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9003916
  • 作      者:
    [梁漱溟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内容介绍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梁先生一生著述甚多,约五百万字左右,按专著、论文、讲演、札记、日记、书信编为八卷。1989年开始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肯定和欢迎,至今求购者不断。本套为再版本,对第一版进行了校订和补充,带我们领略一代宗师、文化巨匠的风采。
展开
精彩书摘
    世尊所说,有乘藏十二分分别。乘者,运载义。教理行果,总名为乘。
    通途教义说有三乘:一菩萨乘,二独觉乘,三声闻乘。或说五乘。前三如前,后加人乘、天乘。人天善根教理行果,为人天乘。四谛相应教理行果为声闻乘。十二缘起相应教理行果为独觉乘。六度相应教理行果为菩萨乘。又说二乘:即菩萨乘、声闻乘。亦名大乘小乘、上乘下乘。此诸乘者,皆是如来随众生意欲,方便安立,示教利喜,成熟世间出世间善根也。
    藏者,含摄义。谓由能诠教,能摄一切所应知义,令不失也。通途教义说有三藏:一《素咀缆》,此名契经。有贯穿、摄时、缝缀诸义,即经藏也。二《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灭除诸不善行,即律藏也。三《阿毗达磨》,有对法、数法、伏法、通法及无比法、大法诸义,即论藏也。亦名邬波题铄,此云议论。亦名摩坦理迦,此云本母或智母。教母有二:一教本母,即佛经是。二义本母,即此是也。又明开示三学,名素咀缆。开示戒定,名毗奈耶。开示慧学,名阿毗达摩。或说四藏,加杂藏。又依二乘以立二藏。一菩萨藏,二声闻藏。独觉摄入声闻。此依机缘半满以分藏也。大小二乘各有三藏。小乘三藏:佛涅槃后摩诃迦叶于王舍城集五百大阿罗汉,命阿难集经论二藏。优波离集律藏。有说迦叶自集阿毗达磨藏。又有四藏(即加一杂藏),皆是阿难结集。此即声闻藏也。大乘三藏是弥勒文殊诸大菩萨将阿难于铁围山问结集,即菩萨藏也。
    十二分者,亦称十二部经。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颂,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一契经者,即诸经中长行。略说所应说义。契经有二义,~总一别。总者即摄十二部尽。别者准摄长行略说。二应颂者,即诸经中或中或后,以颂重颂前长行义。三记别者,即诸经中。记诸弟子未来生事因果及菩萨当成佛事。四讽颂者,谓诸经中非长行直说。然以句结成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等,并为讽颂。五自说相者,谓诸经中不显请者不请而说。六缘起者,谓依有请或有因缘而说诸法。七譬喻者,谓诸经中所有诸比况说。八本事者,除佛本生,说余一切前际之事,名为本事。九本生者,说世尊往世苦身苦行,是名本生。
    十方广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谓说菩萨道不共佛法等依比义故。唯在大乘。亦有义可通小乘。说四谛理。极真正故名方。广陈包含名广。
    十一希法者,谓诸经中宣说诸佛及诸弟子最胜殊特惊异甚深之事。十二论议者,谓诸经中循环研核广明法相,是名论议。
    教相者,就如来所教说法,第其先后,判其别致,罄尽无量而总释一贯,明佛本心者也。先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五时者:一华产时,二鹿苑时(说四《阿含》),三方等时(说《维摩》、《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四般若时(说《摩诃般若》、《大品般若》、《金阿搬若》诸般若经),五法华涅架时。是为五时,亦名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孰酥味、醍醐味)。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药味。顿者《华严经》也。说圆满修多罗故日顿。渐者,鹿苑为渐初,方等为渐中,般若为渐终。渐初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破见思烦恼。渐中弹偏折小,叹大褒圆,四教俱说。已得道果,心渐淳淑。渐终融通淘汰,不说藏教。带通别二,正说圆教。秘密者,如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秘密教。不定者,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于渐得顿益,于顿得渐益,故言不定教。然二教教下义理只是藏通别圆。化仪四教齐此,次说法华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会三归一。华严一粗一妙,谓别与圆。鹿苑但粗无妙谓藏教。方等三粗一妙谓藏通别与圆。般若二粗一妙谓通别与圆。来日法华会上,总开会废前四味粗,令成一乘妙。所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次说《大涅架》者,一为未孰者更说四教。具说佛性故名捃拾教。二为末世钝根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与《法华》同当第五时。下明化法四教。第一三藏教者,一修多罗,二阿毗昙,三毗尼。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也。大师依《智度》《法华》等文,称小乘为三藏教。其间修行证果虽则不同,然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第二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声闻缘觉菩萨同以无言说道体色人空,故名通教。经云:诸法实相三道皆得,亦不名佛是也。此教三乘因同果异。证果虽异,同断见思,同出分段,同证偏真。然于菩萨中有利钝之二。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行因虽殊,果与藏教齐。故言通前。利则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分二种,谓但、不但。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来接。故言通后也。第三别教者,此教明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首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亘不相摄,此并别教之相也。第四圆教者,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总属此教也。《法华》中开示悟入四字,对圆教住行向地此四十位。《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维摩》明入不二法门。
    《般若》明最上乘。《涅槃》明一心五行。如是等类是也。五时八教略知如此。(台宗之奥具在判教) 后华严贤首国师则明三时五教。其三时略同五时,而五教非同八教。天台说时本《法华》,此则本《华严》。三时者,第一日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为直显教。《华严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如来智轮,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诸大山王,其经即是《华严梵网》等也。第二日升转照时。此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一为方便教,令彼三种人等,转三成一。此中照有三转,谓初转中转后转时也。初转时者,谓佛初于鹿苑为钝根下类众生,转小乘法轮,名为隐实教。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华严》云:次照黑山。如来智轮次照声闻缘觉,其经即是《提胃》、《阿含》等也。中转时者,谓佛次于中时,为中根一类众生,转三乘法轮,名为引摄教。令彼二乘人等,转小成大。《华严》云:次照高原。如来智轮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其经即是《深密》、《方广》等也。后转时者,谓佛次于后时,为利根上类众生,转大乘法轮,名为融通教。令彼权教三乘,转权成实。《华严》云: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如来智轮然后普照一切众生,其经即是《妙智般若》等也。第三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名为开会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转偏成圆。如日没时,还照高山。如来智轮最后还照诸菩萨诸大山王,其经即是《法华》、《涅架》也。
    又说有五教。初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说有七十五法。唯明人空不明法空。纵说法空,少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言染净根本。《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二大乘始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与相类。说有百法,抉择分明,故少诤论。又说一切诸法皆空,不说不空中道妙理。三终教,亦名实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
    其所云相,亦会归性。尽大乘说,故无诤论。由明不空真如中道,不但说空,以为至极。四一乘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
    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不依地位渐次,故名顿教。五圆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人,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其后圭峰禅师(华严五祖)又判五乘教。一人天乘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亦称简当浅易。由上所言,可知佛法教门自有无量,渊微宏广,难以具明也。
    ……
展开
目录
究元决疑论
印度哲学概论

第三版自序
第一篇  印度各宗概略
第一章  绪论
一、古代典籍
二、宗计繁出
三、诸宗与佛法
四、诸宗比较
第二章  诸宗概略
一、弥曼差派
二、吠檀多派
三、僧怯派
四、瑜伽派
五、吠世史迦派
六、尼耶也派
七、余宗
第三章  佛教概略
一、佛陀
二、乘藏教相
三、宗传部别
第四章  印度各宗与宗教
一、诸宗与宗教
二、佛法与宗教
第五章  印度各宗与哲学
一、诸宗与哲学
二、佛法与哲学
第二篇  本体论
第一章  一元二元多元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唯心唯物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超神泛神无神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果一异有无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有我无我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六章  空有论有性无性论
一、佛法相宗
二、佛法性宗
三、两家争持之辩解
第三篇  认识论
第一章  知识本源之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知识之界限效力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知识本质之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明论
一、尼耶也派
二、佛法
第四篇  世间论
第一章  宇宙缘起之说明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二章人生之说明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我之假实有无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法之有无假实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修行解脱论
一、诸宗
二、佛法
唯识述义(第一册)
初版序言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导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第三版自序
第八版自序
附录《人心与人生》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
第三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
第四章  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观
第五章  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
补遗
自序
著者告白一
著者告白二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著者跋记
《桂林梁先生遗书》(卷首)
年谱
谱后记
思亲记
桂林梁先生遗书叙目
乡村建设大意
编者序言
第一段  乡村建设是什么?
一、乡村建设的由来
二、乡村建设的意义
第二段  乡村建设顶要紧的是什么?
第三段  乡村组织
一、什么叫组织
二、中国缺乏组织——缺乏团体生活
三、中国人因无团体生活致有两大缺乏
四、中国没有团体组织的原因
五、团体组织的必要
六、此刻中国人讲求组织时所应特别注意的两点——亦即
乡村组织的要义
七、我们的组织从何处做起?
八、乡村组织要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根本精神
第四段  乡村组织的具体办法——村学乡学
一、村学乡学的意义
二、村学乡学的目标
三、村学乡学的工作
四、村学乡学组织之内容配置及其运用
五、村学乡学与现行地方自治组织之不同
六、村学乡学的功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