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里希为了改进自己的发明,他把砖头一块一块地垒了起来,建了一个玻璃炉。他把瓷釉连续高温加热了六天,出乎意料的是,瓷釉并没有熔化。当时他已经身无分文了,只好向别人借贷又买来陶罐和木材,并且找到了更好的助熔剂。准备就绪之后,他又重新生火,然而,直到耗尽了所有的燃料也没有任何结果。他跑到花园里,把篱笆上的木栅拆下来充当柴火,也没有作用;然后是他的家具,还是没有起作用;最后,他把餐具室的架子都一并砍碎扔进火里。这时,奇迹终于发生了:熊熊的火焰一下子把瓷釉熔化了。真可谓“有志者,事竟成”。
因为有了恒心与忍耐力,人们才有了埃及平原上宏伟的金字塔,才有了耶路撒冷巍峨的庙堂;因为有了恒心与忍耐力,人们才登上了气候恶劣、云雾缭绕的阿尔卑斯山,在宽阔无边的大西洋上开辟了通道;因为有了恒心与忍耐力,人类才夷平了新大陆的各种障碍,建立起了人类居住的新环境。
恒心与忍耐力让天才在大理石上刻下了精美的创作,在画布上留下大自然恢宏的缩影。恒心与忍耐力创造了 纺锤,发明了飞梭;恒心与忍耐力使汽车变成了人类胯 下的战马,在天南地北往来穿梭;恒心与忍耐力让白帆撒满了海面,使每一片水域都有了水手的身影,每一座荒岛都有了探险者的足迹……
滴水可以穿石,锯绳可以断木。但如果三心二意,哪怕是天才,也终有疲惫厌倦之时。只有仰仗恒心,点滴积累,才能看到成功之日。勤快的人能笑到最后,耐跑的马才会脱颖而出。
外交家波尔沃不甘命运摆布,奋起与命运抗争。开始,他从事小说创作失败了,然后他从事诗歌创作又失败了,他那稚气未脱的演讲也成了对手的笑柄。然而,他却顶住了所有的讥笑和挫折,凭借自己的力量,最终取得了成功,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还有那些将自己的宝贵时间,成年累月地消耗在自己的丁作与事业上的人,其毅力与精神是何等可贵啊。
《罗马帝国盛衰史》足吉本辛勤耕耘二十年的结晶;诺亚。韦伯斯特历时三十六载,才有了《韦伯斯特大词典》的雏形;乔治·班克罗夫特用二十六年的心血,写出了《美利坚合众国史》;而牛顿前后十五次改写他的《古代国家编年史》;提香曾给查理五世致信:“我把我最重要的一幅作品献给陛下,这七年的所有时间我几乎都花在了这幅作品上。”乔治·史蒂芬森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来改进他的火车头;瓦特用了二十年改进,当时他却被诬蔑为精神病患者、骗子,整整忍受了二十五年的攻击和嘲弄,才最终贏得学术界的承认。
书摘1
诸事都可为
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不懂得发挥自己的强项,因而屡遭败绩。
有一位企业家曾经谈到他公司里的一个年轻人。他说:“我想栽培他,但是……我又不能让他参与任何具有机密性的工作。这实在是一种遗憾。”这位企业家说,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他相当多话,无论什么秘密,只要让他知晓,必然泄露。心理分析的结果显示,这名年轻人之所以话多,守不住秘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卑。也就是说,他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感,才忍不住以透露秘密的方式来炫耀自己。
这位年轻人因为在公司里交往的对象大都是相当优秀的人,那些人多半具有高学历。而他自幼生活贫困,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接触过大学社团。致使他总觉得自己的背景、条件与公司中的其他人相差甚远。基于这种心理,他为了与其他人取得平等地位,往往借助的是炫耀和自我表现,以掩盖自己的自卑感。
在公司,这位年轻人参与了不少重要会议,并把在这些会议中得到的所谓内幕消息当作法宝向同伴炫耀,而这种做法也的确满足了他本人的自我表现欲望,同伴钦羡的眼光,使他的成就感优越起来。
这位年轻人的上司,是一位深具判断力的人。当他注意到他的这个缺点时,便给他安排了适合他的工作,让他发挥才能,也让他逐渐发现原来自己屡屡泄密竟是自卑感在作祟。经过这样的自觉与自省之后,年轻人终于成为公司中的精英分子。
这个事例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克服畏惧与自卑,拥有积极的心态,相信凡事都能做,那他一定会成功。
4.不选择抱怨,要选择问路
愤怒情绪是一个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他病毒一样,可以使你一蹶不振。
“我没有机会”,是失败者始终如一的借口。
“我没有强项”,也是失败者经常挂在口头的自我安慰。
切勿动怒
因发现不了自己的强项而愤怒,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做法。相反,只有冷静地多问、多思考才能成功地发掘出自己的强项。
在你周围,你每时每刻都能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商店里,顾客可能会与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可机正因交通堵塞而怨声载道;公共汽车上,两人正在为抢占座位而大打出手……生活中类似情形比比皆是。而你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发怒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但你应当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你会觉得:“人嘛,总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有了借口,你就会自我生气,也会冲着别人生气,你几乎成了一个火药桶。
其实,愤怒这一习惯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别人就更不用提了。因此,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会拒绝它。愤怒是一个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样可以使你一蹶不振。
在心理学家们看来,“愤怒”是一种不切实际愿望的表现。这里所说的愤怒,是指当某人在事与愿违时做出的一种惰性反应。它表现为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或者怒目相向、沉默不语。它不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是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实际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愤怒既是一种选择,又是一种习惯,它是你遭受挫折时的一种反应。事实上,极端愤怒是一种精神错乱的表现。当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你便有些精神错乱。因此,当一个人气得失去自制时,他便精神错乱了。
实际上,愤怒情绪对人的身心没有任何好处。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能会破坏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从而产生内疚与沮丧情绪。
总之,愤怒使一个人不愉快。你也许不接受这种观点,你或许相信发火要比生闷气更有助于身心健康,你觉得发泄怨气比把气憋在心里要好受得多。但,根本不动怒要比发火更好,这样,你便不会在发火和生闷气之间自寻烦恼了。
与任何情感一样,愤怒是大脑思维的产物,不是无缘无故的产物。当不合意愿的事情到来时,你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沮丧、灰心由此而生。然后,便是你习惯性愤怒的反应,你认为这有助于解决问题。如果认为愤怒理所当然,那你就永远有理由坚持自己要发怒。
如果你仍然保持愤怒情绪,为什么不用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你的愤怒呢?既然世界绝不会像你所期望的那样,为什么你还要继续厌烦、生气或失望呢?
有人会想,愤怒可以使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发怒是有道理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可以假设,你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她正在街上玩耍,而且有被车子撞到的可能。于是你板起脸大声叫她回来。如果你觉得这样高声说话的目的是为阻止孩子在危险的地方玩耍,那么这个方法也可取,可你因此而生气,气得脸发红、心跳加快、乱摔东西,这是不必要的。你的目的是要让女儿懂得,在街上玩是不允许的和危险的,但勃然大怒对这一目的又有何意义呢?
可悲的是,发怒的人往往认为愤怒可以控制对方。
每当你对他人的行为表示愤怒时,你就可能这么想:“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昵?这样我就不会动怒,相反就会喜欢你。”然而,别人怎么会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你的愿望相悖,这一现实永恒不变。所以,每当你因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动怒时,其实是你不敢面对现实,让自已经受感情的折磨,从而使自己养成惰性。只要你能够明白,别人有权不按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绝不应动怒。动怒只会使别人让你更气,并会导致生理与心理上的多种疾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