个创举,不论在学术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均有深远的意义。<br>    ——张岱年<br>    李翔德也是一位痴著的学者,在工作之余,写了不少哲学与美学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特别是他面向现实社会,紧跟时代节拍。对伦理美学与和谐社会,作了一系列探讨,这是很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br>    ——季羡林<br>    翔德同志他们利用“史话”这一名称,而又灵活加以运用,把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糅合进种种神话、传说、故事等之中,从而写出一部自有特点的《中国美学史话》。仅仅这一点,我认为就应当加以肯定。<br>    ——蒋宝树<br>    在他的笔下,美学是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美学是走上科学王座的美学,美学是走向政坛的美学,美学是遍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美学。<br>    ——梅宝树<br>    《中国美学史话》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美学著作,它不是单纯从理论上抽象地谈中国历史上的美学思想和观点,而是通过历史上许多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去阐发中国美学思想的重大成就,并结合理论的探讨,追本溯源,考察其流变,揭示其深层的意蕴。除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外,还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可以说做到了图文并茂,情理相融,熔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炉,使人读后受到一次形象化的审美教育和美的享受。<br>    ——汝信<br>    《中国美学史话》在美学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成功的经验对我们广大美学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br>    ——汝信
展开
精彩书摘
    《山海经·海水北经》还写道:“钟山之神,名日烛龙,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br>    可见龙的名称可能由蛇身的“赤”繁衍而来,而这种龙显然又是“蛇”被夸张的结果。<br>    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伏羲考》)。人们还认为伏羲、女娲是兄妹为婚,反映的是血族群婚制。由于氏族的不断合并,族内群婚就扩展为族外群婚。随着氏族社会组织的扩大,氏族的图腾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想象所依据的现实基础,正是中国作为“龙”的国度的形象的原始根源。这正是美学家们所讲的“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龙”,抽去了它的神秘的外衣,无疑是典型的原始艺术结晶。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首蛇身壶盖,即是这种神异龙蛇的较早的造型艺术。<br>    氏族的最大合并与联盟则是龙与凤图腾的结合。与“蛇身人面”一样,凤图腾的氏族是“人面鸟身”。《说文》说:“凤,神鸟也。天考日,凤之象也:鸿前麈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诗经·商颂》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些学者也认为:玄鸟就是凤凰,正如“龙”是蛇的夸张,“凤”也是鸟的夸张。它们经过长期的争斗,逐渐融合统一,正如黄帝之战蚩尤,他们可能就是作为氏族的蚩尤的后裔,融合之后,图腾也开始融合。《山海经》中所谓“人面鸟身,践两赤蛇”,即这种融合的体现。<br>    总之,一个是炎黄集团,一个是夷人集团,一个在黄河上游,一个在黄河下游,通过种族的流徙、征战、掠夺而合并,传到后代,“庖羲氏”也就“凤姓”了。战国的楚帛画中绘有在龙凤之下祈祷着的生灵。
展开
目录
1 总序/季羡林<br>3 原版充/蒋孔阳<br>7 修订版序/汝信<br>9 祝辞/申维辰<br>13 修订版自序/李翔德<br><br>1 杂文·散步与美学(代绪论)<br>5 神话传说美善源头<br>7 一、女阴崇拜<br>16 二、以粪为美<br>21 三、以黑为美<br>25 四、龙凤呈祥<br>30 五、美的化身<br>36 六、智慧之星<br><br>41 尧天舜日 文明之光<br>43 七、审美光晕<br>51 八、尧天舜日<br>63 九、文明之光<br>73 十、图腾王国<br>83 十一、人神天鬼<br>90 十二、几何图案<br>97 十三、线的艺术<br><br>101 理性曙光《易》远流长<br>103 十四、理性曙光<br>110 十五、大象无形<br>112 十六、阴柔之美<br>117 十七、兴、观、群、怨<br>121 十八、乐以治国<br>128 十九、“伪”为中心<br>134 二十、美从礼出<br>142 二十一、物性比德<br>149 二十二、结构功能<br>162 二十三、中和质量<br>166 二十四、统摄一切<br>170 二十五、近取诸性<br>172 二十六、玄览极致<br><br>175 辞赋先声 浪漫情怀<br>177 二十七、缘物起情<br>179 二十八、拟容取心<br>182 二十九、穷通思变<br>184 三十、铺采摘文<br>187 三十一、辞赋先声<br>190 三十二、比兴明性<br><br>193 瑶台鹿苑 人间歌舞<br>195 三十三、瑶台鹿苑<br>199 三十四、人间歌舞<br><br>203 汉魏情性 风神气韵<br>205 三十五、史官文化<br>209 三十六、情性之辨<br>211 三十七、泊然无感<br>216 三十八、风神气韵<br><br>219 儒道参禅 万亿化身<br>221 三十九、儒道参禅<br>223 四十、佛教之花<br>226 四十一、规律探索<br>231 四十二、秀骨清相<br>236 四十三、万亿化身<br><br>247 机趣顿悟 百花齐放<br>249 四十四、机趣顿悟<br>254 四十五、清水芙蓉<br>259 四十六、格律气势<br>264 四十七、闲适讽喻<br>267 四十八、清丽委婉<br>270 四十九、作意好奇<br>272 五十、娱心劝善<br>775 五十一、天风海雨<br>278 五十二、高蹈远引<br>281 五十三、因物则性<br>285 五十四、自然高妙<br>288 五十五、虚实相生<br>290 五十六、有我之境<br><br>295 蕴藉风流 深沉激荡<br>297 五十七、愁恨道情<br>302 五十八、蕴藉风流<br>308 五十九、深沉激荡<br>312 六十、哀乐之真<br>315 六十一、虚实结合<br>318 六十二、以此贯彼<br>322 六十三、喜闻乐见<br>328 六十四、地下戏曲<br>335 六十五、程式典范<br>340 六十六、一分而殊<br>……<br>345 心灵觉醒 正气凛然<br>365 万古性情 风吹浪涌<br>395 悲剧震撼 应用再起<br>435 天人合一 气为主体<br>457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br>523 附录<br>607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