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变态心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527118
  • 作      者:
    刘新民,李建明主编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内容介绍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被广泛关注且具有高度穿透性的学科,其研究领域与其他很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研究对象是许多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众多学科服务,其研究内容与一些科学交叉、重叠,或自然成为某些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态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从反面阐明心理现象的本质,诊证心身关系和心物关系。因此,变态心理学对心理科学和医学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且对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以及军事、法律和文学艺术等都有重要影响。变态心理学已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课题,也成为许多人感兴趣的话题。
    心理医生是为全社会所有人群提供心理学服务的职业,变态心理学知识作为该行业知识和能力的一部分,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变态心理学》就是为医科院校培养心理医生而编写,目的是提供一部较为系统的、能反映该学科新近发展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且比较实用的教科书。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他们在异常心理与行为的识别、解释、诊断和防治诸方面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患病率
    很多资料报告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3%~5%,国内有报告为1.5%~10%,男孩明显多于女孩,约为女孩的4~9倍。在跨文化研究中,因不同民族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发病率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偏高于东方国家。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少多动症儿童来自父母离婚和分居的破裂家庭、父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经济地位低下的家庭和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的家庭等。二、病因多动症因为是一个综合征,所以原因很复杂,目前尚未能找出单一的决定性因素。很多学者的报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l遗传因素。有学者报告,多动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对照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在童年期有多动历史者较多,多动症儿童的同胞兄弟姐妹患病率高于对照组3倍。此外还发现,多动症儿童的父亲多有反社会人格或酒依赖,母亲多有癔病。合并品行障碍的多动儿童的成人亲属的人格障碍、酒瘾及癔病的比例更高。
    2.脑损伤。过去有人报告,分娩时的窒息或脑外伤是引起多动症的重要原因,因此有“轻微脑损害”的说法,后因不能在显微镜检查下证实此种损害,故改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但最近有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存在明显的脑损伤和中枢神经异常的比例并不高。
    3.神经递质。动物实验以及对人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提示多动症儿童存在儿茶酚胺的通路异常。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亢进;多动症儿童脑脊液的测定结果为多巴胺翻转率降低或是多巴胺的敏感性增高,而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多巴胺的过度翻转有关。
    4神经解剖。有学者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前额叶皮质局部血流灌注量减少,用利他林药物后,基底节和中脑的血流增加,但前部皮层降低,采用脑影像技术也证明了有多动症史的青年人的脑皮层运动区存在皮层萎缩的现象。前额和皮层运动区的功能对维持注意、控制冲动、调节攻击活动和运动是十分重要的。
    5.心理社会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家庭环境不良、教养方式不当、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多动症患病率较高。三、临床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并常因年龄、所处环境和周围人对其态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多动症的症状基本上在学龄前期出现,但9~10岁是儿童多动症症状最突出的年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变态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
第四节 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基本术语与重要概念

第二章 影响变态心理形成因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变态心理的生物学因素
第三节 变态心理的心理学因素
第四节 变态心理的社会学因素

第三章 变态心理的分类与诊断
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
第二节 变态心理的分类
第三节 变态心理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 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第一节 认知过程障碍
第二节 情感过程障碍
第三节 意志过程障碍
第四节 注意障碍
第五节 意识障碍
第六节 常见的综合征

第五章 神经症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焦虑症
第四节 强迫症
第五节 恐怖症
第六节 躯体形式障碍
第七节 神经衰弱
第八节 人格解体障碍
第九节 癔症

第六章 心因性心理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四节 适应障碍
第五节 感应性精神障碍
第六节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第七节 恐缩症

第七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分类及表现
第三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 人格障碍的治疗

第八章 性变态与性功能障碍
第一节 性变态概述
第二节 性变态的分类
第三节 性变态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性变态的类型
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

第九章 智力障碍
第一节 智力与能力概述
第二节 智力低下的原因与表现
第三节 智力低下的评价与诊断
第四节 智力低下的治疗
第五节 MR的几种常见类型
第六节 痴呆综合征

第十章 自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影响自杀的因素
第三节 自杀方式
第四节 有关自杀的理论
第五节 自杀的评估及预防
第六节 危机干预

第十一章 精神病
第一节 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二节 偏执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 分裂症
第四节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第十二章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障碍
第十三章 老年期心理障碍
第十四章 药物滥用与依赖
第十五章 变态心理的防治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