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479333
  • 作      者:
    朱良志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曾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主要作品有:《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哲学重生命的体验,“妙悟”学说是生命体验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学的审美认识活动以妙悟活动为主要方式。本书追踪“妙悟”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剖析“妙悟”概念的基本理论内涵,揭示其内在理论结构,并对“妙悟”与知识、法度、技巧等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辨析。本书认为,中国美学的“妙悟”学说,是一种以直觉为其特征的审美认识活动,以回复生命的本明、用智慧来观照为其基本内核,它与西方的“直觉”理论具有根本的区别。“妙悟”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在今天仍有其理论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关于“妙悟”的概念
    第二节 “妙悟”与“悟”
    1.吾之心。
    正像“悟”这个字所标示的,“悟”是吾之心。《说文解字》说这个字是形声字,“从心,吾声”。其实,吾亦表意,也就是《说文解字》所说的“亦声”亦义。这个字中含有“吾之心也”的意思,即悟由我心起,觉在我心觉,我心了了,方是真了。这有两层意:一是由外在感觉转入心的体味。眼、耳、鼻、舌等外在感觉器官只能停留于感性,无法导入更深的认识,必以心去听之、味之,以心灵的“触觉”去抚摩外在感性。由外转内的体悟方式也是认识对象的变化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上,与其关心世界的外在现实,倒不如去关心那个超越于感性世界的内在真实,或者去关心那个无处不在的形而上的“道”。正像南朝宋画家宗炳(375—443)所说的“山水质有而趣灵”。“质有”是外在的,“趣灵”是内蕴的,山水即“道”,对于这一“趣灵”,不能以一般感觉认识的方式,必须徇耳目而内通,亦即宗炳所说的“应目”“会心”到“为(合)理”,这样才能目亦俱会,心亦同应,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不同的认识对象,决定了认识方式的变化。如孟浩然诗云:“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全唐诗》卷一百六十)“悟”就是由外转内的体验。二是由他人之心归于吾之心。心在我身体之内,何言他人之心?因人寻常之知识受到习惯、权威等的影响,此心虽在我身体之内,也可以说在身体之外,它不是人的真实心灵。所以,“悟”这个字中的“吾之心”,是更为重要的层次,它涉及到后来哲学中所探讨的“悟性”的问题。自己之心,自己的本来面目,自己的真实之性,才应该是认识的主宰机关。而裹挟着既定的知识系统和价值标准的认识只能是片面的认识。所以,中国哲学、美学中的“妙悟”学说是一种自明自觉的体认方式。
    ……
展开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关于“妙悟”的概念
第一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妙悟”概念之形成
第二节 “妙悟”与“悟”
第三节 “妙悟”与“玄览”、“玄觉”、“观照”诸概念
第四节 “妙悟”与“悟妙”

第二章 悟性
第一节 悟性的本质
第二节 悟性的动力
第三节 养性
第四节 审美悟性与佛性

第三章 悟境
第一节 破境
第二节 造境
第三节 物境与心境
第四节 悟境之次第
第五节 破三关

第四章 悟境之传达
第一节 不可说、不可喻
第二节 翠竹如何见法身
第三节 烦万象为敷衍
第四节 关于“言”、“境”、“法”的表达结构
第五节 禅宗“新工具观”和唐代诗歌“境界”论

第五章 “看”与“现”
第一节 只要“现”,不要“看”
第二节 吾无隐乎尔
第三节 青山自青山
第四节 让世界自亮
第五节 世界作为说者
第六节 桃花更绚烂
第七节 大全

第六章 “妙悟”与“法”
第一节 破法
第二节 心法
第三节 我法
第四节 活法

第七章 “妙悟”与“识”
第一节 落花无言
第二节 听之以气
第三节 空纳万境
第四节 不智之智
第五节 学识助悟

第八章 “妙悟”与“人工”
第一节 《二十四诗品》论“悟”
第二节 画分南北
第三节 技进乎道
第四节 “神”、“妙”、“逸”、“能”
第五节 几点结论

第九章 论瞬间永恒
第一节 关于时间即幻象
第二节 关于悟在刹那间
第三节 关于永恒在目前
第四节 “古”:从一个艺术概念看瞬间永恒

第十章 狂怪之悟
第一节 说“怪”
第二节 说“傲”
第三节 说“醉”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