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概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52632
  • 作      者:
    王美凤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以古老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探索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探讨人生的真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即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对中华文化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儒家文化,它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就思想和学术而言,儒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社会层面说,儒家文化创造了一个有利于社会和谐、融洽、互济的价值系统,这一系统的核心内容即是儒家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因此,研究儒家伦理思想,对于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我们今天通过伦理秩序的重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下,父权与君权紧密结合,君权借助父权而进一步确立,父权又借助君权进一步加以施行,伦理与政治就这样相互纠结在一起,于是作为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的道德原则及其规范,也就被扩大到了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成为维护宗法统治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这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早在西周初年,以周公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借鉴夏、商两代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左传·文公二年》)的主张,告诫统治者要“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尚书·无逸》),提倡节俭,力戒淫逸,要求百官“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尚书·无逸》),这些都反映了政治与伦理相结合的统治策略和思想观念。孔子则进一步弘扬了这种传统思想,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从而把主要作为政治制度、礼节、仪式的“礼”与道德之“仁”结合起来。把“礼”作为“仁”的体现,把“仁”作为“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地显示了礼与仁的内在关联。从“仁者爱人”的道德内蕴来看,“仁”是人与人之间所必须履行的一种道德义务,或者说道德责任。儒家伦理正是通过这种道德义务把人们维系在一起,从而起到协调着社会利益关系的目的。给礼赋予仁的道德内蕴,即是要把存在于人们之间的道德义务贯彻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使“礼”更具有道德意味,从而实现政治有时所难以起到的调节作用。从另一角度来说,当道德义务纳入政治生活以后,就意味着统治者对劳苦大众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如关心民众疾苦,体恤民生艰难,减轻对人民的剥削等,并尽可能以道德楷模垂范天下。不过,统治者在履行了道德义务之后,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即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使自己的政权得以维护。《论语·为政》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表达了这种双向和互动关系。因此,孔子之后,“德政”一直受到有卓识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推崇,并发展为一种政治统治模式。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政治原则往往可以从某种伦理原则推导出来,反之伦理原则也往往服务于政治原则,甚至沦为为其辩护的工具。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一体化
一、原始宗教
二、原始道德观念的萌发
三、原始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一体化
第二节 夏商宗教思想的发展与殷人的道德自觉
一、夏商的宗教思想
二、殷人的道德自觉
第三节 西周的宗法伦理及其道德观念的初步发展
一、西周的宗法伦理及其道德观念
二、西周中后期德治思想的发展
三、周人道德观念的自觉化
第四节 “三代”的宗法伦理特征

第二章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体系化
第一节 春秋时期伦理形态的变化
一、西周的政治宗教伦理
二、春秋时期社会伦理形态的演变
三、春秋时期新的道德范畴举要
第二节 孔子“仁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创立
一、孔子“仁”的伦理思想
二、孔子“礼”的伦理道德规范
三、孔子伦理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
四、孔子的理想人格与道德修养论
第三节 子思学派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
一、子思学派及其著作
二、郭店楚简儒家著作中的伦理思想
第四节 孟子的道德伦理思想体系
一、人性善的道德本原论
二、“仁义”的道德论与“求放心”的修养论
三、“仁政”与“王道”:道德政治化
第五节 荀子的道德伦理思想体系
一、礼的起源
二、荀子对礼的改造
三、人性恶的道德起源论与“化性起伪”的道德修养论
第六节 《易传》、《大学》、《中庸》的伦理思想
一、《易传》的伦理思想
二、《大学》的伦理思想
三、《中庸》的伦理思想

第三章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之特质
第一节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之结构分析
一、伦理与宗教的结合
二、伦理与宗法关系的结合
三、伦理与政治的结合
四、伦理学与哲学的一体化
第二节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特色
一、人学性
二、现实性
三、和谐性
四、实践性
五、相对性
第三节 先秦儒家与其他诸家伦理思想之比较
一、与道家伦理思想之比较
二、与杨朱伦理思想之比较
三、与墨家伦理思想之比较
四、与法家伦理思想之比较

第四章 先秦儒家伦理学说主要德目
第一节 仁
一、“仁”的道德意蕴
二、“忠恕”的践仁之道
三、“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
四、“爱物”的仁学境界
第二节 义
一、义之道德意蕴
二、义利之辨
第三节 礼
一、礼的践行
二、礼之要义及其变化
第四节 智
一、“智”的认知义与道德义
二、从智的功用看其道德意蕴
三、智的境界意义
第五节 信
一、信的道德内涵
二、信的道德功用
三、信的道德要求
四、信的道德标准

第五章 先秦儒家伦理之要旨
第一节 道德原则:仁与义
一、“仁”是先秦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则
二、“义”与“仁义”
第二节 道德根据:天道与人性
第三节 社会伦理:“五伦”
第四节 个人道德:“四德”
第五节 理想人格:内圣与外王

第六章 先秦儒家伦理讨论的其他重要问题
第一节 义利公私问题
第二节 “力”与“命”问题

第七章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