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在人类阶级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语言有些词语会留有阶级的烙印,表现出所谓阶级色彩。现代汉语自然也不例外。词语的阶级色彩究竟是什么,一般似乎还没有明确的认识,有的人甚至认为既然模糊不清,大可放到一边不管。其实,阶级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同词语意义的研究分析、词典释义及词语的理解、运用,都很有关系,不能不研究。
“色彩”可以有多种意思,有时指的不是事物带来的具体感觉,而是事物特性的表现。词语的阶级色彩,指的就是“一切在词语上面反映了阶级的思想、立场、感情、利益的表现”①,即具体词语同特定阶级密切因应或直接关联的诸方面,包括意义的反映方式和内涵、使用的功能,有时甚至包括构造形式(在词语为个别阶级自己所造和使用的情形下)。因此,这同词语意义中感性的表达色彩不是一回事。不过,由于阶级色彩主要由词语意义所决定,而且大体上伴随着词语意义而来,因而也可看做某种特殊意味而归入词语意义的范畴来认识。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具有阶级色彩的词语并不等于是属于某个阶级的,它们仍然具有程度不等的全民性。例如“法统”“下人”“贱民”“三从四德”等,虽然最初为上层统治阶级所创造,反映了剥削阶级的等级观念和统治需要,但同时也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使用。又如“民主”“专政”“叛徒”“壮烈牺牲”等,尽管在不同阶级的理解中会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各个阶级也有不少共同理解的成分,因此可以彼此都运用它们来相互交际。这类词语在具有阶级色彩的同时,也有着全民性,是毫无疑义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