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举学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2231850
  • 作      者:
    刘海峰著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科举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一个理论体系。因此本书于一般的科举研究著作不同,主要不是面面俱到地介绍科举知识或研究科举制度,而是在探讨科学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或者说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科举学导论》重在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学术史的梳理。该书内容新颖、构思别致、结构完善、、逻辑严密,相信对“科举学”的辨析、对专学与学科的异同与分野之探讨,对其他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专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
内容介绍
    科举制不仅对从隋唐至明清时期的中国政治、教育、社会、文学等各方 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东亚国家的科举制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 制度所借鉴,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也还有深刻的影响。科举学以科举 制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对象,既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也是一门雅俗共赏 、引人人胜的专学,与中国1300年间大部分知名人物、大部分书籍和几乎所 有地区皆有关系。本书是第一部科举学专著,将古、今、中、外、文、史、 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熔于一炉,系统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内容、 结构,重在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学术史的梳理,并为科举学构建出一个基本 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书后还附有《新印科举古籍目录》、《科举学著作 目录》和《科举研究学位论文目录》,对科举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应举者读书--考试--及第的目的多数是为了获得官职,就像现代人读书--考试--获得学位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就业或取得一个更好的职位一样。然而,如同现代有个别人攻读学位纯粹是为了求取一种荣誉而没有功利的目的,科举时代也有一些人博取科名只是为了获得学术文化活动的有利条件,中举后长期居于乡间,有的人应举仅仅是为了追求科名的荣誉而不是为了当官,尤其是一些70岁以上的高龄考生。这充分体现出科名代表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是一种学术头衔,与西方学位相同。
    与爵位和官位不同,科名靠本人的才学得来,因而从来不具有继承性,一般情况下也不能赏赐。唐玄宗时,玄宗身边的一个亲信希图将赏赐给其女婿的官位换成进士科名,玄宗答应后通知礼部给其及第。礼部侍郎将此事禀报宰相,宰相认为“明经、进士,国家取才之地。若圣恩优异,差可与官,今以及第与之,将何以劝?”结果只好作罢①。可见在人们心目中,科名比官职更为特别,不能轻易赏赐。宰相之所以敢将皇帝许诺的事情挡掉,其理由为:官职是一回事,天子可以一时兴起封官许愿,但科名是另一回事,作为“国家取才之地”,有其学术标准,未达标准不经考试,想找皇帝走后门也行不通。又如,清康熙时,文果和尚因“圣祖南巡见之,命入京师,居玉泉精舍,宠眷殊厚。和尚一日携其孙入见,上问何事来此,和尚奏日:‘来此应举。’上曰:‘应举即不应来见。’盖防微杜渐,虑其希望非分之恩也”②。也说明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科第名位颇为神圣,不可造次。
    学位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不可剥夺性。科举时代士人一旦中举及第,其举人进士名号将伴随终生,不可分离。“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既然举人、进士是一个人才学水平的标志,便具有终生不可移易的特点。官职可以升降,职称可能随职业的改变而变动,但只要不是发现其获得学位过程中有作伪行为,代表一个人学术经历和水平的学位与科名一般是不可褫夺的,即使其日后触犯法律处以重刑也是如此。“科名继世古来稀,高步何年下紫微。”
    ……
展开
目录
自序
绪论 一门引人入胜的专学

第一章 科举学引论
第一节 科举学的涵义
第二节 科举学的性质
第三节 科举学的特点

第二章 科举学综论
第一节 科举学的范畴
第二节 科举学的内容
第三节 科举学的旨趣

第三章 科举学史论
第一节 古代科举学
第二节 现代科举学
第三节 东亚科举学
第四节 西方科举学

第四章 科举起源论
第一节 科举释义
第二节 察举为科举论
第三节 隋代起始论
第四节 唐代起始论

第五章 科举时代论
第一节 隋唐科举时代
第二节 两宋科举时代
第三节 明清科举时代

第六章 科举存废论
第一节 存在原因论
第二节 科举革废论
第三节 科举平反论
第四节 科举复活论

第七章 科举人物论
第一节 秀才论
第二节 举人论
第三节 进士论
第四节 状元论

第八章 科举政治论
第一节 科场与统治
第二节 科举与政治
第三节 同年与朋党

第九章 科举教育论
第一节 科举与教育
第二节 科举学位论
第三节 自学考试论
第四节 智力测验论

第十章 科举文学论
第一节 诗赋与策论
第二节 八股文
第三节 状元戏与小说

第十一章 科举社会论
第一节 科名阶层论
第二节 社会流动论
第三节 科第风俗论

第十二章 科举文化论
第一节 科举与经学
第二节 科举与史学
第三节 科举与西儒
第四节 科举与科学

第十三章 科场法规论
第一节 科场条例论
第二节 贡院论
第三节 科场案

第十四章 科举地理论
第一节 解额与南北卷
第二节 分区定额与冒籍
第三节 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

第十五章 科举术语论
第一节 科举术语
第二节 科举典故
第三节 科举概念

第十六章 科举文献论
第一节 题名录与登科录
第二节 朱卷
第三节 闱墨与试卷
第四节 其他科举文献

第十七章 科举东渐论
第一节 宾贡进士论
第二节 日本科举论
第三节 韩国科举论
第四节 越南科举论

第十八章 科举西传论
第一节 西传说的由来
第二节 法英美的借鉴
第三节 西传说的确立
余论 21世纪的显学
附录一 新印科举古籍目录
附录二 科举学著作目录
附录三 科举研究学位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