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生活的美学思考<br>阿诺德·伯林特(美国)/美和现代生活方式<br>阿列西·爱尔亚维克(斯洛文尼亚)/全球化进程:谈美学问题<br>桑佳·索维玛(芬兰)/重估现代生活中自然美的价值<br>——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情趣<br>帕特丽夏·约翰逊(美国)/“生活世界的艺术”<br>J·D·穆尔(荷兰)/文化碰撞与后历史意识<br>张涵/美学和经济学的联姻<br>——当代生活审美化建构的方法论或日大学科意识<br>梅宝树/21世纪美育与艺术教育的使命<br>朱存明/“视觉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br>戴冠青/消费社会的文学审美走向<br>王均江/真善美与人生的三重超越<br>——现代生活的美学思考<br>雷礼锡/审美体验:艺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结方式<br>陈李波/生活世界的屏蔽与开启<br>——美的生活方式的诠释<br>卢世林/筑·居·思:让大地成为大地<br>——海德格尔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启示<br>张文涛/饮茶的风雅颂<br><br>二、环境美学<br>约·瑟帕玛(芬兰)/如何言说自然?<br>——科里(Koli)山在环境研究中的典范性地位<br>大卫·迈德斯(美国)/光与美:宇宙环境中的审美反应<br>陈望衡/自然至美一<br>H·G·沃格尔(德国)/自然、历史、异国风味作为城区环境改善的基础:以柏林一马灿的远东地区园林为例<br>Sasaki Kazuya,Kadosawa Hiromi,Shimizu Hiroko(日本)/基于生活信息学的环境教育研究<br>丁永祥/生态美育与人类“诗意生存”<br>张伟/关于生态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br>张胜冰/环境伦理观念对兄弟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br>王凯/庄子的生态审美意识<br>张敏/多学科视野中的环境美学<br>赵红梅/艾伦·卡尔松对自然欣赏模式的寻找<br>张健/论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显山露水”<br><br>三、艺术、感性工程学<br>尤金尼奥·博尼泰兹(澳大利亚)/艺术美和艺术生产<br>P·斯科瓦克奇(美国)/游戏的幻相:康德论艺术中的真理<br>梅伦·博塞维奇(斯洛文尼亚)/杰里米·边沁与自体圣像艺术<br>P·尼尔松(瑞典)/审美价值的交际性:评一种艺术话语理论<br>大谷刚、清水义雄(日本)/用感性工程学管理公司<br>——关于服饰商业的暂时性辩论<br>Ikehara Yoshiko,Sasaki Kazuya,Shimizu mroko(日本)/日本从柴藤、大麻等植物的藤、茎中提取植物纤维用以制造服装的现实境况<br>J·奥特恩(德国)/时尚中的感性:西方服饰中的东方哲学<br>shimizu Hiroko,Sasaki:Kazuya(日本)/从性别角度看裙装和裤装<br>Tohru Sugahara等(日本)/迷人笑容的肌肉动作模式与几何特征<br>陈大柔/论艺术设计的审美接受心理<br>於贤德/创意的新颖与表现的神似<br>——关于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美学分析<br>周雨/从“设计”译名的演变看我国设计学研究的缺陷<br>汪顺宁/悖论与可能:广告美学<br>郭文成/什么是艺术<br>——当代生活方式下的艺术追问<br>杨家友/美学的转向与迷惘<br>——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br><br>四、东西方传统美学智慧的现代思考<br>成中英(美国)/中国美学中美的创造性过程:绘画和诗歌中主客体交融的动态和谐<br>G·茨普里阿尼(英国)/西方文化与建立一种负责的人本主义之可能性<br>乔安娜·哈斯顿(英国)/神秘体验中美感与反感的摇荡<br>默里·西蒙德(新西兰)/儿童早期审美反应的源头<br>弗拉第米尔·J·康莱奇利(美国)/古代与当代的审美“情感”<br>徐碧辉/审美泛化与审美理想<br>潘立勇/阳明心学美学的本体工夫论结构<br>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br>杨春时/美学要抗争现代性的重压<br>黄黎星/阴阳之道:智慧深蕴与美学启迪<br>陈弘/寻找美学理论的科学支点<br>祁志祥/嵇康美学:“无尚无欲,乃为绝美”<br>钟克万/先秦哲学美学中的语言问题<br>吴志翔/审美价值的曲解与消解<br>——当代审美文化批判<br>肖双荣/“诗无达诂”与其哲学内蕴<br>陈琰/朱光潜与桐城派文论<br><br>五、研究生论坛<br>周茂凤/“逍遥游”<br>——论《庄子》的人生境界<br>汤新星/论“和”的现代启示<br>吴海伦/意象论<br>陈辉吾/《周易》与儒道美学“和谐”观<br>李悦盈/浅议“风土”与城市的个性化设计<br>——对当今城市面貌的特色危机的思考<br>高园园/浅论“永字八法”的美学意义<br>徐骆/试论网络文学的美学特征<br>陈晨/浅论审美权利<br>樊燚皴/藏饰品审美心理微探<br><br>陈望衡/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