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绅士有弹性——改变词性
人分男女性别,词也有词性。动词可直接做谓语,可带宾语,形容词虽也可做谓语,但不能带宾语,这是一般的言语规律。但在文艺作品中,却可以见到改变词性的反常用法。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已经出现。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唐代诗人孟浩然年轻时善做五言诗。四十岁那年,他游历京城长安,时逢秋月新霁,文人们相聚在一起吟诗作赋。孟浩然一语惊人,吟出两句诗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大家为之叹服,不敢再继续做诗。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呢?南宋魏庆之引《苕溪渔隐丛话》说:“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旬之工,在一‘滴’字。若非此两字,亦焉得为佳句也哉?”(《诗人玉屑》第六卷)这段话道出了“淡”“滴”之妙。两句诗描写秋天夜间的自然景色,“微云”指稀薄的云层。河汉,即银河,它是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形容词“淡”在此处用如动词,用一“淡”字连接“微云”与“河汉”,把秋夜的天空描绘得富于诗情画意:秋高气爽,天庭宽阔无边,云层稀薄飘逸,时不时游荡在银河畔。“淡”字飘逸而自然,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微云对银河的神妙影响。“疏雨”,指稀疏、细小的雨点,用一“滴”字连接“疏雨”与“梧桐”,描写秋夜阴雨的情景。“滴”字虽通俗平常,但却真切自然,使人如听“滴滴嗒嗒”的雨声。细小的雨点洒落在梧桐叶上,雨不大,雨声也小,听来不但不刺耳,反而悦人心脾。两句诗四种物象由“淡”“滴”两个动词串连起来,上句通过视觉形象,由动显静;下句通过听觉形象,由声显静,巧妙地组合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