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哲学美学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10049319
  • 作      者:
    彭富春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所谓西方是与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的。但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概念。同时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西方首先指古希腊,其次指古罗马帝国,再次指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的近现代欧洲,最后也包括了不同于欧洲大陆的美国。在此我们看到了西方的历史表现出时代的区分。时代意味着时间的中断。通过如此,某一阶段和另一阶段相分离而形成自身。西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每一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美学也是如此。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一种令人激动和使人心醉神迷的现象,美在当代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自然美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人们不仅要求居住的空间的满足,而且强调其生态环境。不再只是具有特权的文人雅士,而且一般的民众也向往大自然,旅游到高山和海边,亲身体验山水之美。至于社会生活本身,人们正在倡导一种审美文化,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满审美的情趣。当然各种形态的艺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走出了象牙之塔,传播到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同时大众文化的兴起使每一个人在工作之余不仅被动地享受艺术,而且主动地创造艺术,如同一位歌唱家和舞蹈家那样。<br>        所有这一切都标明了当代生活世界中的美的现象的一个根本转向,即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一般来说,生活是人的衣食住行,是劳作与交往,它是功利性的。而审美是非功利性的。生活中当然包括了审美的因素,但只有艺术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因此生活和审美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不过这种历史上产生的疏远在现代社会中走向了相互关联,亦即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这不是某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的变化,而是一种历史的生成,也就是生活变成美的,而美变成了生活的。这样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称为一个走向美的时代。<br>        由于美的现象在当代生活中的特性,对于它的言谈成为了日常语言的一个熟悉的言语事实,对于它的思考的“美学”现在成为了哲学学科中最为人所知的学科之一。比起传统学科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也许惟有美学思考的“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对于人们更具有吸引力。但什么是美学自身呢?<br>        虽然古代汉语里有“美”和“学”的语词,但却没有美学这一语词。这表明中国对于美的思考尚未进入到一个知识学的系统中去,同时也表明各种学也没有将美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纳入其中。汉语的“美学”是产生于现代。它是日本人对于德语的“Aesthetik”的汉语翻译。随着西学东渐,它也逐渐为中国现代学界所接受。作为现代汉语的“美学”一词其基本语义为“美的科学”、“美的学问”、或者是“美的学说”。但“美的科学”绝非是在自然科学或者是技术的意义上使用的,而是意味着“美的知识学”,即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br>        不过,美学(Aesthetik)的本意为感觉学或感性学。作为美学学科的命名者,鲍姆嘉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意情三个方面,在已有的哲学学科的分类中,相对于认识的有逻辑学,相对于意志的有伦理学,而相对于情感或者是感性认识的却没有一们学科。为此他创立了美学,并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亦即美。<br>        美学作为感性学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感觉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内又有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别。美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也就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感觉。但感性自身具有丰富的意义。除了感觉之外,它还包括了感性对象,亦即可感觉之物。最后感性还表现为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于是美学作为感性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因此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论、美感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br>        当然,在美学作为一们学科产生前后,还有其他的哲学学科探讨了美学的一些重大问题。<br>        第一,诗学。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将人类的理性分为三个方面:理论理性,实践理性,诗意或者创造理性。诗学是关于诗意或者创造理性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了诗歌的一般本性,它的创作和欣赏等。<br>        第二,艺术哲学。它作为对于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主要兴起于德意志唯心主义时期。此时的哲学作为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形态,设定了主客体的二元思维模式,并因此成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艺术被理解为人所创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br>        第三,一般哲学对于美的沉思。哲学的基本主题是真善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等。于是任何一种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关涉于美与感性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哲学中,美学、诗学和艺术哲学没有系统的形态,关于美与感性的片断似的沉思便成为了中国美学历史的主要依据。<br>        第四,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这是对于主要的艺术门类的论说。它或者是感悟的,或者是分析的。这些论说在中国美学历史中极为丰富和复杂。它们展示了在语言、视觉和听觉的世界里人和万物的审美关系。<br>        当然,在现代的思想世界里,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东方,美学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思辩,如对于所谓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的追寻等;另一方面是形而下的分析,如一些审美现象的描述,审美经验的归纳等。一般而论,人们将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美学等。哲学美学是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它将美学的基本问题置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中。如同心理学美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审美现象一样,社会学美学则是分析审美现象的社会学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众所周知,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所谓西方是与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的。但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概念。同时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西方首先指古希腊,其次指古罗马帝国,再次指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的近现代欧洲,最后也包括了不同于欧洲大陆的美国。在此我们看到了西方的历史表现出时代的区分。时代意味着时间的中断。通过如此,某一阶段和另一阶段相分离而形成自身。西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每一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美学也是如此。<br>
展开
目录
    <div class=bbindex>一、美学<br>    1 美学释义<br>    2 西方美学<br>    3 中国美学<br>    4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br>    二、美<br>    1 美的多重语义<br>    2 美作为欲、技、道的游戏<br>    3 美作为人的自由境界<br>    4 美的不同领域<br>    三、美感<br>    1 美感的意义<br>    2 一般感觉与审美感觉<br>    3 审美经验分析<br>    4 审美经验的典型形态<br>    四、艺术<br>    1 艺术的一般本性<br>    2 艺术作为技、欲、道游戏的发生<br>    3 艺术现象的结构<br>    4 艺术与审美教育<br>    主要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