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返本解码开新——序张乾元《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学与中国书画美学》(翟墨)
绪论
第一章 天地养万物——易学的自然朴素观与艺术本体论
第一节 易学自然朴素观与本体论思想
第二节 易学的天人关系
一、天地人相合的统一关系
二、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念
三、“蒙以养正”与聚气修养
第三节 易学的“五色”论和“白贲”观
一、时空结构中的“五色”论
二、“白贲”、“养素”、“素履”、“素问”、“绘事后素”
(1)“白贲”的美学特征
(2)“养素”的本质要求
(3)“素履”的行为准则
(4)“素问”的生命本质
(5)“绘事后素”的审美标准
第二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学的阴阳合德观与艺术风格论
第一节 阴阳合德的意象特征
一、乾坤二元的易象结构
(1)乾的意象特征
(2)坤的意象特征
二、“太极”的分化与合抱
第二节 阴阳合和之美
一、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美学特征
二、书画阴阳合和的美学主张
(1)蔡邕论书法乾坤阴阳说
(2)丁皋的《阴阳虚实论》
(3)石涛乾旋坤转的“一画”法则
(4)刘熙载《艺概》阴阳二气兼备说
第三章 天地细绽,万物化醇——易学的交感化生说与艺术创造论
第一节 乾坤交泰的意象特征
一、八卦之象,穷理尽性
二、天地相交,三阳开泰
三、天地不交,三阴分运
第二节 交感咸亨的意象特征
一、水火既济,观其会通
二、山泽通气,感应相与
三、雷风相薄,人伦恒久
四、为求交合,归返以进
第四章 立象以尽意——易学的意象特征与艺术境界论
第一节 观物取象
一、“观物取象”的文化内涵
二、“观物取象”与艺术的观照法则
第二节 无尽之意
一、意象特征
二、立象尽意
第三节 象外追维
一、意象的超越
(1)王弼的“得意而忘象”
(2)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
(3)谢赫的“取之象外”
二、意境的形成
(1)盛唐诸人论“意境”
(2)“意象”、“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3)笪重光“虚实相生”的妙境观
三、书学画学中的易学思想和审美意象说
(1)许慎《说文解字》论文、字、书的起源
(2)庾肩吾《书品》文契说
(3)王微《叙画》书画同源于伏羲八卦说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之源流
(5)韩拙《山水纯全集》书画同源于八卦之说
(6)《宣和画谱》的易学思想和意象观
(7)《林泉高致》意象观
第五章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易学的神妙观念与艺术想象论
第一节 阴阳不测,穷神知化
第二节 艺术想象中的神思飞越
(1)陆机《文赋》的神思论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论
第三节 以神妙为最高标准的书画艺术
(1)顾恺之的“悟对通神”观
(2)宗炳的“应会感神”论
(3)张怀璀“鬼出神入”说和易学书断
第六章 变则通,通则久——易学的变化观念及艺术通变论
第一节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第二节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三节 传移模写,变古则今
(一)王延寿《文考赋画》千变万化说
(二)谢赫“神仙说”的传移大法
(三)孙过庭《书谱》的易学变化思想
(四)布颜图的易学思想和意象观
(五)戴德乾的“画道变化”说和易学揭秘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系统论述了《周易》“意象”、“刚柔”、“蒙养”、“素”、“ 贲”、“神”、“妙”等范畴的美学特征,以及这些范畴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并从易学意象学关于“物”、“象”、“意”的关系入手,分析书画艺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审美观照理念,解读《书断》、《书谱》、《石涛画语录》、《宣和画谱》、《画学心法问答》等重要的书学画学典籍,破释五色“文章黼黻”论、谢赫“六法”论等,首次从意象学的角度确立了中国书画易学美学体系。
本书首次从意象学的角度确立了中国书画易学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周易》的美学特征,分析书画艺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审美观照理念,解读《书断》、《书谱》、《石涛画语录》、《宣和画谱》、《画学心法问答》等重要的书学画学典籍,破释五色“文章黼黻”论、谢赫“六法”论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