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关于20世纪的审美文化,周来祥和刘宁“以各个时期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为背景,将20世纪中国的审美文化按照文化的三个层面分为美学和艺术思想、具体的艺术创作、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三个层面,按照审美理想的发展变化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以审美理想的表现形态为核心,以主体性的发展为内在脉络,多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力求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这一个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①。他们把此时期的审美文化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概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阶段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审美理想从古典和谐美向近代崇高美过渡的时期。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伦理规范的压制,主体性受到限制,审美关系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稳固的审美理想,古典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是协调统一的和谐;近代主体性的觉醒冲击了古典和谐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梁启超、鲁迅等都在理论上宣布了古典和谐美理想的终结。第二阶段是五四前后到新中国成立,是崇高美理想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浪漫主义艺术和现实主义艺术各持一端,使古典艺术中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现、情感与理智、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相融合的艺术特征出现了分裂:“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出理想化、再现化、情感化、偏重虚构与想象、追求形式的精巧与华丽等艺术特征。与之相反的是,现实主义艺术关注人生、再现真实,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知和理智分析,注重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注重细节的真实,从另外一个侧面弥补了浪漫主义艺术创作的不足。”②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这一时期的审美理想出现了从崇高向古典的塌陷:解放之初,广大人民群众与艺术家热情高涨,充满自信与自豪,此时期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作精神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这种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现、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情感与理智等的再度结合,预示了审美理想新的发展趋势。但这种趋势在“文革”时期,却出现了向古典和谐美的回归。第四阶段,“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2l世纪初,是审美理想的多元发展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