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41672
  • 作      者:
    高峡,陈智罡,袁宗福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详细介绍了构建园区网所涉及的交换、路由、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将园区网接入到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全书由14章组成,包括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参考模型、交换机工作原理、VLAN、STP/RSTP、路由基础、RIP、OSPF、PPP、ACL和交换机端口安全、NAT、WLAN、网络规划与设计、常见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等相关技术。《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在每个章节中不仅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还介绍了如何部署和配置这些技术,并给出了相应的配置案例。
  《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可与《网络设备互连实验指南》配套使用。
  《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可作为网络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在实际构建园区网络中的技术参考用书。由于《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的专业性、实用性、易读性,现已被选为锐捷网络有限公司RCNA(锐捷认证网络工程师)认证指定教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网络基础
  本章重点
  移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模型
  ◇重点协议介绍
  ◇数制转换
  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和计算机网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越来越多的日常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使用到计算机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现代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掌握有关网络的各项技术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
  20世纪60年代末,计算机网络一经诞生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其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相互渗透结合,计算机网络迅速扩散到日常民生的各个方面,政府、军队、企业和个人都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重要业务依托于网络运行,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放置于网络之中。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高速公路更是离不开它。因此,计算机网络对整个信息社会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要想学习计算机网络,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一般地说,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连起来,彼此间能够互相通信,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包括软件、硬件、数据等)的整个系统就叫做计算机网络。
  连入网络的每台计算机本身都是一台完整独立的设备,它自己可以独立工作。将这些计算机用双绞线、电话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有线通信介质,或者使用微波、卫星等无线媒体连接起来,再安装上相应的软件(这些软件就是实现网络协议的一些程序。就像讲不同语言的人无法进行对话一样,计算机网络中的双方也需遵守共同的规则和约定才能进行通讯,这些规则和约定就叫计算机网络协议,由它解释、协调和管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相互间的操作),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系统。
展开
目录
第1章 网络基础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
1.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2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1.1.3 网络传输介质
1.1.4 LAN、WAN、WLAN
1.2 计算机网络模型
1.2.1 O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1.3 重点协议介绍
1.3.1 IP协议
1.3.2 端口号
1.3.3 TCP协议
1.3.4 UDP协议
1.4 数制转换
1.4.1 计算机常用的数制
1.4.2 数制之间的转换
1.5 总结
1.6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交换技术
2.1 以太网
2.1.1 MAC子层和LLC子层
2.1.2 以太网概述
2.1.3 CSMA/CD
2.1.4 以太网帧格式
2.1.5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
2.2 交换基础
2.2.1 交换机工作原理
2.2.2 帧转发方式
2.3 启动交换机
2.3.1 交换机的端口和指示灯
2.3.2 交换机的访问方式
2.3.3 使用命令行界面
2.3.4 交换机文件系统的管理
2.3.5 交换机的初始配置
2.4 总结
2.5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虚拟局域网(VLAN)
3.1 VLAN概述
3.1.1 VLAN的概念
3.1.2 VLAN的用途
3.1.3 VLAN的优点
3.2 VLAN的定义方法
3.2.1 基于接口的VLAN
3.2.2 基于MAC地址的VLAN
3.2.3 基于网络层的VLAN
3.2.4 基于IP组播的VLAN
3.3 VLAN的标准
3.3.1 IEEE802.1q
3.3.2 交换机的接口和默认VLAN
3.4 VLAN和Trunk的配置
3.4.1 VLAN的配置
3.4.2 向VLAN内添加接口
3.4.3 配置VLANTrunk
3.4.4 定义Trunk接口的许可VLAN列表
3.5 配置VLAN间的通信
3.5.1 利用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通信
3.5.2 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的通信
3.6 VLAN排错
3.7 总结
3.8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局域网中的冗余链路
4.1 冗余拓扑
4.1.1 冗余交换模型
4.1.2 广播风暴
4.1.3 多帧复制
4.1.4 MAC地址表抖动
4.2 生成树协议
4.2.1 生成树协议概述
4.2.2 生成树协议的工作过程
4.2.3 生成树协议的端口状态
4.2.4 生成树拓扑变更
4.3 快速生成树协议
4.3.1 快速生成树协议概述
4.3.2 RSTP的优点
4.3.3 RSTP与STP的兼容性
4.4 STP与RSTP的配置
4.4.1 生成树协议的默认参数
4.4.2 配置STP和RSTP
4.4.3 生成树配置实例
4.5 以太网端口聚合
4.5.1 端口聚合概述
4.5.2 流量平衡
4.5.3 配置端口聚合
4.5.4 端口聚合配置实例
4.6 总结
4.7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IP协议及子网规划
5.1 网际协议IP
5.1.1 IP协议概述
5.1.2 IP包格式
5.1.3 IP地址及其分类
5.1.4 专用IP地址
5.1.5 特殊IP地址
5.2 子网划分
5.2.1 子网掩码
5.2.2 划分子网的方法
5.2.3 VLSM
5.3 IPv6
5.3.1 IPv6概述
5.3.2 IPv6地址
5.3.3 IPv6的特点
5.3.4 IPv6与IPv4的对比
5.4.总结
5.5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路由技术
6.1 路由技术基础
6.1.1 路由概念
6.1.2 路由选路
6.2 启动路由器
6.2.1 认识路由器
6.2.2 路由器的访问方式
6.2.3 路由器加电
6.2.4 使用命令行界面访问路由器
6.3 静态路由、默认路由与浮动路由
6.3.1 静态路由配置
6.3.2 默认路由的配置
6.3.3 浮动静态路由
6.4 动态路由协议基本原理
6.4..1 动态路由协议基础知识
6.4.2 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
6.4.3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6.4.4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6.5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区别
6.6 有类路由协议与无类路由协议
6.6.1 有类路由协议
6.6.2 无类路由协议
6.7 总结
6.8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RlP路由协议
7.1 RIP协议
7.1.1 RIP的概念
7.1.2 RIP的工作过程及计时器
7.1.3 RIP更新路由表
7.1.4 路由毒化
7.1.5 计数到无穷大
7.1.6 防止路由环路
7.2 RIPvl与RIPv2
7.2.1 RIP版本1
7.2.2 RIP版本2
7.3 RIP的配置方法
7.3.1 配置RIP
7.3.2 RIP配置实例
7.3 13配置单播更新和被动接口
7.4 RIP的检验与排错
7.4.1 使用show命令检验RIP的配置
7.4.2 使用debug命令进行排错
7.5 总结
7.6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OSPF路由协议
8.1 OSPF概念
8.1.1 OSPF优势
8.2 SPF’算法
8.2.1 SPF工作过程
8.2.2 OSPF选举DR/BDR
8.2.3 邻居和邻接关系
8.2.4 OSPF报文类型
8.2.5 OSPF状态
8.3 单区域OSPF配置方法
8.3.1 配置OSPF
8.3.2 验证OSPF配置
8.4 总结
8.5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点对点协议(PPP)
9.1 点对点协议PPP
9.1.1 PPP协议简介
9.1.2 PPP的工作过程
9.1.3 PAP和CHAP认证
9.1.4 配置PPP协议
9.2 总结
9.3 思考与练习

第10章 园区网安全
10.1 园区网安全隐患
10.1.1 园区网的常见安全隐患
10.1.2 园区网安全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
10.2 交换机端口安全
10.2.1 交换机端口安全概述
10.2.2 端口安全的配置
10.2.3 查看端口安全信息
10.3 访问控制列表
10.3.1 访问控制列表概述
10.3.2 ACL工作原理及规则
10.3.3 ACL的种类
10.3.4 配置ACT
10.4 总结
10.5 思考与练习

第11章 网络地址转换(NAT)
11.1 NAT概念
11.1.1 地址空间不足带来的问题
11.1.2 NAT的用途
11.1.3 NAT术语
11.2 配置NAT
11.2.1 NAT的工作过程
11.2.2 配置NAT
11.3 配置NAPT
11.3.1 NAPT的工作过程
11.3.2 配置NAPT
11.4 验证和诊断NAT转换
11.5 NAT的注意事项
11.6 总结
11.7 思考与练习

第12章 无线局域网(WLAN)
12.1 无线技术基础
12.1.1 WLAN的发展历程
12.1.2 WLAN技术分类
12.1.3 WLAN相关组织
12.1.4 WLAN的主要技术
12.1.5 WLAN的传输介质
12.1.6 WLAN的技术优势
12.1.7 WLAN的应用
12.2 IEEE802.11
12.2.1 IEEE802.11简介
12.2.2 IEEE802.11标准
12.2.3 EEE802.11与OSI
12.3 WLAN组件
12.3.1 笔记本电脑和工作站
12.3.2 无线网卡
12.3.3 访问接入点(AP)
12.3.4 天线
12.4 WLAN拓扑
12.4.1 Ad.Hoc模式
12.4.2 Infrastructure模式
12.4.3 漫游
12.5 WLAN安全性
12.5.1 SSID隐藏
12.5.2 MAC地址过滤
12.5.3 WEP
12.5.4 WPA
12.5.5 802.1x
12.5.6 WLAN安全防范措施
12.6 总结
12.7 思考与练习

第13章 网络规划与设计
13.1 网络层次化结构设计
13.1.1 网络层次化的设计思路
13.1.2 接入层功能
13.1.3 汇聚层功能
13.1.4 核心层功能
13.1.5 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的优点
13.2 设计一个网络方案
13.2.1 用户背景描述
13.2.2 需求分析
l3.2.3 设计原则
13.2.4 解决方案设计
13.2.5 网络方案特点
13.3 总结
13.4 思考与练习

第14章 常见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
14.1 网络排错思路
14.2 物理层故障分析与处理
14.2.1 本地故障
14.2.2 线缆故障
14.3 数据链路层故障分析与处理
14.4 网络层故障分析与处理
14.5 传输层与高层故障分析与处理
14.5.1 协议故障
14.5.2 配置故障
14.5.3 操作系统故障
14.5.4 蠕虫病毒
14.6 总结
14.7 思考与练习
附录A术语表
附录B锐捷职业认证体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