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翻译与汉语: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098080
  • 作      者:
    蔡新乐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我们的外语能力越来越强,为什么翻译的质量却不断走低?在翻译的冲击下,汉语何去何从?我们如何保证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个性?
    通过分析一些翻译学的教材,追溯翻译的概念和历史,深入探讨西方文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究竟能否和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和平共处。作者以闻一多、陈寅恪、钱钟书、梁宗岱等先贤的理论和实践为例,用解构主义的方法努力探寻汉语及汉语文化的命运。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汉语真的要在翻译中消亡吗?
1.弁言
2.汉语仅仅是容器吗?
3.英译汉中汉语的缺席之一:汉语的政治化与丑化
4.英译汉中汉语的缺席之二:汉语的低俗化与野蛮化
5.结语

二、历史的漂泊——有关费茨杰拉德的《鲁拜集》译文的两次批评及其历史遗留问题
1.解题:历史的认识
2.第一次批评:闻一多的“直译”及其准确性
3.第二次批评:张承志的“回归”及其盈余
4.结语

三、后殖民状况下还有翻译吗?——翻译的两概念化简论
1.引言
2.语言失落的时代与理性主义
3.后殖民主义状况下的翻译反思
4.结语

四、“套套逻辑的必然”——论翻译的非逻辑的特质
1.弁言
2.“套套逻辑的必然”是怎样的“必然”
3.翻译对逻辑的拒斥
4.结语

五、逻辑能走多远?——译论与实践的关系简论
1.弁言
2.译论与实践:封闭的无理论的理论呈现的简单化倾向
3.译论中实践维度的意义及其概念的历史演进
4.翻译实践论单一维度化背后的逻辑上的恶性循环
5.结语:逻辑以外的言语表述的可能性

六、发皇心曲,代下注脚?——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陈寅恪史学研究的方法论
1.缘起
2.历史比较语言学与陈寅恪的文化自足思想
3.陈寅恪的“同情”理念及其与结构主义可能性的联系
4.结构整体的缺席与陈寅恪的解构意识
5.结语:陈寅恪的“解构”倾向与中华文化思想资源的关系

七、文化史就是翻译史——陈寅恪的翻译观及其启示简论
八、翻译世界:朦胧区域及其含混性——从一首小诗的译文看翻译的理想化作用
九、让诗意进入翻译理论研究——从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看钱钟书的“不隔”说
十、试论“化境”的反翻译倾向及“下隔”的理论意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