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卦:群龙的故事
龙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标志。
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有关“龙”的太多太多:比如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的,有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盘虎踞、龙腾虎跃;形容人的仪表英俊、气度不凡,有龙眉凤目、龙驹凤雏、龙跃凤鸣;望子成龙是寄托着最大的希望;画龙点睛是说到了根本;说一个人字写得好,有笔走龙蛇;说好吃的,有龙肝凤髓、龙肝豹胎,尽管谁也没有吃到过。当然,还有诸如龙头蛇尾、龙蛇混杂等等。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龙的形象也几乎无处不在。
我们的传统乐器胡琴,贵重的胡琴一定要雕上龙头,说是龙的儿子囚牛,专管礼乐。我们的传统兵器刀、剑等的刀环和剑柄吞口上,也刻着龙头,不过那不是囚牛而是睚眦,也是龙的儿子,睚眦嗜杀喜斗,即所谓“睚眦必报”,杀气腾腾。
有的龙喜欢站在宫殿的殿角上,叫嘲风,可以慑魔消灾。有的龙喜欢登在大钟上,作洪钟的提梁,叫蒲牢,那样钟的声音才宏大响亮。
有的龙像狮子,叫狻猊,喜欢倚立在香炉足上。有的龙像老虎,叫狴犴,掌管刑狱,所以它的画像往往出现在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过去大官出行,前面有人举牌“肃静”、“回避”,牌子上面画的也是狴犴。
中国人喜欢树碑立传,一块石碑就有两条龙,下面驮着的叫赑屃,盘绕在顶上的叫负质。赑屃也叫霸下,样子和乌龟差不多,不过,它是有牙齿的,而且力气要大得多,传说能够背着三山五岳满世界跑,后来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就改驮了石碑。
还有喜欢在桥柱逗留的蚣蝮,喜欢立于门首的椒图,能灭火消灾的螭吻,好食的饕餮和只进不出的貔貅,别看它们的形态各种各样,它们都是龙。
便是人和龙之间,在中国的文化中也并没有绝对的分离。所谓人中之龙,就是最厉害的人,当了皇帝可以称真龙天子。真龙天子虽然只有一个,一般的人,只要奋发努力,也会有机会可以鲤鱼跳龙门。所以中国的文化就是龙文化,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
而最了不起的群龙,则是出在《易经》。
周易以乾卦起首,乾卦六爻,六条龙,代表了宇宙生命原始最伟大的功能,代表了刚健主动的精神。六条龙处于不同时态,其中兆示的,是认识和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初爻为潜龙:
潜龙勿用。龙潜深渊,阳气不足,时机未到不能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隐忍待机,不可妄动。即使自己不被他人理解,也绝不忿忿不平,不为忧虑所困,不为世俗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要默默培养内力,积蓄能量,坚定信念,准备机会的到来。
二爻为见龙: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龙已经过了准备积蓄阶段,离潜出隐,应时而出,可以有所作为,施展自身之德能而为世所看重。然而,又只是崭露头角,尚未达到大中至正的最高境界。力量还不足,地位还不够,需要有“大人”帮助,作为依靠,方能够调整好自己,有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必定要以诚信争取众人的支持与帮助,整合有生力量,获得立足发展之地。这个时期,既有初露锋芒之新锐,也有羽毛未丰之顾忌。既不可一任阳刚,无所顾忌而至于狂狷,也不可一味退火成为“乡愿”,也就是老好人。正确的做法是好好修炼自己,稳住重心,消去浮火。或者如孔子所谓:“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说话做事要稳重,靠得住,小心谨慎,从而达到“刚而能柔,柔而能正”的境界,将生铁炼成钢。
三爻为惕龙:
也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尴尬的时期。竞争激烈,动辄得咎。功业尚未成就,仍然有可能半途而废。人们可以称赞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富有才华,却绝对会认真“修理”自己真正的竞争者。当一个人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也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这是思想和精神应当最为集中的时期,对人对事要极其尽心,既要知事,尤其要知人,有时甚至知人重于知事。当此之时,我们既应踏实苦干、辛勤耕耘,同时,也必须戒慎恐惧,明察形势,以避免危险。连夜晚都不可放松,一定要防止不应有的失策,设法不出大纰漏。要做到居上位而不骄横,在下位而不忧愤自卑,这样,便是身处危地,最终也不会有咎害,“厉无咎”。
四爻为跃龙:
或跃在渊。犹如我们从很多国画里看到的那样,神龙腾越于旋流之上,似上天,又仿佛潜渊。此为跃龙之象。这时,正处于基本成功的状态。当此之时,如果有机会有运气,则果断为之,定可一跃而达到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时运不至,也要学会从容,重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好比从政当官的,官做到了一定程度,彼此水平其实差不多,能不能够再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往往也取决于非自己能够左右的其他因素。其实非常好!既可跃而飞天,取得绝对卓越的成就;也可下而在渊,享受正常功成名就的超然。关键还是要谨慎勿躁,巩固根本,见机而作,唯时势是虑。有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一举而获得最大成功。机会不到,也大可不必怨天尤人,因为已经取得了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此时的心态,应该是最为宽松而自在,甚至是隐士思想、神仙境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