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社会基础研究》从理论分析方法上用政治学、政党学、政治社会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或前沿理论,诸如社会分层与政治分层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利益集团理论、执政绩效与政党合法性关系理论等,来分析民进党社会基础及影响它的相关变量;从历史分析理论上得出今天台湾的政治局面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政治民主化的结果,更是近现代来至今诸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积淀的结果。作者在文中把民进党社会基础放在长时程、大环境的历史背景下分析,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概括和分析历史材料背后的规律、价值、本质,从而为认清现实和预测未来提供历史鉴戒;从逻辑分析方法上提出政党和社会基础不是静态的,它实际上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因为政党的立场与性质可以随着形势与任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民进党社会基础亦如此。所以,本书找出影响民进党社会基础变化的相关变量,分析它们与民进党社会基础的内在关系;本文对民进党社会基础及相关变量,做出定性分析,明确界定其性质,并得出准确结论。有的需做定量分析,用相关的资料、数据来分析民进党社会基础及相关变量的层次、范围、变化幅度。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是“政党社会基础”,即一个政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较为稳定的支持力量。它外在的量化表现是政党的选民基础,但它与政党选民基础又有很大的不同,它依据不同的分群标准对政党的支持力量进行结构性分析。这些分析向度是社会经济阶级,这是一种社会结构式分群,在现代发达社会里,“阶级投票”倾向明显下降,非结构式的分群现象明显增加,比如对政党形象的认同。由于台湾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统独一族认同分歧,所以考察台湾政党的社会基础时,不仅要依据上述结构式标准,更要注意这种心理认知的分群标准。
针对台湾地区政治复杂多变,民进党的成长受到岛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为准确把握民进党社会基础变动的历史脉络和确切数量,《民进党社会基础研究》明确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民进党是如何产生的?它产生时的社会基础有多大?本文通过分析民进党的阶级基础背景及主要社会矛盾予以解答;第二,从传统的经济-阶级向度分析民进党的阶级基础有哪些?这些阶级基础是如何变动的?为何变动?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尽管阶级矛盾不是台湾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但仍然是理解台湾政党社会基础的一个重要角度。接受和获得执政是影响民进党阶级基础变动的重要原因;第三,由于台湾社会具有严重的统独、族群等认同分歧,所以,必须从非经济的族群-统独认同向度,分析民进党社会基础中有多少比例是从这一向度出发以认同和支持民进党的?本书认为,统独-族群认同型社会基础占民进党社会基础的半数之多;第四,民进党的社会基础为何会不断增长?民进党主要依靠两大意识形态的理念吸引力、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和大打形象-政治-能力牌等途径,不断赢得民众的支持;第五,为什么说当前民进党拓展社会基础时遇到困难?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民进党执政后的前两年社会基础执政绩效不彰等原因,自2002年下半年民进党拓展社会基础进入瓶颈期。民进党社会基础发展的前景如何?最后,作者在结语部分由近及远的时间段,对民进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