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939889
  • 作      者:
    殷孟波著
  • 出 版 社 :
    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着力研究西部资金渠道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本书从政策性资金渠道和商业性资金渠道人手,研究了二者之间的融通嫁接,提出了七种创新性资金渠道和三种嫁接模式,以及为增强西部资金聚集和造血功能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等建议。
展开
作者简介
  殷孟波,男,1982年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后,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被聘为副教授;现为金融学院院长。
  在理论研究方面,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课题“转轨时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研究”、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南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四川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课题“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货币银行学》。
  指导实际部门完成2项操作方案:“金融安全区指标体系的构建”;“金融监管制度规范化研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出版专著5部:《中国金融风险研究》、《国有商业镍行发展之路》、《中国金融理论发展研究》、《货币供求均衡导论》、《西南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主编教材10余本,其中全国性教材3本。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家》、《经济日报》、《中国企业家》、《金融时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为本科生开出“货币银行学”、“金融理论专题”;为研究生开出“储蓄与投资”、“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经济学”等课程。指导本科生论文100余篇;指导研究生论文8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问题研究》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地方政府也有纵向平衡政策,这类平衡拨款的主要形式有按地方政府管辖人口计算、用于补贴地方政府行政开支的财政拨款,调节税收能力与财政支出需求矛盾的平衡拨款,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困难而申请的特殊拨款,用于特定项目的专项拨款,等等。在纵向转移支付的这一层次上,拨款大体分为一般性分配金和特别需要分配金两类。一般性分配金是联邦或州对税收能力较弱的地方政府的一种财力补充,款项拨给地方政府后,联邦或州不规定用在什么地方,而由地方政府自行支配。这笔款项一般约占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70%,大都用于平衡地方收支。特别需要分配金按州政府指定范围使用,约占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30%。这类分配金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由州政府全部提供资金的重点项日的拨款;二是部分由州政府提供资金的工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拨款,地方政府只承担该项目总支出的一小部分;三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凭借地方政府同州政府有关官员关系的“关系户拨款”。
  (二)横向平衡政策
  横向财政平衡是自1951年以来,在德国各州之间建立的一种富裕州向贫穷州同级转移支付的财政平衡制度,在1970年开始实施的财政平衡法中,这一财政平衡制度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具体化。其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是由联邦统计局测定各州居民人数。居民人数应是6月30日这一天的州居住人员数,加权人口根据居民人头数及密度和规模系数计算得出。其次是由联邦和州财政部门分别测算出“全国居民平均税收额”和“本州居民平均税收额”。如果某州的“居民平均税收额”大于“全国居民平均税收额”的幅度超过2%,那么该州就属于富裕州,有义务向贫困州转移资金;若某州的“居民平均税收额”不足“全国居民平均税收额”的95%,那么该州就被列为贫困州,可以得到来自富裕州的转移支付;“居民平均税收额”相当于全国平均数95%。102%的州则既不上缴也不能得到转移支付。最后是在上述计算的基础上实行横向平衡的资金划拨。如果富裕州的“居民平均税收额”大于“全国居民平均税收额”的比率在2%。10%之间,那么其留用部分就是将其超出部分乘以州的实际人口,再乘以30%,其余上缴作为转移支付之用。如果超过比率在10%以上,那么该超出部分全部上缴用做平衡捐款。如果贫困州的“居民平均税收额”低于“全国居民平均税收额”的92%,则其接受的转移补助额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其实际比率和92%的差额来决定;另一部分用92%。100%之间的差额再乘以系数37.5%来决定。这种各州之间的横向平衡体系在50年代初曾使最穷的州的税收提高到平均州税收的88.75%;1959年,这一比率增加到91%;1969年,又增加到95%。目前这方面的资金规模虽然并不大,但在唤起各州的总体国家意识和互相支持意识方面却有不小的作用。
  三、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
  在实现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地区间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对平衡这一目标上,德国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是有机结合的。实施区域发展政策,首先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区域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应的组织。如1965年的《联邦区域规划法》,1967年的《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法》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1969年的《投资补贴法》和《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的共同任务法》,1975年的《联邦区域规划纲要》等。根据这些法律和法规,建立了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领导机构——联邦规划委员会,并由该委员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原则性规定,如确定重点开发地区及重点发展项目;规定重点开发地区应达到的劳动就业岗位及其他目标;确定实施行动计划必须采取的措施;规定资助金额,审定给予资助的前提条件、资助类型和资助项目;等等。
  其次,合理划定重点开发地区并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开发地区一般划为三类:(1)西柏林和东部边境地区;(2)落后的农业区;(3)一般困难地区。重点开发地区中一类地区与二、三类地区之比为2:3。重点开发地区的划分依据有四个:(1)人均收入水平;(2)就业人员平均收入;(3)劳动力市场情况,包括前4年的平均失业率和今后5至10年的劳动市场趋势;(4)人均占有的基础设施的数目。前两个因素各占40%的比重,后两个因素各占10%的比重。由于这些因素都是客观的,因而在确定重点资助地区时,计划委员会的主观随意性较小。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联邦德国的区域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解决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和降低失业率,对东部边境地区的资助则主要出于政治考虑,资金使用不仅分散,而且东部一些本来就较繁荣的中小城市也得到巨额资助,因此当时这种政策措施对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不大。从1959年后,政府对区域发展政策进行逐步调整,确定了对经济落后地区重点资助,以形成地区性经济中心,发挥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的方针,将资助的重点放在增加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此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形成促进本区发展的经济中心。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发展经济理论对西部资金渠道问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一、主要观点简述
二、对西部资金渠道问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区域经济理论对西部资金渠道问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一、主要观点简述
二、对西部资金渠道问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对西部资金渠道问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一、主要观点简述
二、对西部资金渠道问题的理论指导
第四节 西方发展金融学对西部资金渠道问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一、主要观点简述
二、对西部资金渠道问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第二章 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关系研究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二、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金融中介发展对中国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利用有效的金融支持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制度安排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约束
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调整战略
三、提高金融意识,完善金融市场生态环境

第三章 国外区域经济开发中成功解决资金问题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西部开发中资金渠道问题的解决
一、政府的直接投入对其他资金投入的引导
二、倾斜性的财政税收政策
三、倾斜性的货币金融政策
第二节 日本北海道开发中资金渠道问题的解决
一、北海道开发事业费预算
二、财政补贴与转移支付
三、政策性金融与财政投融资制度
四、吸引法人企业的投资与依靠间接金融体系融资
第三节 意大利南部地区开发中资金渠道问题的解决
一、政府直接进行规模巨大的资金投入
二、政策性金融、国家税收与财政支出上的鼓励与优惠
三、积极争取各类外援
第四节 德国欠发达地区开发中资金渠道问题的解决
一、行政结构的事权范围及分税制的基本内容
二、财政平衡政策
三、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
第五节 巴西落后地区开发中资金渠道问题的解决
一、联邦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二、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资金向落后地区转移
三、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开发
第六节 各国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第四章 西部资金渠道现状描述
第一节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一、西部地区概述
二、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三、西部地区的差距
第二节 国家财政投资渠道
一、国家财政投资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国家财政在西部地区投资的现状
三、国家财政投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西部地区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渠道
一、西部地区的银行信贷状况
二、西部地区资本市场融资
第四节 地方财政及企业自筹资金状况
一、地方财政投资
二、企业自筹资金
第五节 引进外资
一、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意义
二、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现状
三、西部地区引进外资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其他资金渠道
一、东西部地区资金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东西部地区资金合作的现状
三、东西部地区资金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社会原因
第二节 公共选择和政府寻租
一、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灵的分析
二、寻租理论与政府失灵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一、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的建设不能单纯依赖市场的力量
二、构建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渠道也不能单纯依赖政府
三、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建设中政府和市场阶段性发展

第六章 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选择之政策性资金渠道
第一节 政府制度安排的机制分析
第二节 政府行为的意义及其作用机制
一、区域开发中政府行为的必要性
二、政府行为与区域经济增长
三、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政府资金渠道运行分析
一、政府的资金供给
二、政府的渠道供给

第七章 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选择之商业性资金渠道
第一节 商业性资金渠道概述与比较分析
一、商业性资金渠道概述
二、融资渠道比较
第二节 拓展传统性资金渠道(一)——金融机构
一、国有商业银行
二、民营银行
三、外资金融机构
第三节 拓展传统性资金渠道(二)——金融市场
一、货币市场
二、资本市场

第八章 政策性资金与商业性资金的创新式嫁接
第一节 金融制度创新
第二节 创新性资金渠道
一、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二、组建西部产权交易中心
三、成立西部非国有商业银行
四、大力发展项目融资
五、融资租赁
六、彩票渠道
七、国际融资渠道创新
第三节 政策性资金与商业性资金的创新式嫁接
一、创新模式一:财政资金一信贷资金一资本市场
二、创新模式二:投资基金一市场启动一民间资金
三、创新模式三:政策性银行—BOT—资本市场

第九章 西部金融中心与资金渠道
第一节 金融中心概述
一、金融中心的含义和特征
二、区域金融中心作用的一般性分析
第二节 西部金融中心与资金渠道
一、西部金融中心的角色定位
二、西部金融中心优化整合区域内资金渠道
三、西部金融中心聚集引导区域外资金——内资西移和外资西进
四、西部金融中心与资金渠道创新
第三节 西部金融中心选址模型的构建
一、国外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
二、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分析
三、西部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西部金融中心选址模型论证方法
第四节 西部金融中心的构建
一、西部金融中心的生成模式
二、西部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三、西部金融中心的构建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