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231805
  • 作      者:
    王卡主编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让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近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道家与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家为道教,或把道教称为道家、黄老。但严格说来,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它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作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 道家与道教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二者之间确有密切的关系。早期道家哲学关于道生万物、气化宇宙、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关于自然无为、清虚素朴的治国修身法则;以及其斋心静观、体道合真的神秘主义认识论,都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持法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概而言之,道家的哲学理念、神仙家的养生方术、古代民间的巫术和鬼神崇拜活动,是为道教所吸收而构造其宗教神学、修炼方术和宗教仪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此外,儒家的神道设教思想和忠孝伦理,佛教的轮回报应观念、明心见性之说,墨家的均平思想和刻苦精神,以及阴阳家的占验数术等等,也都为道教所吸收融摄。 道教形成宗教实体,大约始于东汉。从先秦道家发展为汉代道教,经历了数百年之久,这是道教的前史。道教形成后,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变更和文化潮流的演进而不断发展。近两千年的道教史,大致如下: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道教在东汉后期形成实体,创立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神仙方士的团体也开始出现。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孳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从早期民间宗教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唐玄宗、宋真宗、徽宗,都是崇信道教的著名皇帝。他们编造天神显灵和天书降世的故事,优待道士,下令编修《道藏》,修造宫观,使道教的社会影响扩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但是道教被利用为神化封建帝王专制统治的工具,部分上层道士腐化骄奢,也导致有识之士对道教的批评。 晚唐北宋以来,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兼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扬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新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五百余年,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日趋腐朽没落,作为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佛道三教也陷入停滞僵化。这一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社团的 兴起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未能振兴。时至今日,道教已丧失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地位。但如同儒学和佛教一样,道教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风俗民情,仍有着很大的影响。 纵观道家与道教发展的历史,及其教义信仰、修持方术、制度仪式,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点。道教的思想教义,融合自然法则与神圣法则、一元论宇宙观与多神信仰、出世精神与在世功德。符合中国哲学“天人合一 ”、内圣与外王结合的传统。道教的修持方术,主张性命双修,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并重,巫术道法与科学技术混融不分。具有冻方文化“神秘主义” 的特性。道教的组织形式则上下兼备,民间性的非法教团与官方化的合法宗派交替发展;其宫观管理制度从传统的家长制、丛林制,到现代社团法人制并存。这些特点都与西方宗教有明显的区别。 两千多年来,道家与道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其行气、房中、存神、内丹等养生方术,则与中国传统医学和人体科学有密切关系。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国民众。 为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接受宗教文化出版社的建议,编写了这本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
展开
精彩书摘
  秦皇汉武求仙的故事
  道教教义的另一主要来源,是“神仙家”的信仰和方术。神仙家也是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最初由燕齐沿海地区的某些方术之士创立。据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威王、宣王之时(公元前356一前301),齐国有驺
  衍等人宣扬“终始五德”之说,而燕国方士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
  等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这些燕齐方士宣称:渤海上
  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禽兽皆为白色,以黄金白银为宫阙,有
  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凡人未至三神山时,远望之如云;将要临近时,三神山
  反居水下,或被风吹引而去,终莫能至。这里所谓的“三神山”,其实只是
  渤海中常见的海市蜃楼景象。方士们却借此鼓吹去海上寻仙采药,以求长生
  不死。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听信谣传,都曾派人下海寻找三神山和神药,
  未能成功。然而“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而兴,不可胜数也”。
  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巡视郡县,去山东泰山、琅琊
  等地封禅祭神,刻石记功。事毕,有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
  人居之,请与童男童女去求仙。始皇信其言,派遣徐福率男女数千人同去海
  上。其后四年,始皇东游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又使燕人卢生、韩众、侯公
  等人海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这些燕齐方士当然找不到真的仙人仙药,因此
  就编造谎话欺骗皇帝。燕人卢生首先从海上归来,奏称:臣等寻找灵芝奇药
  及仙人不得,因为有“恶鬼”为害。现在皇上应该隐秘行踪,以辟恶鬼,恶
  鬼辟则真人将至。“愿皇上所居宫室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秦始皇信了这套鬼话,下令京师咸阳二百里内的行宫,皆以甬道相连,围以
  帷幄,内置钟鼓、美人。皇帝每日巡幸行官,随从者不得泄露其居处,“有
  言其处者罪死”。有一天,始皇巡幸梁山宫,望见山下丞相李斯出行,车骑
  甚众,心中大为不满。随从中有人将此情况密告李斯,其后李斯外出时便有
  意减少车骑。秦始皇知道有人泄露其语,大怒,下诏拘捕当日在身边的随从
  。因为察不出是谁泄露的,便把随从全都杀掉。此后谁也不知道皇上每日的
  行踪居处了。
  秦始皇越来越专横骄奢,筑长城,造行宫,修陵墓,焚诗书。方士卢生
  虽然骗得皇上宠信,但心里仍惴惴不安。因为他知道,按照秦朝法律,方士
  进献方术两次不灵验,便要杀头。他与侯生私下计议: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
  用,专断政事,不纳用博士、大臣之言,而亲信狱吏,乐以刑杀为威,使天
  下之人皆畏罪贪禄,不敢尽忠。“贪于权势至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卢
  生偷偷逃走了。秦始皇听说后勃然大怒,痛恨方士空费钱财,不得仙药,竟
  然还敢诽谤自己。他抓不着卢生,便迁怒于在京的儒生,认为他们也犯有“
  妖言以乱黔首”之罪,乃下令御史拷问儒生。儒生们转相告发,牵连出460
  余人犯禁,都被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
  公元前210年,始皇最后一次出巡,走到琅琊。这时徐福因多年人海求
  仙,耗费巨大而未得仙药,恐受谴责,于是诈称:蓬莱仙药可得,但常为大
  鱼所苦,所以去不了。愿请善射者同去,见到大鱼就以连弩射之。于是秦始
  皇下令人海者携带捕大鱼的工具,准备好连弩。他们从琅琊北上,路过芝罘
  (今烟台),见到大鱼,射杀一头,但是终究也没找到仙人、仙药的踪影。秦
  始皇从海上怏怏归来,走到河北沙丘就病死了。
  秦始皇求仙失败的教训,并未被后代统治者所吸取。大约一个世纪之后
  ,汉武帝又步其后尘。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登基后,有齐人李
  少君进献“祠灶谷道却老方”,宣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
  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
  禅则不死。”又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P1
  0-12
展开
目录
总序    吴云贵
前言    王卡

道教历史与宗派
先秦老庄学派的哲学思想/1
汉初黄老道家的治国方术/6
秦皇汉武求仙的故事/10
汉代黄老学说的演变/15
《太平经》与太平道的创立/18
张天师与汉末五斗米道/21
魏晋神仙道教与葛氏道/24
李家道与“妖贼”李弘/28
寇谦之改造五斗米道/32
《上清经》与茅山派的兴起/35
《灵宝经》与灵宝派的渊源/38
楼观道教的来龙去脉/41
唐朝皇室为何崇奉道教/44
唐明皇对道教的迷信/48
隋唐道教的主要宗派/52
唐代道教方术的发展/56
唐末五代的隐逸道士/59
北宋皇室的崇道闹剧/63
张伯端与两宋内丹道派/68
太一道与真大道的兴衰/72
全真道的创立与兴盛/77
宋元旧符篆派的发展/82
内丹外符的新兴道派/88
许逊信仰与净明道派/93
明成祖与武当道教兴盛/96
三丰道派源流及其特色/100
陆西星东派内丹学特色/103
明清正一道的兴衰/106
明清全真道的兴衰/109
明清道教与民间信仰/113
近现代大陆道教概况/117
近现代港台道教概况/12l
道教在中国境外的传播/125

道教经典与教义
道经的源起及分类方法/131
道藏形成及编修的历史/135
道藏外的道教研究资料/138
道教神学的创世论思想/142
神仙道教的贵己重生论/146
重玄学派的有无双遣论/152
内丹道派的性命双修论/156
全真道的识心见性说/160

道教修炼与方术
道教的符篆咒语/163
道士为什么要守庚申/169
道教的守一法术/170
道教中的服气辟谷/173
道教中的服水疗法/177
道教中的服食五牙法/179
道教食疗的经典文献及其方法/182
导引按摩术是很好的健身方法/186
房中术与养生/190
道教法师的手势与法术/193
扶乩与道教经书/195
道教的祓除、厌胜和祝由法术/197
道教的呼吸调息功法/198
道教的内丹修炼功法/204
女丹功法的特色/206
道教的禁忌/209

道教斋醮与科仪
道教科仪的意义与类别/214
道教戒律的意义与类别/219
道教经戒法篆的传度仪次/225
道士的称谓与日常修持/232
道教的重要节日/238
道教斋法的渊源/243
道教斋法的名义与类别/250
道教醮祭的渊源/256
斋醮坛场的建制与法式/260
道教教阶制度的沿革/265
道教法服的沿革及特征/273

道教圣迹与宫观
道教官观的源起及建制沿革/279
道教官观的日常管理制度/284-
十洲三岛与洞天福地/288
陕西楼观台与亳州太清官/292
“正一宗坛”龙虎山天师府/296
上清派与茅山王屋山天台山/299
全真道的三大祖庭/306
全真道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308
五岳名山的道教官观/311
青城武当罗浮崂山的道观/317

道教信仰与传统文化
道教信仰的三清尊神/325
玉皇信仰的来历/328
东王公与西王母/331
三官信仰的形成/335
真武信仰的源流/337
文昌帝君信仰的形成/339
道教的星君与灵官信仰/340
寿星崇拜的来历/342
太岁信仰的来历/343
雷神电母信仰的来历/346
关帝崇拜的风俗/348
妈祖崇拜的来历/353
碧霞元君信仰的来历/357
中国民间的城隍信仰/360
八仙信仰的由来/364
道教与古代音乐艺术/368
道教与古代建筑艺术/371
道教与古代绘画艺术/374
道教与古代造像艺术/381
道教宫观的壁画艺术/386
道教与古代游仙诗/391
道教与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394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