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变化也较明显。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中介目标范围在缩小,传导和反应速度在加快,对经济的影响力在加大,但独立性将会变弱。
网络金融和电子货币的发展,正在使以M1、M2为代表的总量性目标,丧失作为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网络经济中,一方面将资金的供需双方和相应的金融业务都被整合到了同一个电子交易平台上,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另一方面,电子货币酌分散发行,各种层次货币之间迅捷转换,以及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加大,已使货币量的定义和计量变得十分困难和复杂,要准确测量某一层次的货币总量几乎不再可能。即使可能,其所需成本也足以使其丧失任何现实意义。货币供给方面的变化,加上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使货币量的可控性也面临着挑战。一般认为,只有在货币流通速度基本稳定或有规律的变化(可预测的)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一个与最终目标相一致的货币总量类中介目标,也才能加以控制。如果无法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即使中央银行掌握了足够的货币发行控制能力,也会导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出现较大的偏差。货币构成的复杂性和流动速度的变动性等影响,将使中央银行无法确切地解释货币量变化的真正含义。
就货币政策工具而言,存款准备金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作用力度、影响范围都将大大下降:一是网络银行中涉及存款准备金问题的资产负债业务的比重不断下降,在纯网络银行中这一比重已接近50%,同时电子货币取代了一些有准备金要求的储蓄;二是各国出于鼓励创新、争取金融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的考虑,不断改革准备金制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其他形式的货币税已是大势所趋;第三,由于网络银行的迁移并不会像传统银行那样造成原有客户的流失,转移经营场所的费用也相对较低,从而为网络银行规避一国或地区较苛刻的准备金要求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准备金率的国际竞争。
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将会变得更加复杂。网络经济加快了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和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面对的投资领域更广,投资机会更多,市场上的微小波动都有可能形成逐级增强的投资结构的变化。这有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总量和资产价格的调节。但是,电子货币发行的分散,又会使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大量缩减,有可能使中央银行因缺乏足够的资产负债而不能适时地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吞吐操作,减弱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大量“电子热钱”涌入或外汇市场急剧变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能无法进行“对冲”操作,使本国汇率和利率受到较大的影响。
贴现率作用幅度收窄,但更加敏感。在利率自由化的国家里,当商业银行能够自行发行电子货币时,发行电子货币所产生的发行收益将会使发行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的状态,商业银行即使其流动性不存在问题,也会扩大发行,最终形成电子货币发行净收益为零的均衡。同时,网络银行低廉的运营费用一般都导致了在利率方面更残酷的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利率将会不断下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不过,由于电子货币仍需依赖传统货币来保证其货币价值性,当发行者面临赎回压力而需要向中央银行借款时,贴现率仍能调整其借款成本。
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传统银行的作用如同一个“二极管”,将基础货币的变动加以放大,即所谓的“乘数”作用。网络银行却更像一个带有智能的“二极管”,在货币供给过程中有自己的“主张”。当网络银行可以自己发行电子货币时,它对基础货币变动的敏感性自然会下降,如果网络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或准电子货币的数量和吸引力,足以同中央银行展开竞争时,基础货币的投放甚至可能变成一个“买方市场”。撇开这一点,假设网络银行的再贷款仍是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由于交易费用的大为降低,投资机会的增加、投资范围的扩大,网络银行仍有可能将其所获得的基础货币用于其他投资项目,而非贷放出去,同时用其他的融资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相对于公众而言,传统银行在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方面的影响较少,而网络银行有可能加大这种影响。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网络银行更容易捕捉到新的信息和变化,其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可以使其作出迅捷的反应。当这种信息和变化,在中央银行制定政策时未被预见到,就有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误差加大。反之,网络银行也有可能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加有效,它可以缩短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时滞,更快地导致经济总量指标的变化,但其前提条件是,货币政策要有更好的适应性。
网络经济中,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电子货币的跨国使用要远较传统货币方便,消费者既可以使用由本国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进行国外产品(如旅游、网络产品等)的购买支付,也可能接受国外电子货币发行机构以外币或本币发行的电子货币直接用于消费,还可能出现居民利用互联网为国外厂商提供智力服务,并将其所得或收益直接转成电子货币在国内外使用。同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电子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全天候和无疆界限制,使网络经济自然带有全球化的色彩。一国的货币政策,已很难隔开其他国家经济与政策的影响。如果这些现象在本国较为普遍,中央银行在测定电子货币量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将不得不与相关国家进行相关政策的协调。这些协调起码包括电子货币流动管理与报告制度、电子货币产品与系统资料交换方式、相互影响说明等。
我对中小企业的基本观点
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前,我先就中小企业本身讲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产权、投资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关键。2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从总体上讲几经波折。不少企业往往开创阶段都发展不错,但后劲不理想,特别是生产规模做不大,品牌创不出。这其中的首要原因是对中小企业产权、知识产权、投资权、收益权、交易权等基本问题没有保护好,政府行政干预太多,市场规则多变。
第二,中小企业最好不要采用国有制。国有制大多数是搞不好的。商业银行不愿贷款,主要是不愿贷款给国有中小企业,因为搞不准你今天在,明天还在不在,这些企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转制”状态。
第三,政府对中小企业干预是越少越好,最好是没有干预。你说美国硅谷搞得好,最主要的一点是人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好,投资权保护得好,中小企业自由进入退出的权利保护得好。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基本上没有干预。为什么清华大学那么多学生跑到硅谷去搞企业,而不是在中关村搞企业,因为他们知道,企业一搞好就完了,麻烦就多了,各种干预和摊派就来了。所以说国家对中小企业最好不要干预,让其自由发展,让市场决定。
第四,中小企业要增长,必须公平自由竞争。这种公平性体现在:1.所有产业都对中小企业开放。像对待国有企业一样,只要不违法,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产业开放应该是公平的;2.发展政策上应该公平对待,劳动、工资、信贷、人事、劳动保障等方面,应该按市场原则公平对待。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事。党政部门不要再任命中小企业的经理了,应该让它按照自己的方式产生。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保护中小企业主的利益。我们以往对这一点重视不够,常常把企业主的利益与工人的利益区别对待,一旦他们产生矛盾,不能很好地保护好企业主的利益,这对中小企业发展打击很大。企业家应该得到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这是最可怕的。
第五,就是对中小企业要完全按市场规则对待。说白一点就是对中小企业没有宏观调控问题,没有产业政策问题,在法规允许范围内任其自生自灭,自由进出。一个企业机制较好的国家,每年都会产生许多中小企业,也会死掉许多中小企业。现在大家一窝蜂地说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重要,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对中小企业如何加强管理,如何加强宏观调控,,如何制定产业政策。经贸委马上就成立了“中小企业司”,现在到处都在说,应如何指导、引导中小企业。我认为,最好不要指导中小企业,有关部门最好站在比较超脱的地位进行政策协调,不要像管国有企业那样来指导中小企业。所以说要完全按市场原则,要有一套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合理性的制度保障,这是最关键的。所有企业都应享有平等的待遇。对中小企业制度性的保障,最大的支持者来源于政府,最大的破坏者也是各级政府官员。刚才有人谈到企业搞好了就有人收费,这是实际情况。现在地方各种收费与财政收入基本上是1:1的关系。因为许多行政官员靠收费活着,他们必然要剥夺中小企业一块利益来为自己服务。
开放式基金与现代金融理论
从类金融发展史上,银行、证券、保险、期权、期货、信用卡、网络银行等都属于人类金融工具创新的里程碑,在经济学上很有意义。开放式基金也属于这样的里程碑。开放式基金业的发展引发了经济学家们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反思,促进了现代金融理论的突破。
突破之一:开放式基金引发一个国家金融结构的巨大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一本莫顿和博迪的《金融学》,博迪是波士顿大学教金融的著名教授。据博迪自己说此书写了十年,开创了金融学研究的新方法即功能观点(见《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2月1日三版)。这本教科书很有名。这本书有一个最关键的论点是商业银行即将衰退,基金取而代之。博迪认为,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负债方是存款,资产方是贷款,一个社会如果全部是这种资产负债结构,那么资产与负债之间,永远期限不匹配,永远风险不匹配,两边的市场价值永远不相等。所以博迪说,按照功能金融的概念,最好全社会的负债方是基金,资产方是证券。证券有充分的流动性。基金投资者不再存款,而是购买基金,那么这个社会的金融结构要优于商业银行或类似商业银行的金融结构。博迪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对整个现代金融理论的很大胆的设想。他的设想根据是美国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博迪已经认识到人类金融结构还会发生变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财富放在证券类投资——开放式基金上。因为美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全部家庭(个人)的基金投资高于银行存款。
博迪这本《金融学》在中国的出版发行以及广为流传,确实值得理论界和金融业工作者深入研究。开放式基金在中国的引进,不是一件一般的事情,是中国金融结构变化的又一次革命,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往往会超过我们的想像。也许用不了几年,基金业总值就超过上万亿元人民币。概括起来说,就是开放式基金将引发一个国家金融结构,包括金融机构结构、资本市场结构、金融资产结构的巨大变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