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诸子精神:百家争鸣、融合与传统文化整体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95822
  • 作      者:
    孙开泰著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最有性格的国学史著作,呕心沥血的学者大文章。<br>在学术明星甚嚣尘上的时代最顽强的国学坚守者,百家争鸣、融合与传统文化整体观。
展开
作者简介
  孙开泰,男,汉族,1940年5月生,四川泸州人,汉族,196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即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工作,1994年8月为研究员。1999年8月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后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博士后出站论文答辩评委、先后任《管子学刊》编委、顾问、安徽颖上管予研究会特聘顾问、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孔子学会前秘书长、理事、学术委员、山西省社科院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事迹收入《中华人物辞海》、《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国际杰出人物辞典》(美国)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内第一本系统全面介绍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普及读本,比于丹更全面,比易中天更深刻.该书囊括先秦诸家学派思想,客观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发展脉络,交待社会历史背景和相互间的依存影响关系,对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动荡时代的思想学说和流派,做出清楚的交代。<br>    该书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研究探索,对春秋战国思想史的历史进程形成独到的见解,提供了有价值意义的贡献。该书对儒、墨、杨三足鼎立局面展开详细的论述,对兵家思想展开着重研究,这是近年鲜见著述的;对稷下学的深入研究是有新意的,过去学术界对阴阳家的研究很薄弱,著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邹衍的生平事迹和阴阳五行思想都有独到见解,大大丰富了阴阳家的内容,使诸子百家的思想发展路程,成为有机的整体,这是《先秦诸子精神》一书的突出特点。
展开
精彩书评
  要讲中国文化,只知道儒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涉诸子百家,以及三教九流。在今天的“国学热”中,学一些诸子百家的知识,十分必要。孙开泰先生的《先秦诸子精神》给了我们很好的引导,值得感谢,也值得我作一推荐。<br>  ——李学勤<br><br><br>    孙开泰先生曾对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做过深入的研究,对钱穆先生论著里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还有《稷下通考》中的错误等,做出校正论述,包括对兵家孙武、孙膑、吴起等人考证的错误。因此,先后写过《稷下学宫与孟子的关系》、《孟子生平事迹考辨》、《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考辨》、《邹衍事迹考辨》、《孙武与齐文化》、《吴起兵法考辨》、《吴起与孙膑》、《马陵之战简述》等论著,更正《先秦诸子系年》的错误。这些研究成果收在《先秦诸子精神》中,为史料鉴别提供了基础。<br>  ——周光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乱世绽放的文景<br>一、“士”阶层的兴起<br>诸子百家之所以在先秦时期酿成果实,除了植根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还与社会上出现一个所谓的“士”阶层密切相关。在春秋战国社会,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士”阶层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大量涌现与活跃。“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br>1.“学在官府”与学术下到民间<br>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说:“三代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文史通义》卷三《史释》)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三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周礼》明确规定,那时的学校只允许“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周礼》卷十四《地官》)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论语》卷十八《微子》记载了王官流落民间的一些情况:“太师挚适齐,五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鼓襄入于海。”这里所说的“太师”、“乐师”、“鼓师”、“少师”等都是“王官”,是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在动乱中,他们分别逃到齐、楚、蔡、秦等国;有的入居于黄河或汉水之滨,有的则处于海边。这样他们就把本来属于官府的文化传播到民间。正如孔子向郯子问官之后对旁人说:“‘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卷四十八《昭公十七年》)还有另一种使王官散人民问的途径,如《吕氏春秋》卷二《当染》记载,鲁惠公使宰让请周平王派史角到鲁国传授“郊庙之礼,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这是说史角被鲁惠公留在鲁国,史角及其后代便定居于鲁国,成为墨子的老师。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没失传,但他的后代已经不是周王室的史官了,于是“郊庙之礼”便流传于民间。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礼失而求诸野。”(《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这话是有道理的。<br>  ……
展开
目录
序言【一】<br>序言【二】<br>第一章 先秦诸子的争鸣与融合:乱世绽放的文景<br>一、“士”阶层的兴起<br>1.“学在官府”与学术下到民间<br>2.“养士”之风的盛行与士的活跃<br>3.宽容的学术环境<br>二、诸子以继承文化传统为使命<br>三、“诸子百家”的分类<br>1.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分类的简况<br>2从诸子百家起源来分类的几种学说<br>3.先秦诸子分为“六家”或“十家”的长处与不足<br>4.地区文化与古代学术中心<br>四、今天怎样看待百家争鸣<br>1.百家争鸣的盛况<br>2.诸子百家的相互影响与融合<br><br>第二章 “儒”到“儒家”:一种职业到一个学派的升华<br>一、儒家崛起为先秦第一学派的条件<br>1.从王官与儒说起<br>2.孔子大办私学<br>3.儒家创建于鲁国的历史背景<br>4.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影响<br>二、孔子首倡“礼治”与“仁学”<br>1.孔子生平<br>2.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br>3.孔子的影响及其后学<br>三、子思对中庸之道的弘扬及思孟学派<br>1.思孟学派的客观存在<br>2.子思突出了孔子的“中庸”思想<br>3.思孟学派的主要哲学范畴:“诚”与五行说<br>四、孟子基于人性善的仁政学说<br>1.生平<br>2,孟子首倡人性本善<br>3.开给统治者的“仁政”药方<br>五、荀子说:“天行有常”<br>1.生平<br>2.人性本恶所以要“化性起伪”<br>3.教和学的论述<br>4.天行有常故而“制天命而用之”<br>六、孔子思想的特点,儒家的发展与影响<br>1.孔子与儒学思想的特点<br>2.儒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br>3.儒学的世界影响<br><br>第三章 墨家:儒家的第一个挑战者<br>一、墨子的生平、著作与墨家的创建<br>二、儒墨之争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开端<br>1.关于百家争鸣的发端<br>2.邹鲁儒墨显学之争的时代背景<br>三、墨子的十大主张<br>1.“兼爱”<br>2.“非攻”<br>3.“尚贤”<br>4.“尚同”<br>5.“节用”、“节葬”<br>6.“非乐”<br>7.“尊天”、“事鬼”<br>8.“非命”<br>四、儒墨显学之争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br>1、儒墨之争的主要内容<br>2.儒墨之争的原因与实质<br>五、墨家的分化与消亡<br>1.墨家的分化与消亡<br>2.墨家消亡的原因<br><br>第四章 法家:新势力的崛起<br>一、晋国激烈的政治斗争催生了法家<br>1.嫡长子与庶子之争引起晋国内乱<br>2.三家分晋<br>二.法的演变与法家始祖李悝<br>1.法家与法<br>2.子夏西河讲学——家向法家的过渡<br>3.李悝在魏国的改革<br>三、吴起在魏西河与楚国的“法治”实践<br>2.在魏国西河的变法<br>3.在楚国的变法<br>4.吴起在楚变法失败的原因<br>四、申不害推崇“术”<br>1.申不害的生平与所处的时代<br>2.法家“术”的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br>3.“术”与重赏罚与明法治相结合<br>4.“术”的历史地位与思想渊源<br>五、慎到讲“抱法处势”<br>1.慎到的生平<br>2.明君恃势而治<br>3.“尚法”、“立君不尚贤”<br>4.慎到的黄老思想及其由来<br>六、商鞅在泰国的变法<br>1.秦孝公礼贤的历史背景<br>2.商鞅在秦的变法与法治思想<br>3.商鞅对“耕战”思想的发展<br>七、韩非与封建专制主义<br>1.秦王政为什么对韩非倍加推崇<br>2.韩非如何将法家导向封建专制主义<br>3.对“耕战”思想的总结<br>4.进化的历史观<br>5.性恶论<br>6.天道观和认识论<br>7.朴素辩证法思想<br>8.齐法家与晋法家思想的不同:“德法兼治”与“法治”<br><br>第五章 名家:游走于逻辑与事实之间<br>一、名家产生的渊源与流派<br>二、《庄子》记载的“历物十事”惠施<br>三、稷下学宫的两个名家——儿说、田巴<br>1.儿说的“白马非马”说及骑白马被课税的尴尬<br>2.田巴的生平与思想<br>四、公孙龙的著名逻辑命题/111<br>五,邹衍与稷下黄老之学的宋钎,尹文的名实观/113<br>六,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115<br><br>第六章 道家:隐士风度与哲人智慧<br>一,老子论道,开启防御与退守的智慧<br>1.老子的生平<br>2.老子受传统文化与楚隐士的影响<br>3.《老子》的成书<br>4.老子的思想<br>二、庄子的处世智慧<br>1庄子生平与故里<br>2.庄子的著作<br>3.庄子的价值主张<br>4.庄子的处世哲学<br>三、稷下黄老之学<br>1.黄老之学的产生<br>2.稷下黄老之学的三派<br>3.黄老之学的著作<br>4.稷下黄老之学与黄老思想的先驱范蠡<br>5.稷下黄老之学对老子思想的改造<br>6.黄老之学与田齐政权“兼容并包”的学术政策<br>7.宋钎、尹文<br>8.慎到的黄老思想<br><br>第七章 个人主义的先驱:杨朱学派与农家<br>一、杨朱学派及其思想<br>1.杨朱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br>2.杨朱的主要学说:“为我”、“贵己”而反对“侵物”、“纵欲”<br>3.杨朱的政治主张:建立“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会<br>……<br>第八章 先秦兵家:以战争的观点看世界<br>第九章 纵横家:以谋求大国政治为第一要务<br>第十章 杂家:诸子百家的汇流与融合<br>总结论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