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我的书架
0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全部
畅想之星
馆藏精品
浙江新华
超星
出版时间 :
搜索
中国传播史论
¥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ISBN:
7307037718
作 者:
李敬一著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加入书架
畅销推荐
中国价值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上中下)(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24
新媒体的嬗变与产业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4
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电影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摄影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大地朱民权新闻作品选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博物馆管理手册(第2版)/21世纪国际博物馆学基础书系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
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24
数字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管理研究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24
县级融媒体的“四梁八柱”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播史论》在中国传播史的整体构架下,以专论的形式展开叙述,纵向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传播发展的历史线索,横向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传播实践作出历史总结。
展开
精彩书评
后记
传播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人阐释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有人解读西方传播学派,有人从传播实务中探析规律性的东西,有人用传播方法论观察现实社会,洋洋洒洒,蔚为大观。限于学力和兴趣,我则努力运用新闻史学知识和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中国自身的传播历史、传播方式、传播观念,尤其是对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虽未有精进,亦权当是一种学术参与。
自1993年始,我为武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传播史研究”课程,发现学生对这方面的课题亦饶有兴趣。1996年,拙著《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出版,各方给予了一些肯定的评价:王晨同志赐序;新闻传播学界前辈方汉奇、何微、楚崧秋、余也鲁诸先生褒奖;《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香港商报》、《澳门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书刊文摘导报》、《传播研究简讯》(台湾)等报刊发表书评,称是“与西方传播学对话”
的传播史研究方面的“填补空白之作”;此书还获得过不同层次的奖项。1998年,我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中国传播史研究"。这些,都鼓励着我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于是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试图在纷繁的史料中发现一些能与现代社会“接轨”的东西,这样便有了现在这本《中国传播史论》。
这本书以及我计划中的传播史后几卷,原本应该早点出版的,但因教学任务太重,终无法实现。我在武大执教已满三十二年,是学生将我“堵”在讲台上无法下来。我几乎每学期都有课,且不止一个课头。最近十几年,每年听我的公选课和必修课的学生不下二千人,及至后来把课讲到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去了。我不能丢下学生不管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其他的事,因为受到学生的热爱是每个教师的莫大幸福。我在做教书匠的前提下努力做一个“学者”。但是,研究中国传播史要钻故纸堆,这显然又不够时尚、不够新潮,没有多少时髦的名词,更够不上“学者”的等级,还要比别人耗费更多的时间。在我做学生的时候,校长李达有一句名言,说是做学问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肉”的精神,意谓要耐得寂寞,不计名利。我将记住老校长的话,做一点实事,哪怕因此而寂寞终身!
《中国传播史论》是我给研究生讲课的一些专题,有的在《中国传播史》一书中已经论及,这次加以修订、补充,以求完善;有的原有初稿,由研究生帮助整理出来;有的是按照我的总体思路和写作大纲,由研究生执笔撰写初稿,如,第四章:邹莹;第六章:宋崇义;第七章:范小青;第十五章:陈治家;第五章、第十七章:欧阳询;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曾茜。全部书稿均由我逐字逐句修改审定,不少篇章曾数次反复,有的经修改后仍不满意,只得割爱。参加本书部分专题研究、起草工作的研究生还有:刘兰珍、杨慧霞、余晓莉、杜永利。邹莹协助我修订了部分书稿。
本书力求史论结合,在中国传播史的整体构架下,以专论的形式展开叙述和论证,其纵向大体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传播发展的历史线索,横向又以点带面,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传播实践作出历史总结。书中有些问题是学界尚未涉及的,有些问题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尽量从新的视角重新加以认识。当然,这只是我的基本构想,书中论述尚不深入,有些章节我自己也不满意,这些都有待继续学习和研究,也有待方家批评。
展开
精彩书摘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继续借书
去结算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
3
)
发表书评
取消
发表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省本级
嘉兴市
湖州市
金华市
丽水市
台州市
舟山市
衢州市
温州市
杭州市
宁波市
绍兴市
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登录
没有读者证?
在线办证
新手上路
快速入门
购物指南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
配送方式
快递送货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特色服务
在线办证
传播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人阐释传播学的基本原理,有人解读西方传播学派,有人从传播实务中探析规律性的东西,有人用传播方法论观察现实社会,洋洋洒洒,蔚为大观。限于学力和兴趣,我则努力运用新闻史学知识和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中国自身的传播历史、传播方式、传播观念,尤其是对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虽未有精进,亦权当是一种学术参与。
自1993年始,我为武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传播史研究”课程,发现学生对这方面的课题亦饶有兴趣。1996年,拙著《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出版,各方给予了一些肯定的评价:王晨同志赐序;新闻传播学界前辈方汉奇、何微、楚崧秋、余也鲁诸先生褒奖;《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香港商报》、《澳门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书刊文摘导报》、《传播研究简讯》(台湾)等报刊发表书评,称是“与西方传播学对话”
的传播史研究方面的“填补空白之作”;此书还获得过不同层次的奖项。1998年,我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中国传播史研究"。这些,都鼓励着我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于是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试图在纷繁的史料中发现一些能与现代社会“接轨”的东西,这样便有了现在这本《中国传播史论》。
这本书以及我计划中的传播史后几卷,原本应该早点出版的,但因教学任务太重,终无法实现。我在武大执教已满三十二年,是学生将我“堵”在讲台上无法下来。我几乎每学期都有课,且不止一个课头。最近十几年,每年听我的公选课和必修课的学生不下二千人,及至后来把课讲到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去了。我不能丢下学生不管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其他的事,因为受到学生的热爱是每个教师的莫大幸福。我在做教书匠的前提下努力做一个“学者”。但是,研究中国传播史要钻故纸堆,这显然又不够时尚、不够新潮,没有多少时髦的名词,更够不上“学者”的等级,还要比别人耗费更多的时间。在我做学生的时候,校长李达有一句名言,说是做学问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肉”的精神,意谓要耐得寂寞,不计名利。我将记住老校长的话,做一点实事,哪怕因此而寂寞终身!
《中国传播史论》是我给研究生讲课的一些专题,有的在《中国传播史》一书中已经论及,这次加以修订、补充,以求完善;有的原有初稿,由研究生帮助整理出来;有的是按照我的总体思路和写作大纲,由研究生执笔撰写初稿,如,第四章:邹莹;第六章:宋崇义;第七章:范小青;第十五章:陈治家;第五章、第十七章:欧阳询;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曾茜。全部书稿均由我逐字逐句修改审定,不少篇章曾数次反复,有的经修改后仍不满意,只得割爱。参加本书部分专题研究、起草工作的研究生还有:刘兰珍、杨慧霞、余晓莉、杜永利。邹莹协助我修订了部分书稿。
本书力求史论结合,在中国传播史的整体构架下,以专论的形式展开叙述和论证,其纵向大体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传播发展的历史线索,横向又以点带面,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传播实践作出历史总结。书中有些问题是学界尚未涉及的,有些问题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尽量从新的视角重新加以认识。当然,这只是我的基本构想,书中论述尚不深入,有些章节我自己也不满意,这些都有待继续学习和研究,也有待方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