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清朝要派一些人,就是翰林院编修出国。蔡元培想这是个机会,他一直想到海外学习,就出去了,到北京了。其实很多翰林不愿意去欧美学习,朝廷要派人到日本,蔡校长不愿意去日本,就继续担任译学馆教授,教国文、西洋文,译学馆后来都并入京师大学堂。所以说,蔡校长很早就与北大结缘,京师大学堂一成立,蔡校长就在北大服务了。
到了1907年,担任驻德公使馆的孙宝琦,答应每个月资助30两银子供蔡元培做学费。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是蔡先生终生的好朋友,他对蔡先生说,你出国以后,每个月给我供稿,我给你预支稿费,每个月100元。这样就有了经济保障,就实现了他出国的愿望。
这时候蔡校长已经四十岁了,咱们老说留学生是“洋插队”,很苦的。一般出去都二三十岁是吧,蔡校长都已经考到翰林,担任了那么多职务了,还是不断学习,坚持学习了一辈子,他有这个劲头。他总觉得学不够,自己学,也带着别人学。这就是终生教育,这个劲头也是咱们的榜样。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马上把他请过来做教育总长,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这个很重要的,他有一套教育思想,要在中国实施很不容易。蔡元培要改革旧学制,要男女同校,废除读经,要实施西方的教育体系,精简机构,廉政建设,减少开支,每月几十块钱,一个教育部每月开支不过一千来块钱,这是奇迹,现在连想都不敢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