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作为教学理论研究历史中的优良传统,在推动教学理论深化与推进教学实践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无论是长期以人性论为基础的哲学批判而引发的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变革还是近代以来广泛的社会变革引发的泛教学批判以及现代以来显著的教学理论批判的形态化都表征了这一点。但以上批判都带有浓厚的泛教学色彩,一方面,批判的主体并不完全是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在教学批判中教学理论研究者的角色是模糊的。另一方面,以上的批判无论从动机还是从内容来看并不纯粹是教学的理论。再次,以上批判的教学理论成分不够充分。而真正具有专业色彩的教学批判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结构功能主义①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没有理论的理论”的后现代主义。
而在我国,结构功能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对教学理论研究的固有范式产生大的影响。我们注意到,诸多教学理论批判并不带有真正的批判成分。一方面,在所谓的教学理论批判中,没有批判理论的支撑,很多是一己之见,另一方面,透视20年来的教学理论研究,虽然教学知识的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其质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显示出批判功能的软弱,不特如此,我们亦注意到,在既有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很大一部分研究形态呈现出了批判化的色彩,带有“商榷”、“管见”、“述评”、“展望”之类批判话语的研究司空见惯,其中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墙上芦苇腹中空”,我们谓之教学研究中批判的形式主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