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的学者把客家民系的形成定在南宋,理由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时分布很广,东至安徽当涂,西至江西九江,先头部队到达福建、广东,中原还有不少人是在第二次大迁徙时才动身的。当时他们栖息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但那里早有汉民聚居,且已形成民系,后到的移民属于少数,形不成气候,无法形成新的民系。到了唐末以后,来自中原的两批移民到达闽赣结合部的福建宁化石壁,这里土著很少,且是山区,先到的汉人也不多,“再加上封闭式的地理、经济、文化,客家先民以其优势的力量,在此既稳定,而又杂处,相互掺和,相互影响的环境里,经过数百年的孕育,产生了一种新的形态--客家特征,便宣告客家民系的成立。当然,在北宋,客家民系的各种特征不是很丰满、完全的,但到了南宋,公认客家民系已形成了”①。此说也不甚恰当。这是因为,在南宋时客家民系的各种特征虽已具备,但一方面是大规模的中原南下移民活动尚未结束,另一方面“客家”的名称也未出现,不能说客家民系就已形成。比如汉族是在汉朝形成的,汉族之名在汉朝才出现,假如说汉族形成于秦朝,那岂不是笑话?
二是宋元之交说。
金灭北宋,宋高宗南渡,迁入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粤东北边界的中原移民,再次大规模迁移至岭南,主要集中在广东北部与江西交界的南雄,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到了南宋末年,朝政腐败,国势阁弱,蒙古人的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大举侵宋。德格二年(1276)临安陷落,恭帝投降。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星于福州,元兵跟踪而至,大将吕师夔等率兵进入梅岭。景炎三年(1278)端宗赵罡病死,由8岁的赵昺继位,改元祥兴。陈宜中见宋王朝已不可能中兴,微服逃跑,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在闽粤赣边界与元兵苦战,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保住宋朝社稷。据《崇正同人系谱》载:“宋景炎年间,有江西赣州之宁都尉谢新,随文信国勤五,收复梅州,任梅州令尉,时景炎二年(1277)三月也。新长子天佑……遂家于梅州之洪福乡。”此为谢姓入粤之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