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孝」、「友」观念研究:兼汉宋儒学探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1102382
  • 作      者:
    查昌国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先秦“孝”、“友”观念研究:兼汉宋儒学探索》是作者1988年以来研究儒学观念的论文结集,主要内容是“孝”、“友”观念研究,两者占去了全书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其余的论文,或是直接研究儒学观念,如《“克已”重释》;或是阐释儒学观念的演变,陈述儒学的发展,如《刘向对儒学领域拓展的贡献》;或是以儒学观念的视角,研究非儒家人物的与段学相关的观念。后一类有两篇论文:《论墨子的孝与“无父”》和《“恶”促使人超越自我与道德完善》,之所以把这两篇论文收入集子,是基于如下考虑。这两篇论文所研究的“孝”和“人性恶”观念,不仅是儒学所涉及的观念,亦是我文集中研究的儒学观念,且我在研究儒学的这两个观念时,墨子之“孝”和黑格尔的“人性恶”观念均进入了我的研究视野之中,因此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我对儒家孝道和荀子性恶论研究的延伸,把它们收入文集中,提供一个从非儒或反儒的视角来审视儒家之孝与人性观念,或许对儒家这两个观念的认识会更为全面。 
  集子中的论文撰写时间跨度近20年,此间,儒学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认同儒学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现已成为政府、知识界到民间的共识。但是儒学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精神世界和知识、话语体系等方面都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并未随化间社会思潮,由非儒向认同儒学的转变,而发生根本性的改观。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皆忘我之“利于亲”,“得孝子之名”又何有?将此与“孝,以亲为芬……不必得”合观,足证墨子只求由兼利亲而得孝亲之实,不求“得孝子之名”,且“得孝子之名”亦与其“不为己之利于亲”之孝道相悖。 
  在墨子孝道中,其“孝,利亲也”,“孝,以亲为芬(分)”的观点,孤立地看,与儒家孝以父母为对象的观点无异。而一旦将其置于现实生活中予以具体化,墨子之孝亲就与儒家之孝亲迥然异质。其“交孝子”原则,将儒家孝道所确立的爱由亲始,进而有差等地波及到所有人的爱人次第,倒转为“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其由“爱无差等”而派生的“能能(能兼)利亲”为孝的观念,将其推至逻辑的结论,就是厚亲为己分内事,厚人之亲亦己分内事。概言之,即人、己之亲无分,一以厚之。是论矛头所向,即是儒家孝道所力主的“爱有等差”,爱人以爱亲为最厚的原则。如果说,“交孝子”是通过改变儒家孝道所立的爱人次第,以降低父母在孝道中的地位,那“孝,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亲”,则是泯没爱人的等差,将爱人之亲提高到爱己之亲一样的至厚程度。经此一降一升,孝道中人、己之亲的差别已全然不见。而“不为己之利于亲”为“孝之至矣”的主张,则是从个体心理上消除对人、己之亲在情感上所固有的厚薄之分,以保证行为上的“交孝子”。 
  据于上述,与儒家孝道相较,卑父母而尊世人是墨子孝道的一大特征,亦是其与儒家孝道纷争的焦点。这一点早为班固与孟子所注意。班固日,墨家“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展开
目录
“中国思想史”教学中儒家边缘化透视(代序) 
西周“孝”义试探 
论西周孝尊祖敬过抑制父权 
论春秋之“孝”非尊亲 
论孔子孝观念的革命性 
友与两周君臣关系的演变 
“友”与两周社会的变迁 
论墨子之孝与“无父” 
“克已”重释 
荀子与黑格尔的性恶论之异同 
刘向对儒学领域拓展的贡献 
两宋孟学与慧能心性论之相成相通 
“恶”促使人自我超越与道德完善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