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539105
  • 作      者:
    顾颉刚撰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内容介绍
  顾颉刚先生(1893-1980),江苏苏州市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上古史领域里,他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没有什么组织,因为他编著的《古史辨》这部论文集在学术界影响重大而得名。在历史地理领域里,他又是《禹贡》派的创始人,这个学派虽有禹贡学会的组织,但其得名主要是由于他和谭其骧一起创办的《禹贡》这个刊物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首先日本人称之为《禹贡》派。顾先生考辨古史,涉及到古代的神话、文学、民俗和歌谣,在这些领域里,他的研究都作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中国现代神话学、古典文学、民俗学和民间文艺研究等学术领域里的卓越的奠基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子,名聃,说是周朝的史官,作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他在学统中的地位正像黄帝在帝统中的地位一样高。大家说:他是孔子的老师,他是先秦诸子中的第一个,他是道家的开创者。因为作师的老子开创了道家,他的弟子孔子开创了儒家,所以一向公认道家在儒家之前。可是到了现在,我们从种种方面研究,都得到相反的结论:老子这个人必在孔子之后,《老子》这部书又在老子之后,老子不是道家的开创者,道家的成立又远后于儒家。这些结论的理由复杂得很;现在我们且不谈考据,先讲一讲孔子以来的学术界的情形。
    学者们的思想不是顺着时代就是反着时代,孔子是反时代的一个人。他在世时候,旧式的社会组织已渐崩溃,他目睹“君不君、臣不臣”的样子非常生气,所以提倡“正名”和“礼治”,要维持旧制度,又改良旧制度。他造成了一个新学派(这学派后来唤做“儒家”),常把旧制度加上自己的理想来鼓吹和演习。他又因宗法组织将联带崩溃,所以提倡孝道,说父母生时应怎样的奉事,死了要怎样的丧葬,借着亲子的感情作维持它的工具。后来列国内外吞并愈烈,成年的打仗,残余的贵族又奢侈得厉害,人民陷于水火之中;如何可以作迫切的救援,这一点就不是儒家所能负的使命。所以墨子起来,打破孔子的维持旧制度的政策,直捷痛快,主张“兼爱”以毁灭宗法组织,主张“尚贤”以破坏世族专政。他不要什么带有贵族性的礼乐,只要一般平民都有饭吃,可以过他们的正当生活。他四面奔跑,劝止战争,简直只看见人民,忘记了自己。但不久出来一个杨朱,他对于救世问题又换了一种看法。他觉得世界之所以乱都由于心的外骛,一个人的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不幸大家要求尽量的满足,就激起了许多斗争。他以为人人肯不夺别人所有以利己,也不让别人夺去自己的所有,那时世界就太平了。他以为墨子固然一团好心,但只见别人而不见自己,这也算是骛外,和纵欲的人有同等的弊病,所以他主张保全自己的精神和形体,不受外物的引诱,拔一根毛去利天下人是不做的,把天下的东西来供一己的使用也是不取的。他的主义就称为“为我”。在那时,孔、墨、杨三派鼎足而峙;一派主张复古,一派主张舍身救世,一派主张舍世救身。
    既已三派分立,叫后来的人何所适从呢?于是起来了一个孟子。他的生地极近孔子,早受了儒家古礼的薰陶:他遭逢的时势比墨子更坏,也感染了墨家救世的风气。他倡导一种主义,称之为“王政”,到新近称王的几个国家去。对国王说:“你们称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须知要达到这个目的,非先行我所说的王政不可。”他的主义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想限制贵族的权利,使平民都有温饱的生活可过;又要使德行最好的人成为政治地位最高的人:这些意见都和墨子之说很相近。但一提到家族制度,则他完全承受孔子之说,维持父权,提倡厚葬和三年之丧,因此,他骂主张兼爱的墨子为“无父”。同时他因反对个人主义,也联带骂那主张独善其身的杨朱为“无君”(这个君不是说掌握大权的君主,只是泛指国家与社会,说杨朱不肯为人所用,不尽国民的责任而已)。我们可以说,孟子决不是纯粹的孔子之徒,他乃是孔、墨两家的调和者。在孟子时,还有一个人是调和墨与杨的,叫做宋钎。他的学说有两方面:在外的是“禁攻寝兵”,在内的是“情欲寡浅”。这就是说,他用墨子之学做事业,用杨朱之学修身心。他要兼顾别人和自己,使之得到同样的满足。他说:“一个人所以和人斗争,只为受了别人的侮辱。但你自己的人格并不因为别人的侮辱而有损伤,所以你受的侮辱并不是你的真羞耻。而且一个人的欲望是本来不多的,只要你心有所主,不使外面的东西扰乱了你的心,增加了你的欲望,那么,你既不侵犯别人,别人也就不来侵犯你了。”这不能相容的三大派,有了他们二人的调和,居然渐渐地接近起来。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第二章  封禅说
第三章  神仙说与方士
第四章  汉代受命改制的鼓吹与其实现
第五章  汉武帝的郊祀与求仙
第六章  天象的信仰与天变的负责者
第七章  灾异说和西汉的国运
第八章  黄老之言
第九章  尊儒学而黜百家
第十章  经书的编定与增加
第十一章  博士官
第十二章  经学的今古文问题
第十三章  通经致用
第十四章  王莽的受禅
第十五章  汉的改德
第十六章  古史系统的大整理
第十七章  经古文学的建立
第十八章  祀典的改定和月令的实行
第十九章  谶纬的造作
第二十章  谶纬的内容
第二十一章  谶纬在东汉时的势力
第二十二章  曹丕的受禅
附  中国辨伪史要略
前记
(一)古人缺乏历史观念
(二)战国、秦、汉间好古者的造伪
(三)孔子对于历史的见解
(四)战国以前的古史是“民神杂糅”的传说
(五)墨子的托古
(六)种族融过程中造成的两个大偶像
(七)孟子的托古
(八)阴阳五行说所编排的古史系统
(九)道家托古
(一0)战国与西汉的疑古
(一一)司马迁与郑玄的整齐故事
(一二)东汉的疑古
(一三)萌芽阶段的结论
(一四)三国、六朝的造伪与辨伪
(一五)唐代的辨伪
(一六)宋代辨伪的发展
(一七)明代的造伪与辨伪
(一八)清代的辨伪
(一九)崔述的《考信录》
(二0)唐以后辨伪的发展趋势
(二一)标点问题
附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