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什么是好生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339009
  • 作      者:
    (法)吕克·费希(Luc Ferry)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是不是已变成明日黄花?“美好生活”这一古老的问题是否已经烟消云散,沦为技术世界的又一个牺牲品?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来了,本书的意图正是讨论其差异所在。我们将大致沿着两条能够真正帮助我们重新界定好生活的线索展开探讨。其一,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好生活”这一问题对于一个超越了道德和宗教的哲学思考范畴仍然适用。其二,我们需要考量的是,当人类已经宣称我们逐渐把自己从伟大的宇宙、宗教甚或俗世等先验原则的监督中解放出来时,从那些意义上说,这个问题在其漫长历史的终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了。
展开
作者简介
    吕克·费希(Luc Ferry,1951年1月— ) 法国著名哲学家。执教于索邦大学和卡昂大学,曾在法国政府中担任青年、国民教育与科研部部长。曾经获得法国著名文学奖Medicis桂冠。著有:《审美的人》、《新生态秩序》、《人神:生活的意义》、《海德格尔和现代性》、《什么是成功的人生?》、《学会生活》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当今世界,一个宗教意义上的来世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寄予厚望,抑或诚如尼采所言,如今我们成了自我价值的创造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美好生活”这一古老的问题已销声匿迹,沦为技术世界的又一个牺牲品?费希在本书中指出,千百年来无数哲学论争所倚赖之基础——生命的意义这一问题,现在并没有烟消云散,而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了。
展开
精彩书评
    社会“成功”的幻影、围绕自我奋斗成功之人的神话和权力的假象所产生的狂想如此之强烈,它们几乎无所不在,以至于遮住了我们的视线。在盛请我们自由行动和自我实现的名义下,我们的白日梦和当今世界的绩效崇拜对其寄予厚望、并为之付出如此沉重代价的“成功”理想,难道不是正在迅速形成一种新型暴政?!<br>  ——吕克·费希<br><br>    吕克·费希的这部最新力作延续了他对以往形而上学和宗教传统的探赜.尽管我们已经无法接受它们对于神性、宇宙和谐的假设,但是仍能从中发掘不少关于自我超越和生命意义的真谛。费希对希腊人的内在的、“人性的”重要性,基督教,以及尼采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提出了一些颇富新意的观点。这部充满胆识与洞察刀的佳作,出自当今最才华横溢的哲学家之一。<br>  ——查尔斯·拉摩尔(Charles Larmore),芝加哥大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超越道德、宗教之后:探索问题的新时代<br>  在《天使与章鱼》(The Angel and the Octopus)一书中,西蒙·雷斯(Simon Leys)与读者们分享了他对当代哲学著作的失望之情。作为一位饮誉世界的汉学家,雷斯对某一探讨自己所偏好之主题的作品期待已久,该书甫一面世他便购得一本。然而,几番阅读尝试以后,他终于不堪忍受书中概念注解之繁多,只好作罢。由此,雷斯描述了这种沮丧如何令他想起埃利·威赛尔创作的一则逸闻:一名犹太传教士要去附近的村庄参加一场婚礼。他雇了一辆马车载他前往,车夫也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可是刚一动身,车夫就礼貌地要求传教士下去帮忙推车,因为那匹马年迈体弱,根本拉不动车。传教士很乐于助人,便答应了。在他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可惜婚礼早已结束。传教士非常失望,同时他不乏机智地试图解释这一意想不到的变化,他对车夫说,“我能理解你为什么来这儿:你需要挣钱。我也知道我为何而来:我要参加婚礼。可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带着一匹马来。”<br>  哲学作品就好比是那匹老马?这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或许你认为它只是片面之词,但此处它至少可以引导我们明确应当如何检验哲学。今天的哲学往往被简化为“论……”,简化为与其词源学语义所揭示的主旨——“对智慧的爱”——相去甚远的评注。然而当它在希腊人中间发端时,哲学其实是被视为一种与对人生态度不可分割的智力活动。它的终极关怀就是“生活”,“人应当怎样生活?”是哲学首要的问题。即便当它转向对物理学、数学或是逻辑等高深学科的探索时,其最终的目标仍是从中寻求一种能够真正为生命历程提供指引的(从字面意义上讲)“切实可行”的答案。<br>  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Andre Comte-Sponville)力图重建那一古老的传统,将哲学定义为“思考生活,体验思想。”这一表述不仅巧妙地首尾呼应,更清楚地说明了思考与生活两相结合的必要性。我欣然将其纳为己用,但有个前提,必须补充在我看来十分关键的一点:我们被感召着要思考的人生,以及我们采取某种哲学态度后即将体验的思想,既非日常生活也非日常所想,而是在人类意识到自己“终有一死”这一前提下的生活和思想。希腊人深刻地意识到,因为我们注定要死去,而且我们明白这一点,因为我们将要失去那些自己亲近的人儿,因为平庸不断威胁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关于“好生活”的问题——何为此生(而非彼生)真正的价值所在——值得推究。也正因为如此,所有伟大的哲学思想一直都在尽力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可能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伟大的哲学思想大抵与“(灵魂)救赎”有关。<br>  或许有人会反驳道,以这种方式把救赎性归因于哲学恐怕会导致哲学和神学的混淆。况且,将哲学与人类的有限性及其缺憾(厌倦、平庸、愚昧、邪恶、疾病、苦难、死亡等等)过多地联系起来,会不会又矫枉过正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对待语言、科学、道德、法律、政治以及更多其他学科?要知道它们的出现对20世纪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莫非“哲学化就是学会怎样死去”这一老掉牙的警句依然适用于当代思想,别忘了,后者可是一直前所未有地致力于“解构”形而上和宗教的幻觉呢。<br>  也许吧。但这恐怕就误解了我所指的“救赎”,此处救赎决不以任何超越现实生活的范畴——能够给予人类救赎手段的神灵们的栖息之所——的存在为前提。直截了当地说,宗教与哲学在这一方面的区别大致可以归结为:宗教做出“我们会被救赎”的承诺;哲学则恳请我们“拯救自己”。从谦卑与自豪、信仰与理性、他治与自治这几对反义词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这两种态度之间有着霄壤之别,以及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宗教并不能被简化为他治,现代个人主义也绝不是自治。信仰同样可以是一种自由的行为,一种深思熟虑之后对(即便出自上天的意旨,却也要留待人类来承担全部“责任”的)召唤心甘情愿的响应。就现代人的自由而言,一切都表明,受社会和历史无意识的影响,它并不排除来自于外部的决定因素。心理分析和社会学的存在本身就不断见证了这种决定因素,生物学的存在更不待言。然而,世界越是揭开它玄秘的面纱,其中栖息的神灵就越少,依靠自身努力拯救自己而非等待救世主的观念就越显得合情合理。在这一点上,从斯宾诺莎到尼采,即便是最为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也未能摒弃与“至福”(beatitude)或“永恒轮回”——简言之,与“超越”了日常生活的领域——之间的某种联系。倘若没有什么是绝对值得经历的事,那我们又该如何回应关于“好生活”的探询?另一方面,我们怎样才能容许一种绝对的存在而不必退却到宗教的或然判断上?这就是问题所在。<br>  为了更好地界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来到我们跟前,并如同他对年迈的浮士德所做的那样,许诺让我们拥有俗世的成功可能带来的一切——所有的一切,同时我们假设他会像任何名副其实的恶魔那样,要以此交换我们的“灵魂”,抑或任何我们可能称之为灵魂的东西,不论对错与否,譬如道德或精神信仰、政治忠诚、情感或其他依附等等。那么,当他试图夺走我们的“灵魂”时,是不是肯定不会遭遇契约中的免责条款或附加条件?我认为有可能,而且这一假设很耐人寻味。可也不一定必然如此,我知道兴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恶魔是不会得逞的。为什么呢?我会问,理由是什么?尽管这一命题看起来过于简单,甚至毫无价值,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其他对等的表述方式,但在我看来它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促使我们扪心自问:在一个彻底世俗化、权力意志压倒一切、“相对性”似乎成了全世界唯一前景的时代,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可妥协”从而在这个意义上说是绝对的存在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我们在沉思好生活的时候能不能抛开这种想法?我以为不能。我甚至不能确定尼采是否相信可以将其抛诸脑后。尼采似乎认为很多事情都是“不可妥协”的,而绝不是相对抑或中立的。请允许我先做一个与此相反的假设:我们思考关于“好生活”的问题时可以完全不去理睬任何绝对的存在,无论这些存在是什么。果真如此,我们又怎能不顺从于对手段、成绩本身、那些可以估量和可以妥协之物一总而言之,对我们通常称之为“商品”之物,娱乐与消费的帝国——的狂热?!<br>  ……
展开
目录
序言 我们的白日梦:成功,倦怠,以及嫉妒<br>第一部分 创造美好生活:观念的蜕变<br>第一章 超越道德,宗教之后:探索问题的新时代<br>第二章 问题内涵及其回答的缓慢人性化<br>第二部分 尼采时期:最强烈的好生活<br>第三章 论“先验”这一最大的梦幻泡影:偶像的黄昏,或如何用锤子做哲学推究:世界末日,上帝之死,人类毁灭<br>第四章 尼采式的唯物主义的根基与论据<br>第五章 尼采的智慧,即好生活的三个标准:真理体现在艺术之中,强力体现在伟大的风格之中,永恒体现在瞬间之中<br>第六章 尼采之后:上帝死了之后的四种生活形式:波西米亚生活、享乐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远离异化的生活<br>第三部分 古代人的智慧:与宇宙秩序协调一致的生活<br>第七章 希腊人的智慧,或称“世俗精神”(Lay Spirituality)的第一印象:救赎的世俗化<br>第八章“宇宙-道德”:宇宙中蕴含的力量与道德魅力<br>第九章 古代人智慧的杰出典型:斯多葛学派<br>第四部分 受“来世”魅惑的“今生”<br>第十章 最终为不朽征服的死亡:哲学为宗教取代<br>第十一章 世俗哲学的重生:以及好生活的人性化<br>第五部分 “人-神”中的人文主义:与人类境况和谐一致的好生活<br>第十二章 唯物主义,宗教,以及人文主义<br>第十三章 解决美好生活的问题的新途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