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理交融: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062591
  • 作      者:
    孙小礼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文理交融: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可供高等学校文、理、医、农、工各科大学生、研究生,大学和中学教师,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阅读。
展开
作者简介
    孙小礼,1932年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州,曾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浙江大学附中、北平贝满女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1953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留校先后在数学系、物理系、哲学系任教。1986年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至1996年)、教授。现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
    在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等领域撰文二百多篇,代表性论文有“从判决性实验引起的思考——实践检验真理的若干问题”、“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莱布尼茨与中西文化交流”、“可续发展与科学技术”、“数字地球与数字中国”等。主要著作有《自然辩证法讲义》(合著,1979)、《数学·科学·哲学》(1988)、《科学方法论史纲》(1988)、《超越时代——哲人科学家莱布尼茨》(合著,1997)、《文理交融——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2003);主编《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概论》(1993)、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1997)、《自然辩证法通论》(3卷,1992—1999)、《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2004),以及《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丛书》(14种,1988—2003)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理交融: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从各种角度、多个层面作了论述。文、理之间,也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森严壁垒、相互隔绝呢,还是应该相互交叉、走向融合呢?早在蔡元培时代就已提出了“融通文理”的理想,现在,文理结合的交叉科学时代已经到来。面对21世纪的各种新的挑战,哲学家和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应该怎样携起手来,通力合作,高质量地发展我国的科学和教育呢?怎样有力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呢?对于众所关心的这样一些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蔡元培的“融通文理”理想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号孑民)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科学事业家。他一生关注和学习科学,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历史发展,并通过自己的治学实践熟悉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巨大社会功能更是深有体会、确信无疑。他是20世纪率先在我国倡导“科学救国”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历史证明,仅靠科学救不了中国,蔡元培不可能实现其“科学救国”的愿望,然而他为筹建和推动中国的科学事业,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许多含意深刻、影响深远的见解和主张,例如,他关于应用研究和纯粹研究的关系的看法,倡学术研究的自由精神,以及他的“融通文理”思想和在北京大学试行“废科设系”等措施,至今仍然富有启示。
    一、蔡元培:科学救国的代表人物
    1.一生关注、学习和考察科学
    诚如蔡元培所自述,①他自幼爱读书,“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自甲午以后,朝士竞言西学,孑民始涉猎译本书”,他广泛涉猎论述世界各种书籍,包括论述自然科学的译本书。
展开
目录

作者前言
第一篇 21世纪:文理交融的世纪
第一章 蔡元培的“融通文理”理想
一、蔡元培:科学救国的代表人物
1.一生关注、学习和考察科学
2.主张科学救国,创办科研机构
3.应用研究与纯粹研究并重
4.强调科学研究之自由精神

二、播下了“融通文理”的种子
1.文理之间彼此交错之处甚多
2.北京大学试行“融通文理”之措施

第二章 迎接文理结合的交叉科学时代
一、科学发展的形式和规律
1.单一学科形式和交叉学科形式
2.学科交叉:科学发展的生长点
3.走向综合:科学发展的总趋势

二、交叉科学时代必然到来
1.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难以分离
2.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相互渗透
3.文理交融:21世纪的世界性科学潮流

三、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1.建立“两科联盟”。要扫除思想障碍
2.建立“两科联盟”,研究复杂的课题
3.通过“两科联盟”,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借助“两科联盟”,培养交叉科学时代的人才

第三章 怎样理解“科教兴国”的“科”?
一、“科”,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1.打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传统壁垒
2.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二、科学是物质力量,也是精神力量
1.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2.科学与人的头脑的现代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血缘关系
一、自然科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来源
1.马克思主义的来源问题仍是一个研究课题
2.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之一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社会属性的阐明及其世界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应与自然科学同步发展
1.列宁四论“泰罗制”的启示
2.用“发展”和“变革”的观点探讨马克思主义

三、毛泽东:“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
1.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2.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
3.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
4.马克思主义者要研究自然科学

第五章“科学、技术与社会”:文理交融的研究领域
一、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及相关领域群
1.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识的简短历史回顾
2.“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应运而生
3.STS研究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
4.STS的相关研究领域群

二、联系我国实际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1.20世纪我国有关研究的热点和特点
2.21世纪的STS研究——服务于我国需要与同国际接轨

第二篇 21世纪:高质量高科技的世纪
第六章 可续发展:21世纪的必然选择
一、可续发展思想与《21世纪议程》
1.可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2.《21世纪议程》

二、中国国情与《中国21世纪议程》
1.中国国情
2.《中国21世纪议程》

三、可续发展的几个重大科学问题
1.人口问题
2.资源问题
3.环境问题
4.开发海洋问题
5.开发太空问题

四、可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相互促进
1.可续发展对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
2.科学技术是实现可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科技工作者是促进可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4.可续发展与新科学技术观
五、可续发展与新型全球伙伴关系

第七章 质量第一:21世纪的基本国策
一、产品质量、质量意识、质量管理
1.我国的产品质量问题
2.增强全民族的质量意识
3.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
4.向科学技术要质量

二、必须重视精神产品的质量问题
1.学术研究与精品意识
2.提高科普著作水平
3.提高翻译作品质量
4.规范学术行为,严格质量管理

第八章 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何谓现代化生活方式
1.关于农村生活的现代化
2.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闲暇时间

二、为现代化生活提供物质准备
1.大力发展各种服务业
2.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3.用现代科技装备文化事业

三、树立现代生活观念
1.生育观
2.消费观
3.休闲观
4.服务观

四、计算机网络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以新的方式工作和生活
2.与“虚拟世界”打交道
3.人们面临一系列新的难题

第九章 数字地球与数字中国
一、信息资源之极端重要
1.企业家的切身体会
2.信息资源与可续发展
3.信息资源的价值在于利用

二、关于数字地球
1.数字地球的提出
2.数字地球与地球信息资源

三、21世纪的数字中国
1.建设数字中国的必要性
2.建设数字中国的可能性
3.信息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的决策
4.数字中国与中国的可续发展
四、数字地球·数字国家·数字城市

第三篇 21世纪:中国从数学大国走向数学强国
第十章 马克思与数学
一、马克思为什么钻研数学
1.数学是重要的研究工具
2.数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一
3.数学是马克思独特的精神休养法

二、怎样看待马克思数学手稿
1.两种极端的看法
2.数学手稿的具体内容
3.数学手稿的出版、翻译情况
4.数学手稿: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

第十一章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力量
一、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二、科学的语言
三、思维的工具
四、理性的艺术
五、数学技术与高技术
六、数学与思想解放

第十二章 现代数学的新特点
一、数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现代数学的新特点
1.高度的抽象和统一
2.公理化和结构分析
3.各分支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4.数学模型的日益复杂化
5.电子计算机改变数学的面貌
6.数学进入人类的一切领域

第十三章 中国从数学大国走向数学强国
一、加强现代数学教育
1.数学扫盲与数学教育改革
2.让公众理解数学

二、21世纪:中国向数学强国迈进
1.数学:赶超世界科学先进水平的突破口
2.经济强国与数学强国
3.21世纪:中国向数学强国奋进

第四篇 21世纪:哲学与科学重新走向融合
第十四章 哲学与科学融合的先驱
一、牛顿:“哲学中的推理法则”
二、莱布尼茨:超越时代的哲人科学家
1.卓越的数学家
2.杰出的哲学家
3.西欧关注中国文化的先驱

三、傅里叶:一首数学的诗
1.杰出的科学成就
2.对科学和哲学的深远影响

四、马赫:“思维经济原则”
1.马赫及其哲学思想
2.“思维经济原则”

五、庞加莱: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
1.卓越的科学成就
2.杰出的科学哲学思想

第十五章 19世纪哲学和科学关系的两大思想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兴起
1.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
2.实证主义与自然科学

二、两大思想传统的比较与演变
1.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方面的比较
2.两种哲学在20世纪的演变
3.两种哲学不是敌对的

第十六章 历史的教训——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自然科学批判运动
一、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讨论会上的讲话
1.日丹诺夫的动员令
2.日丹诺夫所列自然科学事例简析

二、史无前例的自然科学批判运动
1.冲向现代物理学的第一波
2.对世界主义和对凯德洛夫的批判
3.批判现代生物学掀起的最高潮
4.批判浪潮冲向各门科学
三、苏联那一时期的指导思想及其以后的纠正
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十七章2 1世纪的哲学与科学
一、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
1.科学需要哲学
2.哲学需要科学

二、哲学家与科学家相互尊重与合作
1.提倡“宽容”
2.建立联盟,携手共进——20世纪末两次世界哲学大会的启示

第五篇 21世纪:寻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的方法论
第十八章 方法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一、方法的重要性
1.领袖人物重视方法
2.科学家重视方法
3.教育家重视方法
4.思想家重视方法

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1.以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一
2.方法论的三个层次

三、方法的比较:研究自然与研究社会
1.社会研究面临的难题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基本观点
3.经济学与力学
4.社会研究能借鉴自然科学方法吗?

第十九章 科学认识活动的三个要素
一、关于认识客体
1.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三类客体的联系、交叉与综合

二、关于认识主体
1.大科学时代的主体系统
2.科研人员的个人素养

三、关于认识工具
1.仪器、观察和实验
2.思维、数学和理论

第二十章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
一、什么是科学模型及其两大类型
1.物质形式的科学模型
2.思维形式的科学模型

二、建立模型的方法论原则
1.相似性与简单性的统一
2.可检验性
3.多种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科学模型的多重功能
1.科学模型的研究纲领作用
2.科学研究的间接方法
3.抽象模型与思想实验
4.数学模型与计算机实验
5.研究复杂系统的关键步骤
6.模型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模型的多样性与局限性
1.模型的多样性
2.模型方法的局限性
五、社会研究与模型方法

第二十一章科学实验法庭和社会实践法庭
一、“判决性实验”存在吗?
1.自然科学中的“判决性实验”
2.“迪昂一奎因论点”
3.关于“判决性实验”的讨论

二、实验检验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实验检验的确定性
3.实验检验的不确定性

三、自然科学检验与社会科学检验
1.社会科学检验与自然科学检验的区别
2.社会科学检验与自然科学检验的共同之处

四、案例分析
1.借鉴迪昂观点的一个实例分析
2.借鉴拉卡托斯观点的一个实例分析
五、简短的结论

第二十二章 方法论的范畴研究
一、三对认识论范畴探讨
1.已知与未知关系新探
2.对部分与整体的若干讨论
3.对简单与复杂的若干思考

二、方法论的范畴研究构想
1.求同存异,研究方法论的共性问题
2.方法论范畴研究提纲
附录.
一关于《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
二20世纪中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三绿色科学和绿色技术.
四科学技术与我国农村生活.
五祖冲之与圆周率
六编写教科书的三个原则
七关于牛顿的质点模型
参考书目
后记
人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