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意有太多人读到这本书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不够坚持,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方法。
为什么那些资深创意人总是要比那些创意新人的好想法多一些,难道他们会更聪明?当然不是,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创意的技巧。这些技巧就像一门手艺,会被人总结出来,再传授下去,所以坊间会流行一种说法:广告是一门师傅带徒弟的手艺。
事实上我也曾被那些创意新人问过:“你是如何得到创意的?”叶茂中这厮根本无法回答,因为创意产生的过程在回望时依然是迷雾漫漫,根本看不清楚来时的路。而现在如果再有谁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就会让他看韦伯·扬的这本《创意》。
这本早在1965年就出版的书,它比我大三岁,这简直令人悲愤。如果我早点完整地看到这本书,也就不至于在那些创意摸索的道路上摔了那么多跟头。
韦伯·扬认为创意的生产过程,和福特轿车的生产过程颇为相像:创意的生产也是在一个流水线上进行的;在这一生产的过程中,思维依照一个可以被学习与掌握的操作技巧;它的有效应用与其他任何工具的有效应用一样,只不过是件技巧练习的事情。哪怕我们当中有一个将会是F1的驾驶天才,但也逃脱不了从驾驶的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而那些伟大的具有指导意义和实战工具意义的书,将会使我们永远受益。
韦伯·扬让我们将思维有差异的人与人区别开来:
第一种人思维:每一件事实就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
第二种人思维:每一件事实就是整个知识链中的链接。
但愿读这本书的您不是第一种人,如果您不幸很像是第一种人,那我要劝你将此书读上五遍,甚至抄上一遍,这会帮助你成为第二种人,甚至比第二种人还要厉害。事实上我就曾经在很多年前大段大段地抄过韦布·扬的话,把它贴在床头、卫生间等所有可能我要做创意思考的地方。
韦伯·扬总结了有创意的人的共性:
一、 对阳光下的一切都感兴趣;
二、 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信息,汲取营养。
否则你就写不出“为何每位男士都希望他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呢?”这样的标题。
旧的元素,新的组合;
先做对,后做好。
创意人永远都在布满迷雾的大海上航行,如果你掌握了方法,并拥有类似航海图和指南针等工具,你将会第一个发现童话般的岛屿。
韦伯·扬为我们概括了创意产生的整个过程或方法:
第一, 积聚原材料。这些原材料既包括解决当前问题需要的材料,又包括可让你的综合知识不断丰富的材料。
第二, 在你的头脑中研究这些材料。
第三, 孵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你让意识思维之外的东西去做综合体的工作。
第四, 创意的实际产生—“找到了!我终于找到了!”阶段。
第五, 为了能够被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去,对创意进行最后的补充和雕琢。
你会相信这是大师在1965年为我们所描述的吗?这段方法我在十一年前读
到,用了十一年,还将用下去。如果你还没用,而又惊人的成功,那你就是一个天才,天才在一百万人当中才有2个;如果不是,就赶紧买上一本。我也会买120本送给我的同事,暂不考虑送给我的客户。事实上我并不愿意太多人读到这本书,那会让我们的日子变得艰难。
感谢韦伯·扬先生已经帮助了我十一年。
展开
无穷妙意的论述,力透纸背的内涵,字字珠玑的精彩!
一本并非广告人特享的创意文字饕餮!
被译成30多种语言,再版数十次。在我所有阅读过的、对创意过程的阐述中,我发现本书所做的阐述最为简洁、最具启发性。我立即购买许多本,并把它们分发给广告创意部的全体人员。从那时算起,经我手送出去的此书多达数百本。 内心产生一个独到的想法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于那些有较多经验的人而言,扬的精辟论述让我们感到欣慰:我们可能曾想当然地认为知识是纯粹的直觉,而实际上它却是可被描述,传授及一遍遍重复的一系列步骤。
——基思·莱因哈德 世界最著名广告公司DDB Worldwide 董事长
詹姆斯·韦伯·扬在他的这本篇幅不长的书中,传递了比有关广告课题的深奥、最详尽的论述更有价值的内容。这是由于他在谈论沟通交流的灵魂,而不是它的血肉之躯。他在谈论创意。 知识是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但只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知识必须被消化,而且最终以“鲜活的结合和崭新的关系”这样的形式出现。爱因斯坦把这称为直觉,而扬先生则认为这是获得新的顿悟的惟一途径。
——威廉·伯恩巴克 DDB Worldwide执行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