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育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
随着你对教育研究的了解的加深,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是统一的整体。例如,你将会在本书的第四部分看到,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样本与总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据资料与统计分析。与之相反的是,第五章所探讨的方法则以个案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很少使用数据资料或统计分析,但却较多地依靠文字资料和主观分析。
为什么教育研究方法有如此众多的差异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得首先考察一下作为科学研究基础的认识论问题。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知识的本质以及获取、证实知识的过程。一些认识论专家尤其关注科学研究的本质并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这些哲学家(有时称作科学哲学家)潜心致力于回答下列问题:研究人员所研究的对象(如中子和自我概念等)是真实存在的吗?研究知识与其他形式的知识何以不同?研究知识有什么特殊的权威?什么是理论?怎样才能检验理论?所谓发现有助于人们预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法则,这究竟表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否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
哲学家已对科学研究的本质作了数百年的探讨,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已受到这些学派(如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与现象学等)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对应该如何从事他们各自的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将在下文首先重点讨论教育研究人员目前所关注的认识论问题,然后要介绍一下不同的研究人员为何会对这些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以及他们是如何从结论出发提倡并从事了千差万别的教育研究。
作为这一讨论的指导,我们要参看图1.1所显示的简单模型。图中有这样一个因素,叫做单个的人(以A表示)。现在让我们把教师看成单个的人。教师与之发生联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B)和社会环境(c)。举例来说,大多数教师都使用教科书。就教科书在物质现实层面上的意义而言,它由纸张和墨等组成,即其物质现实是由特定的生物化学的质所构成的。就教科书在社会现实层面上的意义而言,教师使用教科书这一标签来表示它,即凡是某一特定群体的成员(讲英语的人)都能使用它。教师使用教科书,是为了与某一特定类型的人(学生)一起来履行某一特定的社会功能(教学)。师生双方理应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所决定的。因而,社会环境的一切方面都是社会所规定的,这些方面也因此构成了社会现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