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福利国家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主要和平原则。这一原则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组成:首先,风险是市场社会的典型特征,公民将遭受风险之苦并由此产生特定需要,而国家则负有为他们提供援助和支持(不管是用钱还是用物)的明确义务,并且这种援助是作为公民的合法权利而提供的。其次,福利国家建立在正式承认工会作用的基础上,包括集体谈判和公共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福利国家这些结构性要素被认为具有限制和减少阶级冲突、平衡不对称的劳资权力,并因而超越毁灭性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它们是前福利国家,或者说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最为典型的特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战后时期,福利国家作为社会矛盾的政治解决方式受到广泛的赞誉。
直到最近,不论是发达福利国家(如英国、瑞典)的政治精英,还是尚未形成这一原则的国家的政治精英,他们的思想似乎都完全聚焦在福利国家上。对后者来说,如美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不是福利国家是否合乎需要的疑问,也不是其功能是否必不可少的问题,而是建立福利国家的速度和方式问题。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种情况都还一直如此,很少例外。然而,以此为转折点,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和平原则本身被作为怀疑的目标、批判的对象和政治斗争的核心了,这种一度得到最广泛接受的问题解决机制,现在自身变得有问题了。无论如何,对福利国家及其未来的那种无可置疑的信心现在都已迅速消失。我将以这些怀疑和批判作为我们论述的开端,以对下列事实的观察作为起点:在战后的欧洲社会,那种几乎得到普遍接受的、用来创造和平与和谐的原则,在20世纪70年代却成为新的矛盾和政治分裂的源泉。
从历史的角度看,福利国家是一系列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些因素的构成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社会民主党的改革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启发了保守的政治、经济精英,而大型工业工会则是一些最强大的力量,它们争取越来越广泛的强制保险计划、劳动保护立法、最低工资、健康和教育条件的改善、国家住房补贴,以及承认工会是劳动者政治和经济的合法代表等。在西方社会,上述方面在激烈社会冲突和危机的条件下经常加速发展,尤其当处于战争或战后的条件下。通常,这些在战争或战后阶段所赢得的成就都会继续维持下去,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繁荣,会通过对它们的改革而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福利国家远不是强加于经济系统上的一个沉重负担,而是一个内在的经济、政治稳定器,通过它,可以重新唤起经济发展的动力,并防止经济急剧衰退。因此,一系列完全相异的目标,包括从俾斯麦(Bismarck)为抵制工人阶级运动而采取的强制收购措施,到魏玛(weinar)社会民主党所采取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战争期间的社会政治联合、国防经济,到商业的稳定,等等,都被整合进同一套制度,构成今天的福利国家。正是这一制度所具有的多功能性质,所具有的能够同时服务于许多彼此冲突的目标和战略的能力,使得福利国家的政治安排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使各种彼此冲突的力量结成广泛的联盟。但情况也表明,尽管这些彼此冲突的力量创造和维持了福利国家,但它们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并不能永远相处下去。今天,福利国家已越来越受到攻击。阶级妥协的机制自身已成为阶级冲突的目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