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周易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26094
  • 作      者:
    刘大钧著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大钧(1943-),山东邹平人,国际著名易学家,现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周易研究》学刊创办人、主编。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经学——易学的研究,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于上世纪80年代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是山东大学易学学科的甸建者和领导者,中国易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治《易》路数上,主张在新的历史文化视野下超越传统的
展开
内容介绍
    《周易概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面肯定并简要介绍传统易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原为山东大学在全国最早开设的《周易》选修课而写,初稿完成于1982年,修改补充后正式定稿于1983年,由李苦禅大师题写书名、张岱年先生为之制序,经辛冠洁先生推荐子1986年5月在齐鲁书社初版发行,1988年元月再版。当年6月第三次印刷,印数为50500本。尔后在《光明日报》组织的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中,本书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当时该书责任编辑白萍生先生与编辑室主任张继臻先生亲自将获奖证书送至鄙人家中,喜称“一部学术著作,能获读者一万七千票,以如此高票当选‘金钥匙’奖,实属罕见”,当时我亦深感荣幸。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易》象 自春秋战国时代起,经汉、唐、宋诸儒,至清儒及民国人物止,他们在 讲解《周易》经文时,都要依据卦象。即便是被人称作“扫象不谈”的王弼 ,在其《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依然承认:“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表面看起来,王弼不取象数之学,但他在注释《周易》经文 时,重阴阳,辨爻位,心中很有分寸。可知他是精通汉人象数的。如注《同 人》卦九五爻:“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王弼说:“居 中处尊,战必克胜,故后笑也。”而且,他仍然取象。如注《象·大有》: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王弼说:“大有,包容 之象也,故‘遏恶扬善’。” 那么,可不可以抛开卦象,像有的今人那样,纯以训诂解《易》呢?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看一下《周易》的卦辞和爻辞,到底是据象而出 ,还是与象无关。 通读《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我们发现:凡拟之以物时,初爻 之辞皆取象于下。如《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坤》卦初六爻:“ 履霜坚冰至。”《履》卦初九爻:“素履往,无咎。”《泰》卦初九爻:“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噬嗑》卦初九爻:“履校灭趾,无咎。”《 贲》卦初九爻:“贲其趾,舍车而徒。”《剥》卦初六爻:“剥床以足,蔑 贞,凶。”《大过》卦初六爻:“藉用白茅,无咎。”《坎》卦初六爻:“ 习坎,入于坎窅,凶。”《离》卦初九爻:“履错然,敬之,无咎。”《咸 》卦初六爻:“咸其拇。”《逐》卦初六爻:“逐尾厉,勿用有攸往。”《 大壮》卦初九爻:“壮于趾,征凶,有孚。”《夹》卦初九爻:“壮于前趾 ,往不胜,为咎。”《困》卦初六爻:“臀困于株木,人于幽谷,三岁不觌 。”《井》卦初六爻:“井泥不食,旧井无禽。”《鼎》卦初六爻:“鼎颠 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艮》卦初六爻:“艮其趾,无咎。利 永贞。”《既济》卦初九爻:“曳其轮,濡其尾,无咎。”《未济》卦初六 爻:“濡其尾,吝。”我们看:“潜”“履”“茅”“趾”“足”.“藉” “坎窅”“拇”“尾”“臀”“井泥”“轮”等,皆取象于物之下者。 反之,凡拟之以物时,上爻之辞皆取象于上。如《乾》卦上九爻:“亢 龙有悔。”《比》卦上六爻:“比之无首,凶。”《大有》卦上九爻:“白 天佑之,吉无不利。”《噬嗑》卦上九爻:“何校灭耳,凶。”《大畜》卦 上九爻:“何天之衢,亨。”《大过》卦上六爻:“过涉灭顶,凶,无咎。 ”《咸》卦上六爻:“咸其辅、颊、舌。”《晋》卦上九爻:“晋其角,维 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解》卦上六爻:“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获之无不利。”《骺》卦上九爻:“姤其角,吝,无咎。”《鼎》卦上九爻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旅》卦上九爻:“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 号眺,丧牛予易,凶。”《中孚》卦上九爻:“翰音登于天,贞凶。”《既 济》卦上六爻:“濡其首,厉。”《未济》卦上六爻:“有孚于饮酒,无咎 。濡其首,有孚失是。”等等,我们看:“亢”“首”“天”“耳”“顶” “辅”“角”“高墉”“铉”“巢”等,皆取象于物之上者。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在经文中出现,恐怕绝非偶然的巧合。 再看取一物为象的卦,随着爻位的变化,取象的部位是如何变化的。先 看“近取诸身”的《咸》卦。 《咸》卦初六爻:“咸其拇。”六二爻:“咸其腓,凶,居吉。”九三 爻:“咸其股,执其随,往吝。”九四爻:“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 尔思。”九五爻:“咸其脢,无悔。”上六爻:“咸其辅、颊、舌。” 很清楚,在《咸》卦中,随着爻位的变化(由初六爻到上六爻)身体部位 的取象,也由脚的大拇指上升到腿肚子、大腿、脊背之肉,最后到面部。再 看“远取诸物”的《乾》卦。《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九二爻:“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 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爻: “亢龙有悔。”随着爻位的由下而上,龙的位置也由“潜”“见”而“跃” “飞”,最后以至于“亢”。 其他如《剥》《艮》等卦亦同,都是随着爻位的自下而上,其爻辞取象 也由下而上地变化着。 据此,《系辞》谓:“易者,象也。”“彖者,言乎象者也。”“立象 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并特别指出:“圣 人设卦观象系辞焉。” 我们认为《系辞》的说法还是有根据的。同时,《系辞》作者在行文中 两次提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因此,恐怕《周易》作者当初撰卦爻之辞时,正是于观象之后,或“拟 诸其形容”而出辞,或“象其物宜’’而吐语,故使我们在读《周易》经文 时,常常发现忽说吉,又说凶。一些卦爻之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人 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正在于此。惟作《周易》者当初是如何“拟诸其形 容”的,又是怎么“象其物宜”的,因其法已经亡佚,我们今天是很难知道 了。虽然后人在《周易》的取象上有过很多探讨和研究,但往往都不免陷于 穿凿与附会。因此,我们今天在讲解《周易》经文时,对古人“观象系辞” 的说法既不可全弃,然而又不可全取。因为若全取《说卦》及汉人的《易》 象以解卦爻之辞,凭古《易》的一点断文碎义,苦苦探索那些久已亡佚的取 象之法,势必走上支离卦象以就经文,生拉硬扯以顺己意的旧路数,再一次 陷入古人的困境,这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反之,认为《周易》的卦爻之辞与 象毫无关联,“观象系辞”之说并无根据,在训释《周易》经文时,干脆全 盘否定古人以象解经的传统路子,纯以训诂解经,因古时字少,遂借通假之 便随意训释,使训诂学成为一支点木成金的魔术棒。我们以为,这也不是实 事求是的态度。 我们的态度是,承认《周易》卦爻之辞乃当初作《易》者“观象系辞” 而来,只是这些取象之法后来已经亡佚,故今天讲解《周易》经文时,应当 仍以训诂为主,又要参考一些通过经文自身可以看出的取象。同时,为了解 前人对《易》象的一些探讨,我们对春秋、战国并两汉有关《易》象的研究 ,也应知道其梗概。为此,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前人有关《周易》之象的探讨 。 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所谈,《周易》的取象计有“八卦之象”“六 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 ”共七种。 P21-23
展开
目录
前言

《周易》泛说
关于《周易大传》
关于《易》象
关于卦变
关于占筮
《左传》《国语》筮例
变占探讨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上)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下)
疑难卦爻辞辨析(上经)
疑难卦爻辞辨析(下经)
帛《易》初探
帛《易》源流辨析
“卦气”溯源
今帛本卦序、先天方图及“卦气”说的再探索
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子夏易传》真伪
读帛书《缪和》篇

《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全译
《周易》上经
《周易》下经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齐鲁版后记
齐鲁版再版后记
巴蜀版前言
《易学要籍丛书》总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