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旧本“《诗》云邦畿千里”至“与国人交止于信”一段,在“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后。“《诗》云瞻彼淇澳”至“此以没世不忘也”一段,在“故君子必诚其意”后。这是引经传和孔子话说明“止于至善”。
从物各有当止之处,到人当有当止之处,再到圣人当止之处,所有当止之处,都应是至善。具体说来,从三个方面指出相互责任关系:即君要仁,要有仁爱之心;而臣相对应的是敬,尊重和严肃;父的品德要求是慈,要有慈爱之心;而儿子对应的是孝,对父母孝顺;民众彼此要讲求信,做到彼此诚信。这些品德都需要学习、自修、振作、发扬、磨砺,通过这些功夫,达到盛德至善的境界,使整个社会各得其所。
《诗》云(1):“邦畿千里(2),惟民所止(3)。”《诗》云(4):“缗蛮黄鸟(5),止于丘隅(6)。”子曰:“于止(7),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8)!”《诗》云(9):“穆穆文王(10),於缉熙敬止(11)!”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1)《诗》云:此指《诗经·商颂,玄鸟》。
(2)邦畿(jī):古代天子都城及其周围的郊区。
(3)止:居住的地方。
(4)《诗》云:此指《诗经·小雅·绵蛮》。
(5)缗(mín)蛮:即绵蛮,鸟鸣声。
(6)止:栖息。丘隅:山丘的一个角落。
(7)于止:对于居住的地方。
(8)可以:何以,为什么。
(9)《诗》云: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10)穆穆:形容文王仪表深沉端庄,道德深远的样子。
(11)於(wū):叹美词。缉:继续。熙:光明。敬止:朱熹解为:“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高尚的文王啊,不断地发扬他的光明美德,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云(1):“瞻彼淇澳(2),菉竹猗猗(3)。有斐君子(4),如切如磋(5),如琢如磨(6)。瑟兮侗兮(7),赫兮喧兮(8)。有斐君子,终不可谊兮(9)!”如切如磋者,道学也(10);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倜兮者,恂傈也(11);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注释:
(1)《诗》云:此指《诗经,卫风,淇澳》。
(2)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ù):水边。
(3)菉:通“绿”。猗猗(yī):美丽茂盛的样子。
(4)斐:文质彬彬的样子。
(5)如切如磋:如同对骨角进行切割磋光一样。
(6)如琢如磨:如同对玉石进行雕琢打磨一样。
(7)瑟兮倜(xiàn)兮:严谨宽大的样子。瑟,严谨。倜,宽大。
(8)赫兮喧兮:光明煊赫的样子。
(9)谊(xuan):忘记。
(11)道:说,言。
(11)恂傈(xúnlì):戒惧的样子。
……
展开
★是不可多得的经典呀!
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网友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很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