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系统及其说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002496X
  • 作      者:
    (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1999.3
收藏
作者简介
.
展开
内容介绍
    《新系统及其说明》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663-1671年的“哲学作品”;第二部分标明为1677-1702年“莱布尼茨尼反对笛卡尔及笛卡尔学派”;第三部分则为1684-1703年的“哲学论文”。本书各篇为第三部分的后半即Ⅴ至Ⅷ各组,其中Ⅴ包括本书中“新系统”本文直至“新系统说明”各篇只是原书“新系统初稿”是放在“新系统”正文之前,而本译则移置其后;Ⅶ包含“说明(四)”至“说明(六)”;包含“说明(七)”至“说明(八)”。
展开
精彩书评
  译者序言
  关于莱布尼茨的生平及其哲学的主要内容,我在《人类理智新论》的“译者序言”及《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的“译者序言”中,已分别作过一较详细一较简略的介绍,在其他多种论著中也都曾经所论述,就不再重复了。这里只就与本书—《新系统及其说明》—密切相关的若干问题作些交待。
  首先是关于本书书名就需要作一说明。因为莱布尼茨并没有一部叫做《新系统及其说明》的现成著作,本书是译者将莱布尼茨一些相关的论文和资料加以编篡而成,书名也是译者所加的。所谓“编篡”,其实也不过是把格哈特编的《莱布尼茨哲学著作集》(Die philosophischen Schriften von G.W. Leibniz ,herausgegeben von C.J.Gerhardt,Berlin & Halle, 1875-1890,以下简称G本)第4卷中(第474页以下直至该卷之末)已分组集合在一起的一些作品和资料,在顺序上作了些调整,并将各篇另标一较简明的篇名而已。该卷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663-1671年的“哲学作品”;第二部分标明为1677-1702年“莱布尼茨反对笛卡尔及笛卡尔学派”的作品;第三部分则为1684-1703年的“哲学论文”。本书各篇为这第三部分的后半,即V至VIII各组,其中V包括本书中“新系统”本书直至“新系统说明(三)”各篇,只是原书“新系统初稿”是放在“新系统”正文之前,而本书则移置其后;VII包含“说明(四)”至“说明(六)”;VIII包括“说明(七)”和“说明(八)”。至于VI,为“论自然本性”一文,因为在体列上和别的“说明”有所部同,并且不是像其他各篇都用法文,而是用拉丁文的单篇哲学论文,似不便把它和其他各篇“说明”并列编号,故而它作为“附录”放在最后;就其内容看,这篇也是为进一步说明“系统”所提出的“实体”的“本性”的,其重要性比之其他若干篇说或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勿以为将其作为“附录”而有贬低其价值之意。
  其次要说明的是不仅本书的书名,而且其中各篇的篇名,也非原文固有,而是译者另加的。主要理由无它,只是因原文篇名太长,有的又无篇名,引用或记忆诸多不便,故另加一简明篇名,以篇名之后以备查考。还应交代的是所加篇名也并非译者随意杜撰,而是多少有些根据的。例如本译文虽以G本原文为主要依据,但在翻译时也就另外参照了E本(即God. Guil Lebnitii opera philosophica quae extant lattica , gallica,germanica omnia,ed. J.E Erdmann, Beriln, 1840,亦即爱尔德曼编《莱布尼茨哲学著作全集》,而在E本的目录中,本书的“新系统说明(一)”就标明为“新系统说明”,而说明(二)及说明(三)也就表明为“新系统的第二篇说明”和“新系统的第三篇说明”;因此这三篇“说明”的篇名,可说是有E本的根据,也为一般的有关莱布尼茨的文献所习用的。至于说明(四)至(八)各篇(其中有的为E本所无),虽各种版本没有标明为“第几篇说明”,但就其内容看与前三篇“说明”类似,有几篇原也标明是对“新系统”一文引起的问题或困难的“说明”,或对“驳难”的“答辩”,因此把他们都照前三篇“说明”的例如一编列并给标一个序号以便引用,我认为还是可以的。而“新系统”一文本身,原标题 很长,把它简称为“新系统”,也是一般有关莱布尼茨的文献所习用的。这样,我想把该文以及环绕该文而引起的一些辩论和说明性文章集合在一起,作为莱布尼茨的一部著作,名之为《新系统及其说明》,该是有理由的。
  再次,将这样变成的莱布尼茨的一本书翻译出来贡献给我国读者,它的意义何在呢?我认为至少有下列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是“新系统”一文在莱布尼茨的著作中有它的特殊地位。这就是关于它是莱布尼茨生前第一篇公开发表、表明自己成熟后的主要哲学思想体系的作品;还在于此文中莱布尼茨明确地表述了自己哲学思想家的演变及最终形成自己定性了的世界观体系的过程。我们知道,莱布尼茨虽然著作浩繁,但从未写过一部有适当规模的、系统的详述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著作。他生前发表唯一大部分头著作是《神正论》,而这部著作,如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讲莱布尼茨的地方所说的:“看起来好象是完整的系统著作,其实是一部通俗著作,是他为索非亚·夏洛特王后写的,目的在于反对培尔,他在这部书里是竭力不用思辨的方式论述问题的。”还有他的《人类理智新论》进行逐章逐节辩论和驳斥的著作,如果说它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进行逐章逐节辩论和驳斥的著作,如果说它有个体系,这体系也毋宁是洛克的而非莱布尼茨本人的。并且这书虽在生前已写成,也因当时洛克已去世,莱布尼茨不愿发表批评已去世作者的作品而并未出版,是在他自己去世后才被公之于世的,此外,莱布匿茨的作品就全是一些短论文或小册子和大量的书信以及一些答辩、札记之类的资料了。他的哲学散见于这样一些作品中。当然,没有用一整部著作来阐述,并不就意味着莱布尼茨的哲学没有自己的系统。莱布尼茨自己也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一个“新系统”,有时自称为“前定和谐系统”,例如《人类理智新论一书原文的全名就标明为《前定和谐系统的作者著的理智新论》。此外,在莱布尼茨的短篇作品中也有许多篇是表述自己的哲学系统的,只是并非详细的展开的阐述,而是纲要式的或提纲挚领的表述而已。其中最著名的两篇就是《单子论》和《基于理性的自然与神恩的原则》。这两篇就是在莱布尼茨逝世前两应人的要求而写的纲要式地概述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著作,两篇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虽然学者对两篇或其中一篇是应何人而作有不同意见(这里不似详述),但对两篇作品为莱布尼茨总结自己的哲学思想的纲要这一性质则并无分歧。而如果说这两篇是莱布尼茨哲学的“总结”或“结论”,则不妨把“新系统”看成莱布尼茨公布其哲学体系的“开场白”或“导言”。应该指出,一般认为,莱布尼茨成熟的哲学体系最初完成于1676年他结束了在巴黎的四年留居而回到德国再汉挪威任职并定居的时期之后的一段时间,而他在1686年以后开始的与阿尔诺的通信及寄给阿尔诺的“形而上学论”一文,当是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主要观点的最初表述。但这篇论文以及与阿尔诺的通信在当时都并未公开发表,因此并不为世人所知。只是到1695年6月巴黎《学者杂志》上发表了“新系统”一文,莱布尼茨才把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主要观点和原则公之于世。虽然这章发表时也是匿名的,但不久人们也就都知道其作这是谁。而且如“单子论”原本也是为私人而写,并非供发表,生前也并未发表, 其原文直至1840年爱尔德曼编辑出版《莱布尼茨哲学著作全集》时才公开发表,连篇名也是编者所加,原文也如“形而学论”一样,都并无篇名。因此,在莱布尼茨生前,除少数与其通信者之外,一般人可以说大都是通过这篇“新系统”来认识莱布尼茨的主要哲学思想的。而且该文虽简略却相当明确地自述了哲学思想演变及最终形成的过程,这在莱布尼茨其他著作中也不多见。上述两点,我想也就可以说明本书对了解莱布尼茨哲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
  第二是本书各篇作品不是单纯宣布作者结论性的观点,而是充分的展示出确立这些观点的论据和论证过程,教典型的表现出作者哲学思维的思辨特征。我认为,哲学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就在于锻炼和提高人类的理论思维或逻辑思维的能力。当然,有的哲学家往往是用“直观”或“体验”的方式把握一些含有哲理的观点。如果这些观点确是真知灼见,则这在他本人可能是宝贵的心得;把他们宣布于人,也可能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我们中国的哲学也许更丰富于这样的内容。但这样的观点,听者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难以接受。而且传递这样的观点,诗或文艺的手段也许比哲学更擅长。如果把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作为哲学的主要功能,则单凭直观、体验和武断的宣布一些观点或见解,显然是不适哲学的主要特征,难以实现哲学的主要功能的。而自己的结论性观点,而是作为本书的核心的“新系统”一文本身,就以并非只是简单地宣布自己的结论性观点,而是谈了自己达到这些观点当时许多不同人物对“新系统”的内容提出的结难和异议,进行具体细致、条分缕析的答辩、说明和论证。我认为,这才是典型的体现作为理论思维的特征和功能的,它比那些结论性观点本身也许应该说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那些结论性的观点,如;莱布尼茨所主张的:万物都由精神的实体既“单子”所构成;万物即诸单子之间的“和谐”是由于上帝在创造单子之处就已预先确定,即从中也更可具体地把握莱布尼茨的哲学思维所具有的思辨特征。
  第三是本书的各篇作品,除上述意义外,还具体表现了莱布尼茨哲学与西欧其它各国哲学的联系,可作为研究当时修各国哲学之间就谈到他的“系统”最初曾怎样受到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神所接受。在谈派主基等等其中艰苦各篇”说明“的密切关系的具体表现。其中”也是莱布尼茨长期的通信这之一,G本第三卷中就再哟哦1692-1708年见以上只是我个人心中所见到的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未必恰当,仅供参考。最后,关于本译书的产生和过程,也须在此作一交代。事实上本书是我所翻译的莱布尼茨哲学著作中译出最早的一种,初稿是在1948年1949年间再北京译出的,那时我在中国哲学会修还应提到的市那时应于太大郑系先生将喀什立脚点发觉圣诞节机会,偶尔认识了一位法国朋友,他名叫Jean lefeuvre ,当时中文名叫雷或副家,特别是研究我国古嗲,
  此书初稿译鄙视,北京译介放,不久变我也离京到武汉大学认教,着一稿就被搁志气来大家撒赖棵;按时打交道发生氨基酸克当量反对发生电视机坷拉基督教十分;看见坷拉;看法的;经常了;恢复电视机卡环境的撒集散地开绿灯法士大夫勒克司们次仪保卫呢 似的  法律看见;地方形成开绿灯技术卡了解老咔叽地方卡了主要是上面一手名的G本第四卷474至595页;其中各篇凡E本也登载的,都同时参照E本,两种版本有相益处,都处于注中说明;作为附录“论自然本性”一文,远文拉E.Flammrion 版的《人类理论新论》书后所言此外,在翻译时,也咱靠一是拉塔(R.Latta)的《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他哲学著作》(leib-niz:The Monaoly an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xford 1898),另一种是《每人丛书》本书M.莫里斯选择《莱布尼茨哲学著作》有许多菜子,一并在此声名。此次重小是,除对照G本、E本及拉塔的应以为,有些地方参考了L.扑类《莱布尼茨著作集》(euvres de G.W leibniz editees par lucy preant ,Editions Aubier montagne ,paris 1972)
  这书之能出版,当然还得到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同志们的帮助,也一并在此致谢.
  本书初稿译于四十余年前,当时译者还是个初入哲学之门的年轻人,译文除残留有当时的文风外当还有出入门者的不成熟处.此次虽经江畅君的整里修订,又经译者的全面效改,因陷与水平,错误和不当出仍在所难免,切望读者指正.
  陈修斋
  1992年8月于武汉大学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知道,在那些我们可以进行辩论的问题从最初的原则起都获得解决以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尤其是因为我们必须遵守学员派的法则,就更是如此,这些法则的第二条不允许把明知不能决定的东西—正如我们以上所涉及的几乎所有问题—作为讨论的问题;并不是这些问题绝对不能解决,而是因为它们只有在某种层次上才能解决,这要求哲学家们一开始就对真理的确定无误的标志取得一致意见,而且从最初的原则其就从一步步的推理论证;并且在此期间 总可以把那种清楚而充分地想到的和其他包含若干晦涩之点的题材分开。
  到此为止我们还只是谈到有限的实体能够怎样;但是对于上帝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非但不是起先那样显得不可能,而竟实际上是如此,毋宁说上帝是不可能以别的方式运用他的智能的因为他作为上帝既然有无限的能力和智慧,而且在一切方面都保持所有可能的秩序与和谐。
  另一个问题是:严格地真正地说,我们是否能说创造物有所行动;如果我们一旦了解到自然本性完全在行动及停滞的能力,这个问题就可以融合在第一个问题之中而一起加以解决,因为有行为而没有行动的能力是不可能的;而另一方面,一种能力如果不能见诸实施就是空的。……
  书摘1
  由于您的反映,我很清楚地知道,一位朋友替我在巴黎的杂志上发表的那个思想还需要说明。您说,您不知道我怎么能够证明我所提出的关于像灵魂和形体那样不同的两种实体的交通或和谐的那种学说。诚然我自认为我已经给出了证明的方法,但我希望以下的说明能使您满意。
  请设想有两个钟或表走得完全一致。有三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第一种方式是自然的影响。这就是惠更斯曾经做过实验而使他大为惊奇的。他把两个钟摆挂在同一块木头上;钟摆的连续不断的摆动把类似的振动传给了木头的微粒。可是,除非两上钟摆互相一致,这些振动是不能完全保持它们原有的常态的,总不免互相干扰,然而发生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使有意把这种摆动搅乱,这两个钟摆也立刻恢复一同摆动,简直像两根和弦一样。使两个哪怕很坏的钟走得一致的第二种方式,就是用一个熟练工人老看着它们,随时随刻把它们拨得一致。第三种方式就是一起头就把这两个钟摆做得十分精巧,十分精确,可以保证它们以后摆得致。
  现在用灵魂和形体来代替这两个表;它们的一致或交感(sympathie)  也会以这三种方式之一发生的。相互影响的办法是流俗哲学的办法;可是我们无法设想[无论物质的微粒或]非物质的意象或性质,怎样能够从这两种实体的一种过渡到另一种,所以我们不得不放弃这种见解。协助的办法是“偶因系统”的办法。我认为这是在一种自然的通常的事情上请来Deus eX machina(“救急神”),在这种事情上,上帝的介入⑩按理只该采取他维持一切其他自然事物的那种方式。因此只剩下我那个假设,也即是“前定和谐”的办法。这种和谐是由[上帝的一种预先谋划]制定的,上帝一起头就造成每一实体,使它只遵照它那种与它的存在一同获得的自身固有法则,却又与其他实体相一致,就好像有一种相互的影响,或者上帝除了一般的维持之外还时时插手其间似的。既已这样,我不信还再需要什么证明,除非要我证明上帝确实这样精妙,能够运用这种事先未雨绸缪的技巧,而这种技巧,在人之中,照其为人精巧的程度,我们也照样能看得见它的样品的。而假定了他能够这样,我们就完全能看得出,这是最美的方式,并且是与他的尊严最相称的。您曾经[有点疑惑]我的解释似乎和我们关于心灵和形体的不同的观念相反,现在您应当可以看到,没有人能比我更好地建立起它们的独立性了。因为当不得不用一种奇迹的方式来解释它们的交通时,总会让许多人担心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像人所相信的那样,因为要持那种看法,就必须走得那样远。现在所有这些考虑都可以停止了。我的动力学著作和这有关,在那里面我曾需要加深有形实体的观念,我把这种有形实体的观念,与其说放在广延上,不如说放在作用与抵抗的力上,广延只是一种在先的东西——就是这种力——的重复或扩散(répétition OU diffusion)。而因为这些使有些人看起来觉得很矛盾怪诞的思想,使我得与若干著名人士通信,我就得以有一种“信札往返”来讨论这些问题,其中包括我和阿尔诺先生的通信,这在我前一封信上已提到到过了。这中间恐怕有一种哲学思想和数学思想的奇怪的混合,这有时也许有些新颖的风致。以上所作的解释,是否适宜于以贵刊作媒介来探测开明人士的意见,请明断。不过,发表时请勿署我的姓名,因为我在巴黎杂志@上也没有署名。
  注  释
  ①此篇在E本(第133页)中名为“关于实体交通的新系统的第二篇说明”,而在G本(第4卷第498—500页)中紧接说明(一)之后,并注明为1696年1月3/13日自汉诺威寄给巴纳日。德.波瓦尔(Basnage de Beauval)的一封信的“后加语”。两本在分段上有出入,本译文悉照G本。
  ②E本为“我的朋友之一”。
  ③应当是指巴黎出版的(学者杂志)。
  ④E本为“找到了”。
  ⑤E本为“自认为”。
  ⑥参看“傅歇的反驳”注③。这一比喻由于沃尔夫(Wolff)等人的重视,一般哲学史家都认为是莱布尼茨自己对他的系统的最好比喻,因此几乎成了哲学史上有名的典故了。但是,这一比喻实际上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的。我们知道,这个比喻并不是莱布尼茨本人首先提出来的,而是他循着傅歇在其“反驳”中用的这个例子来说的。他只是用来在这种特殊的地方解决一个特殊问题,这就是接着经院派及笛卡尔派的思想线索而为之调和以求解决身心关系问题。实际上照莱布尼茨的说法,身体或“形体”只是一种堆积,并不是一个“单元”或统一体,它的统一的“本原”就是“灵魂”,而灵魂本身则是不可分的“单元”。因此,形体是“多”而灵魂是“一”,两者不是可以分庭抗礼而形成一与一的对比的,所以用两个一样的钟来比喻灵魂与形体显然并不妥当。莱布尼茨自己的问题是要求宇宙的全部实体间彼此协调和联系.灵魂和形体间的联系只是这个总问题中的一种不完全的混淆的形式。因为经院派和笛卡尔派都注意到身心联系的问题.莱布尼茨正是用两个钟这个比喻来特别对付这个不完全的混淆的问题。至于解释莱布尼茨自己的那个所有单子间的“前定和谐”的系统,他在给阿尔诺的一封信中(1667)用了一个乐队的音乐合奏的例子,乐队中每个人都照着自己独有的乐谱,奏着不同的乐器,但形成一个和谐的合奏或交响曲。这个例子要比两个钟的比喻好得多。但是还要注意,比喻毕竟是比喻,不能认为实际上就是那样。因为照莱布尼茨的说法.这种关系是“形而上学的关系”,是只能用理智去理解,而不能用感觉或“想象力”去处理的,而以实际事物来作比喻的一切,都难免要求感觉或想象力的帮助。参见说明(四)第九段。
  ⑦Christian Hugens(1629—1695),数学家、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生于荷兰,大部分时间在荷兰和法国。1672年莱布尼茨去巴黎.与他相遇。因预见“南德敕令”将废止,惠更斯于1681年离巴黎返回荷兰,但仍然继续与莱布尼茨通信讨论数学问题。1673年惠更斯发表了他的著作(钟摆论),详细叙述了他在1656年关于钟摆的一大发现。
  ⑧本段在E本中远为简略,自“第一种”以下仅为“第一种是在于一种相互的影响;第二种是给它一个精巧的工匠来守着,时刻调节拨正它们;第三种是很精巧地把这两个钟造得非常准确,以至于我们能确保它们以后永远会一致。”…………
展开
目录
新系统
新系统初稿
傅歇的反驳
莱布尼茨在傅歇的反驳上的按语
新系统说明(一)
新系统说明(二)
新系统说明(三)
新系统说明(四)
新系统说明(五)
新系统说明(六)
新系统说明(七)
新系统说明(八)
附录:论自然本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