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犯罪心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1427379
  • 作      者:
    肖兴政,郝志伦主编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由于犯罪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犯罪学与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学科。作为这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犯罪心理学就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与探讨也必然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如哲学、心理学、法学、犯罪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犯罪现象的因素不断增多,影响犯罪人产生犯罪心理的诱因也日趋复杂,因此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就更趋多样化。这就要求犯罪心理学要紧密结合历史以及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广泛的研究。在《四川省普高等学校教材:犯罪心理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与社会犯罪状况并结合教学、科研的实践经验.尽可能地把多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有机地运用于其中,力求使这门学科得到系统、准确的阐述。
    《四川省普高等学校教材:犯罪心理学》共分13章,从阐述社会犯罪与人的心理人手,深入地分析与探讨了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四川省普高等学校教材:犯罪心理学》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继承性。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业已被证明是科学的基本理论,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发展性。由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研究的内容、手段和方法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本书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和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对现有理论进行了必要的筛选并给予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第三,实践性与适用性。本书主要作为法学本科专业学生的教材,注重以理论为基础,紧贴社会实际和司法实践,突出了实践性和适用性。第四,可读性。本书不仅可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司法战线的同志研究惩罚、预防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参考资料,亦可供所有对这一领域有研究兴趣的人士阅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其他不良诱因。除以上因素外,还有许多不良社会诱因可能对犯罪者的心理结构造成强化。例如,被害人的刺激,不良同伴的鼓动,社会邪恶权威的胁迫,各种有利于犯罪的条件和机遇的出现,容易诱发犯罪的各种社会消极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制因素的存在等等不良诱因的反复刺激,会导致犯罪者的不良心理进一步走向恶变。
    2.主体因素
    能够诱发犯罪者的犯罪心理结构走向强化的主体自身因素主要取决于:
    第一,犯罪者原有不良心理因素的质变水平。所谓“质变水平”,即指犯罪者原有的正常心理向不良心理恶性转化的程度。其质变水平的高低与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成正比。质变水平高者,意味着主体具有自觉接受强化的内在动力;质变水平低者,则意味着主体发生强化的内在动力不足。故初犯、偶犯其犯罪心理结构产生强化的速度慢于累犯、惯犯和职业犯。
    第二,犯罪者犯罪体验的愉悦程度。当犯罪者某种强烈的犯罪需要得以满足之后,会产生一种非常愉悦的内心体验,称之为犯罪愉悦体验。这种体验会对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要素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使其犯罪心理结构得到强化。愉悦感越强烈,则强化作用越大。犯罪者会渴望再次实施犯罪行为以重温这种体验,并且每次再犯的动机强度会不断升级,犯罪行为也会更为恶劣,以求获得更为强烈的犯罪愉悦体验。例如,暴力团伙首犯多有“嗜血”的愉悦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是构成这类团伙的暴力犯罪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
    第三,行为定势的作用。行为定势也即行为习惯(详见本章第二节相关内容)。犯罪行为一旦成为一种定势或习惯,便具有自动强化的功能,即只要出现有利条件和机会,犯罪者便会不假思索地发生犯罪行为;而每次犯罪行为都会比过去的犯罪行为更快捷、准确、熟练。例如,一位专门通过“网恋”奸杀多位女性的犯罪者本来也是守法公民,在心生邪念得手后渐渐成为一种“心瘾”,几天不上网“恋爱”和下网与受骗人约会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最终在骗行暴露后犯下杀人死罪。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犯罪与心理
一、犯罪的涵义
二、犯罪的构成
三、心理现象及其实质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外国古代至近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二、犯罪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学派
一、人类学派
二、社会学派
三、实证学派
四、折衷学派
五、苏联学派
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理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理论概述
一、结构与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认知结构要素
二、动力结构要素
三、自我调节结构要素
四、个性心理特征结构要素
五、潜意识要素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表现模式及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表现模式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
第一节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
一、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概述
二、我国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
第二节 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一、犯罪动机
二、犯罪目的
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第三节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一、常见模式
二、特殊模式

第四章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
第一节 犯罪主体的生理因素
一、年龄因素
二、性别因素
三、反社会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
……
第五章 影响犯罪的客体因素
第六章 不同动机类型犯罪
第七章 犯罪类型的心理特征
第八章 群体犯罪心理
第九章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者心理
第十章 经济犯罪心理
第十一章 变态心理犯罪
第十二章 犯罪心理预测、预防与诊断
第十三章 犯罪者心理的矫正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