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企业收益分配研究:从剩余索取权的角度出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0574002
  • 作      者:
    许艳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许艳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师。先后获得数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等学位。已发表《企业激励机制的深层探析--从产权的角度出发》、《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等学术论文,出版《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等教材,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业绩评价及激励机制”、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广义财务理论体系探索”等课题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企业收益分配、会计研究方法等领域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相对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财务学还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公司财务方面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就企业收益分配问题而言,企业理论已从传统的股东主权理论发展到现代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但现行企业收益分配理论仍然以股东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公司和股东之间分配公司税后利润,而较少考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特别是经营者和员工在企业分配中的利益关系。许艳芳博士的专著《企业收益分配研究:从剩余索取权的角度出发》将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和会计学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的收益分配问题,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剩余索取权是企业收益分配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收益分配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营者、员工与股东一样,共同分享着企业剩余索取权。
展开
精彩书摘
    2.普惠的奖金分享制度
    日本企业的奖金制度,是独立于工资制度之外的一种职工分享企业利润的制度。换言之,与美国员工的奖金性质不同,日本的奖金制度实质上是利润分享制度,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企业根据获得的利润情况,确定每年发放奖金的数额。奖金一般一年发两次,大企业奖金多,中、小企业奖金少,企业盈利少时奖金少。如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当年提取的奖金额过多时,要留取一部分作为奖励基金储存起来,以调剂获利少的年份。日本企业奖金额之多,在发达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奖金一般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奖,占60%,这部分奖金员工人人有份,不需评定,每个职工按自己月工资的一定倍数发放;另一部分为激励奖,占40%,按照工作成绩、能力、资格、职务综合评定,因人而异。
    日本所有的正式员工均能获得奖金,且按其正常薪水的百分比支付。日本企业正式员工收入的三分之一是以奖金的形式取得的,奖金的数额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本人的表现有关。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员工的分红数额相当于5~6个月工资的总和(郜振庭,1997)。员工工资越高,奖金越高。有关研究表明:日本企业员工获得的分红奖金占员工总收入的比重是很稳定的,可视为工资的补充部分。传统上日本企业一般不削减员工的工资,如果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先辞掉临时工,再扣减奖金,如果还不行,再与工会协商,从经理人员起削减工资。
    日本企业的正式员工终身雇佣于同一企业,大多在55岁被强制退休,但到60岁以后才开始得到相对微薄的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金。因此,年度奖金的分配主要是为了员工积累退休生活资金。为此,许多公司主动诱导雇员用这笔钱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如果员工同意,公司会另外再贴补员工相当于5%或更多一些的资金作为员工投资的鼓励。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企业收益分配中的剩余索取权
第一节 企业的本质
第二节 剩余索取权:企业收益分配中的核心契约
第三节 剩余索取权配置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剩余索取权配置的现实考察
第五节 对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再思考

第三章 股东与企业收益分配
第一节 现代企业中股东的产权分析
第二节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第四节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建议

第四章 经营者与企业收益分配
第一节 剩余索取权与经营者行为
第二节 剩余索取权与经营者报酬
第三节 对美、日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的现实考察
第四节 规范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议

第五章 员工与企业收益分配
第一节 员工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剩余索取权与员工报酬
第三节 对美、日员工收入分配制度的现实考察
第四节 规范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议

第六章 企业收益分配的新模式
第一节 美、日企业收益分配模式的整体比较
第二节 共享剩余索取权的新模式
第三节 对我国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变革的建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