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01504
  • 作      者:
    张浪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建构研究》以特大型城市发展的全球化为背景,针对当前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特大型城市里绿地系统发展现状之间的严重失衡问题,借鉴系统论与进化论的理论原则,通过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实践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城市绿地系统进化论。《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建构研究》具有五大创新点:<br>    1 首次以国内外特大型城市里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及其构建为剖析对象的系统性研究。<br>    2 较为全面地解析了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这一最重要、最难实施的问题。<br>    3 对特大型城市里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思维方式的突破。<br>    4 提出并论证了城市绿地系统进化论。<br>    5 首次从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规划及构建的时间、空间两个发展轴,对特大型城市的绿地系统结构布局规划及构建进行实证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和内涵<br>    城市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中的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而且能够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达成城市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因此被称为“城市的肺”。<br>    “城市绿地”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国家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的概念,以欧洲国家为代表。无论是150年前的城市环境整治和城市美化运动,还是近百年前的自然保护运动、二战后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及当代城市中心区再造,开敞空间的规划都是以绿地为主体展开的。英国的开敞空间定义为“所有具有确定的及不受限制的公共通路,并能用开敞空间等级制度加以分类,而不论其所有权如何的公共公园、共有地、杂草丛生的荒地以及林地”。美国将开敞空间定义为“城市内一些保留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者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或者为调节城市建设而预留下来的土地。城市中尚未建设的土地并不都是开敞空间,城市绿地具有‘娱乐价值、自然资源保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风景价值”。日本高原荣重把开敞空间定义为“游憩活动,生活环境,保护步行者安全,及整顿市容等具有公共需要的土地、水、大气为主的非建筑用空间,且能保证永久性的空间,不论其所有权属个人或集体”,城市开敞空间是由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波兰学者也认为“开放空间一方面指比较开阔、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因素较少的空间,另一方面指向大众开敞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园林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园等都在其内”。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br>1.1  研究背景<br>1.1.1  理论与实践综述<br>1.1.2  研究的意义<br>1.1.3  研究重点<br>1.2  研究目标<br>1.2.1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br>1.2.2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br>1.2.3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建构研究<br>1.2.4  布局结构的持续发展模式——绿地系统进化论<br>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br>1.3.1  技术路线<br>1.3.2  具体方法<br>1.3.3  研究框架<br>参考文献<br>第二章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和内涵<br>2.1  特大型城市的界定<br>2.1.1  特大城市的概念<br>2.1.2  特大城市的特点<br>2.1.3  特大型城市的概念<br>2.2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br>2.2.1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类型<br>2.2.2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质量<br>2.2.3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管理<br>2.3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的特点<br>2.3.1  绿地功能综合化<br>2.3.2  规划要素多元化<br>2.3.3  布局结构复杂化<br>2.3.4  规划实施法制化<br>2.4  本章小结<br>注释<br>参考文献<br>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理论<br>3.1  城市整体结构中的绿脉系统<br>3.1.1  自然与生态基础<br>3.1.2  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结构<br>3.1.3  城市社会经济结构<br>3.1.4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br>3.1.5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结构<br>3.2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br>3.2.1  近代田园城市规划理论<br>3.2.2  麦克哈格的“千层饼”<br>3.2.3  景观生态学<br>3.2.4  绿色城市空间的探索<br>3.3  走向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br>3.3.1  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br>3.3.2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br>3.3.3  生态绿地系统建设<br>3.4  本章小结<br>参考文献<br>第四章  国内外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构建研究<br>4.1  国外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构建<br>4.1.1  英国伦敦绿带的构建<br>4.1.2  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的构建<br>4.1.3  日本东京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br>4.2  国内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构建<br>4.2.1  北京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构建<br>4.2.2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构建<br>4.2.3  广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的构建<br>4.3  国内外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比较<br>4.3.1  国外几种主要结构模式及其优劣势<br>4.3.2  国内几种主要结构模式及其优劣势<br>4.3.3  国内外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比较<br>4.4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意义.<br>4.4.1  提高城市空间的生态性<br>4.4.2  控制城市结构扩张,保护和体现城市主体风貌<br>4.4.3  构筑城市绿色空问系统,满足人的需求<br>4.4.4  完善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保护作用<br>4.5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的进化趋势<br>4.5.1  网络化<br>4.5.2  多元化<br>4.5.3  立体化<br>4.5.4  城乡一体化<br>4.5.  5区域化<br>4.6  本章小结<br>参考文献<br>第五章  中国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进化——以上海跨越式发展为例<br>5.1  上海城市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br>5.1.1  初步形成阶段(1267~1840)<br>5.1.2  缓慢发展阶段(1840~1949)<br>5.1.3  稳定发展阶段(1949~1978)<br>5.1.4  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0)<br>5.1.5  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至今)<br>5.2  上海绿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br>5.2.1  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br>5.2.2  稳定增长阶段(1986~1998)<br>5.2.3  跨越式发展阶段(1998~2005)<br>5.2.4  质量跃升阶段(2005~至今)<br>5.3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突变<br>5.3.1  两次规划布局结构的突变<br>5.3.2  规划的突变<br>5.3.3  布局结构的突变趋势<br>5.4  上海绿化建设保障体系的突变<br>5.4.1  “绿线”制度对绿色开敞空间的刚性保护<br>5.4.2  技术规范的完善<br>5.4.3  管理机制的健全<br>5.4.4  投资力度的加大<br>5.5  本章小结<br>参考文献<br>第六章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持续发展模式与结构布局理论——城市绿地系统进化论<br>6.1  系统进化论<br>6.1.1  进化论<br>6.1.2  系统进化论<br>6.1.3  绿地系统进化论<br>6.2  动力机制的进化<br>6.2.1  城市经济发展<br>6.2.2  产业结构调整<br>6.2.3  基础设施规划<br>6.3  公共政策的进化<br>6.3.1  “园林城市”政策<br>6.3.2  “后园林城市”政策<br>6.3.3  行政法规<br>6.3.4  上海的地方性行政法规<br>6.4  促进城市内部结构的进化<br>6.4.1  大型公共绿地<br>6.4.2  生态廊道<br>6.4.3  旧区改造<br>6.5  城乡关系的进化<br>6.5.1  城乡一体化<br>6.5.2  景观生态网络化<br>6.5.3  要素区域化<br>6.6  生态资源利用方式的进化<br>6.6.1  湿地保护<br>6.6.2  林地保护与建设<br>6.6.3  农用地、园地<br>6.7  生态绿地功能的进化<br>6.7.1  生态功能的优化<br>6.7.2  游憩功能的强化<br>6.7.3  景观功能的提升<br>6.8  特大型城市的绿地系统进化论<br>6.9  本章小结<br>注释<br>参考文献<br>第七章  结语<br>7.1  结论<br>7.2  创新点说明<br>7.3  后续研究<br>附件一:上海市三层次绿化规划协调研究<br>1  三层次绿化规划概况<br>2  三层次绿化规划对现状研究的协调<br>2.1  对城市绿化现状的总结<br>2.2  对城市绿化现状问题的分析<br>2.3  三层次绿化规划对城市绿化现状认识的总结<br>3  三层次绿化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协调<br>4  三层次绿化规划绿化要素分类协调<br>4.1  三层次绿化规划绿化要素分类方法<br>4.2  对现状分类方法的分析<br>5  三层次绿化规划空间结构模式协调<br>5.1  三层次绿化规划空间结构概述<br>5.2  对三层次绿化规划结构的分析<br>5.3  图纸叠加分析出现的问题<br>附件二: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空演变研究<br>1  三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比较研究<br>1.1  三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概况<br>1.2  规划背景比较<br>1.3  规划范围及深度比较<br>1.4  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比较<br>1.5  规划结构比较<br>1.6  绿地分类与规划控制指标比较<br>1.7  实施效果比较<br>1.8  上海三次绿地系统规划总结<br>2  对新一轮上海绿化系统规划的建议<br>2.1  符合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要求<br>2.2  构建新模式<br>2.3  绿地多功能化<br>2.4  森林城市模式<br>2.5  绿色廊道网络构建<br>2.6  区域化的发展趋势<br>2.7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br>2.8  立体化的发展趋势<br>2.9  水陆一体化趋势<br>2.10  绿化分类体系化<br>2.11  展现上海特色风貌<br>参考文献<br>附件三:上海市三层次绿化规划与12项相关规划协调研究<br>1  研究概况<br>2  对绿化现状研究的协调<br>2.1  各类规划对城市绿化现状及其他用地现状的描述<br>2.2  统计资料中的绿化现状情况<br>2.3  现有规划中提到的绿化问题<br>2.4  图纸叠加分析出现的问题<br>2.5  从统计资料上看存在的问题<br>3  各规划中与绿化相关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协调<br>3.1  各类规划中与绿化相关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汇总<br>3.2  各规划中与绿化相关的指导思想总结<br>4  对绿化建设目标的协调<br>4.1  现有规划目标汇总<br>4.2  现有规划目标归纳<br>5  对绿化结构与布局的协调<br>5.1  现有规划结构汇总<br>5.2  现有规划结构的归纳<br>附件四:城乡一体化绿化系统规划的对策研究<br>1  综合各类规划对绿化发展条件的分析<br>1.1  SWOT分析<br>1.2  环境敏感区分析<br>1.3  土地利用分析<br>1.4  长三角区域绿化结构分析<br>2  城乡一体化绿化系统规划对策<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