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汉语真的要在翻译中消亡吗?
1.弁言
2.汉语仅仅是容器吗?
3.英译汉中汉语的缺席之一:汉语的政治化与丑化
4.英译汉中汉语的缺席之二:汉语的低俗化与野蛮化
5.结语
二、历史的漂泊——有关费茨杰拉德的《鲁拜集》译文的两次批评及其历史遗留问题
1.解题:历史的认识
2.第一次批评:闻一多的“直译”及其准确性
3.第二次批评:张承志的“回归”及其盈余
4.结语
三、后殖民状况下还有翻译吗?——翻译的两概念化简论
1.引言
2.语言失落的时代与理性主义
3.后殖民主义状况下的翻译反思
4.结语
四、“套套逻辑的必然”——论翻译的非逻辑的特质
1.弁言
2.“套套逻辑的必然”是怎样的“必然”
3.翻译对逻辑的拒斥
4.结语
五、逻辑能走多远?——译论与实践的关系简论
1.弁言
2.译论与实践:封闭的无理论的理论呈现的简单化倾向
3.译论中实践维度的意义及其概念的历史演进
4.翻译实践论单一维度化背后的逻辑上的恶性循环
5.结语:逻辑以外的言语表述的可能性
六、发皇心曲,代下注脚?——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陈寅恪史学研究的方法论
1.缘起
2.历史比较语言学与陈寅恪的文化自足思想
3.陈寅恪的“同情”理念及其与结构主义可能性的联系
4.结构整体的缺席与陈寅恪的解构意识
5.结语:陈寅恪的“解构”倾向与中华文化思想资源的关系
七、文化史就是翻译史——陈寅恪的翻译观及其启示简论
八、翻译世界:朦胧区域及其含混性——从一首小诗的译文看翻译的理想化作用
九、让诗意进入翻译理论研究——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看钱钟书的“不隔”说
十、试论“化境”的反翻译倾向及“下隔”的理论意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