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纬》是汉儒解释《易经》的系列丛书。它包括《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八种。《易纬》的成书,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汉初,由于长期战争,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
济急剧衰败,人民流离失所。如《汉书·食货志》所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从秦朝灭亡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而为统治者所倡导,黄老之言占据支配地位而流行。然而,经过“文、景之治”到武帝时代,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力空前强大,出现了“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的繁荣景象。强大的社会和经济需要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政权,更需要独一无二、强有力思想意识形态。原有的黄老之术已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天人之学的儒家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崇尚儒家,立五经博士,因而以儒家经典为对象、以诠释为形式、以阐发儒家微言大义为内容的经学适应政治需要而兴起,居于显赫的地位。
孔子表河图皇参持曰:天以斗视,日发明皇,以戏招始,挂八卦谈。皇参持,河图名也
。言以北斗之星视听,而以日月发其明,以昭示天地三皇。伏戏始卦,以示后世之人,谓使①观见之矣。煌煌之耀,乾为之同,②合凝之类,坤握其方。煌煌,光辉之貌。耀,日月五星也,皆以乾罔图,言尽系于天也。方,道也。合凝为首形之类,坤则握其道,皆系于地也。雄雌呿吟,六节摇通。雄雌,天地。呿吟,阉闭也。六节,六子也。摇通,言六子动行天地之气。《系》曰:“闭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③又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也。”④万物孳甲,曰营始东⑤。孳,生也。甲,东方之行,物所生,故数以始也。三五环复,七十六载,闰反常。三五千百二十岁,历历复其本,七十六载则余分尽,言天终则后始者耳也①。旋出枢乾,机据参。衡出坤,离授提巽招震卯。乾正旋枢衡招,皆北星,值乾君之象。旋星出枢之政教,机正机之发动,故其位据。参,西方之宿。五事五方为言②,犹君出政之言也。玉衡之星,言主布天之手法于坤,离授明提,巽招震之职,权君平事之臣。卯,东方之宿也。纬赢缩,辰中效当,纬,五纬。盈缩,行有进退也。辰,星。仲,谓卯、酉、子、午,候星辰之常,以四仲
之月,视其效当与不也③。必视荧惑,所在时殃。荧惑主理天下,故必候之,以知时祸。循岁德,镇之光。镇主章存德,故候星之光,以故德之所在也④。拒白甄商金,大谋兵。拒白,太白之主杀罚,而金宿,故甄商金声,言太白大为众之候元武兵大谋之也。
雪霜水疾,旱饥丧,地动山崩沦,慧陨,物怯⑤障淫。崩沦,若步庶崩者也。慧,彗。陨,陨石也。立社稷之类,悖见淫散也。负之傍害水决,江德溃,河空,移徙赤黄。负之,示⑥闻。傍,水决貌。江德溃,亦谓决乱而出也。空,竭之⑦。移徙,地震之类也。踊起物恤,踊跃出见,以日昴冲望之,曰乘阴气⑧。箕风飘石,折拔树酷深。酷,暴也。飘石折树,言系夹也。暴深,害物甚也。长大卒嬉,暴大杨①。暴大,言不以渐。杨杨,大貌也。解裂,珥偶虹
霓,嬖行。解。陷也,沦也。裂,地圮。珥偶虹霓,皆日傍气,名妖。沉藏相桐,水害*滂滂。沉藏,当藏,以物相当为桐射发立也②。滂滂,水貌也。日之既,阳德消;月之毁,刑将将。日既,日蚀明尽,故阳消。月之毁,亦谓月蚀,常过也。阴将将,大也,阴主刑。阴似脱。大恤土蒙,群鸟却,野兽群,游人孳。来济者,来成也。其气不效,君不能修德,杜渐防萌。黄雾③者,乱气起也。朝方阳埃寇将来,十刃之莫四出,虻牛招尸,益士与之开,皆离坎之异也。鳞出者,圣人将起,授之符纬,有王者,则聚生五帝之坐,其帝将王,则其坐亡光也④。按录视天,比象由。按录,按河图之录,又视按王光之异。比其象,以观其光由起也。神灵悉存,八八通时。在⑤,察也。神灵,三光异及符瑞也。既按三光之异及符瑞,以知起者所由,以六十四卦,通其谓以何。小辨终备无遗戒,郄知亿察世邮。世邮,郄变也。帝王奉命,永安治。命,犹书也。至哉易,三圣谋专密,恶必孰思。三圣:伏羲、文王、孔子。⑥自伏羲以来,汉永和元年,凡四十万九千三百八十九岁。
“乾元亨利贞”,道之用也。微明所接,德由备也。道之用者,道之所起也。备乾为天,天幽微萌,明之道之所交也,德由是故备,谓经称“元亨利贞’,也。文王比隆兴始霸,文王比德于乾之隆盛,谓其龙德,长人以善,通其嘉会,利贞之义。乾之以正,始霸四方,被江汉之土。伐崇,作灵台,受赤雀丹书,称王制命,示王意。入戊午蔀,二十九年,时有赤雀衔丹书而授之。①序录著卦,科合谋,序录,序王录,著卦为六十四卦,经科设王令之卦。言道深微幽虚恢,深微幽虚,言纯精无形。恢,大也。乾一言纪图侯,此一言乾一守。纪,犹正。侯,要终也。②神烂天地塞。塞,满,言乾之神明,烂然满天地之间也。文王用其不倦,武发修其质素,周公用其节序,③三圣首乾德,各就“乾元利贞”,每遗“夕惕若厉”,惧后戒。言三圣俱首乾德,而所有同异。厚当为亨。文王自朝至于日昃,不遑暇食,是乾乾不倦。武王承而行之,不敢有加,是乾之质素。周公制礼作乐,光文武之业,是乾之节厚,六长人以善,嘉会通礼,利慎于义,干事能正,六德靡悔,战战兢兢,三圣同之也。①是类摘表,甄符应合,命精克慎不合。甄绝三圣,俱知天命,能挺兴衰之表象,及瑞之所应合,明天命精微之道极,慎不合道也。钩效纪,录兴亡授度。效,验,言天能钩验五精,记其次弟②兴亡,天人皆受法度,或为授。③天子必思易,先知万世,为国著柄。柄,本要也。察之在,失之去,每云天命在主标操。存在去亡,操行主王之存亡,天命要主之所行,用道兴王也。六十四卦,各括精受节,以历纪道。“括”从“结”。精受节,谓各用事于诸月以应。纪明天道,谓寒温之节与藏者也。因象著命取佐,书以州土之运,次衡伍。因象著命,谓叙其世数及名姓。取佐,捉下辄。皆以州土之运,以之卦于土,各有卦分相当。衡亭行为位之。④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文宜言“四分日之一”。一日行一度,因言“度”。馀二十。馀,小馀,即上四分度之一分数。四分一日,以为八十分,二十为之。四分一日,以为大分,则八十,以为小分,则二十小分,四为一大分。消,自、十二月,月居六日七分,十二月居七十三日一百八十分,居四分。消息十二月,正居七十二日,通计馀分,八十日四分,⑤则七十三日八十分之四也。①三公,十二月,月居六日七分,十二月居七十三日一百八十分,居四分。②二十七大夫,十二月,月居六日七分,十二月居七十三日,一百八十分,居四分。八百一十二诸侯,十二月,月居六日七分,十二月居七十三日,一百八十分,居四分,合德之分。五德。辟、公、卿、大夫、诸侯也。③三十日得三十五,此则五卦之馀。分三十,尽十二月,六十卦馀分,适四百二十分五日四分日一。其法以馀分来乘卦,得四百二十,④以八十馀已,则五日四分日一矣。此则方伯不与馀之也矣。⑤辟卦温气不效,六卦阳物不生,土功起,六卦,谓泰卦、大壮也、央、乾、媚也,盛阳时温气不效,故阳物不生,土功起也。⑥三卦阳气不至,疾伤,日蚀既。三卦,谓泰、大壮、夬,此阳气盛息,其候决温,其气不至,故辟忧疾,日蚀既日矣。⑦六卦不至,震水涌,其上三卦不效,后三卦又不效,于是阴乘其⑧阳,故地震水涌也。寒气不效。六卦不至,冬荣实物不成,夏寒伤生,冬温伤成,日月不明,四时失序,万物散去。①六卦,谓否、观、剥、坤、复、临,盛阴用事,而寒气不效,万物冬荣,实物不成,其冲必有大寒,伤生物者也。辟卦七十三日,日分之四,②常风乱先王之法度。常风,③常风,每卦用事有暴风也。寒不时所威,不得其人。谓其夏有寒效也。④秋不霜,⑤行春令,缓刑罚。冬不冰,⑥行秋令,免有罪,春冻不解,⑦亦谓温效于秋初也。必有受命所亡。谓受命之君所诛灭。奢侈过度,刑罚妄行,百姓急不足,困饥作奢,此受命所行。言王者虽有际会,安在其行之会。⑧辟杀之法,十二卦,常蒙三十六年杀,非受命所亡也。常不清明,非受命所亡,言此君臣自相杀之候。⑨卦⑩不至,为三年。二卦不至,为六年。三卦不至,为九年。四卦不至,为十二
年。五卦不至,为十五年。六卦不至,为十八年。七卦不至,为二十一年。八卦不至,为二十四年。九卦不至,为二十七年。十卦不至,为三十年。十一卦不至,为三十三年。十二卦不至,为三十六年。不至,谓温不效,①乃不清明也。卦始用事,象东风雨。②象施于③也。西方④至,象作威也。南风,有罪也。⑤北风至,熟⑥无罪也。东北为雨,西南为正,东南为温,西北为寒。谓始用事也。⑦用事,东北为雨,西南为正也,东北南西,皆风,东南温,西北为寒。皆谓用事日也。⑧观六四,知其正,此候及四位之人,非独辟之。⑨候卦要法,谨察卦用事日分数,当寒者寒,当暑者暑,当风者风,当雨者雨,此平法。二为升气,五为降气,升阳为阳,①升阴为寒,降阳为风,降阴为雨也。②谨司六月中寒温风雨。记其日与时,发时以验方来,万全不失一。降,效验也。夏升降寒阴,③三过度,涌水为败。夏升阳降阳温,三过度,降雨为败。谓六三、上六也,当微寒过,故为败也。坎初冬至广莫,震初春分明庶,离初夏至景风,兑初秋分霜下,卦候到占法。此四卦者,始效分,至二十四气之主,故候其初用事,以占之④失。复姓角名宫,赤黄色,长八尺一寸,三十六世。临姓商名宫,黄白色,长八尺三寸一分,七十二世。泰姓商名宫,黄白色,长七尺六寸,三十六世。⑤大壮姓商名角,苍白色,长七尺三寸九分,百三十一世。右圣人受命,瑞应之至,圣人杀龙,圣人兴起,河图出之者。⑥姤姓角名商,苍白色,长六尺三寸,二十八世。遁姓宫名商,黄白色,长五尺九寸八分,五十六世。否姓宫名商,黄白色,长五尺六寸一分,七十二世。观姓宫名角,苍白色,长五尺三寸二分,百三十世。剥姓商名宫,黄白色,长五尺九寸九分,百二十世。
……
展开
本书是在前贤研究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在句读方面,参照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一九三四年江都朱氏补刊《黄氏逸书考》本和河北人民出版社《纬书集成》本。凡不同于两版本句读者,皆改之。在校勘方面,主要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的武英殿聚珍本、古经解汇函本、雅雨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黄氏逸书考》本,河北人民出版社《纬书集成》本等。本书每一页下的注,主要采用了张惠言《易纬略义》和孙诒让《札迻》的按语,并有选择地吸收了《黄氏逸书考》和《纬书集成》收集的官校本按语和相关的资料,对其中许多资料进行了核实。凡鄙人按语皆冠之“愚按”。因《易纬》文字古奥,多有讹脱错简,是易学史上最难读典籍之一,故句读、校勘颇为困难。鄙人不自量力,试图整理出较前人更为标准的本子,但因先天愚钝,才疏学浅,其句读校勘定有许多错漏和不当之处,对于一些悬而未决问题,一时难以决断,无奈只能沿袭旧说。还请易学界同仁赐教。该书完成,当归于刘大钧教授在易学方面启蒙和多年谆谆教诲以及各位师友的厚爱。王帆同学参入了该书清样校对,刘兴明同学承担了部分书稿的打字。书成之际,一并表示谢忱。
林忠军于山东大学
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