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totem)的原始本义,源于印第安语,即“我的亲属”之意。因此,动物图腾崇拜的第一层含义是某种动物是我的亲属;再向下发展,动物图腾崇拜的第二层含义是某种动物是我的祖先,并进而有了本群落起源于某种动物的传说(神话);最后,它的第三层含义是某种动物是我的保护神,此时,人们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动物的区别,但由于图腾祖先的观念根深蒂固,原有的图腾祖先便升格为氏族或部落的保护神。
动物图腾崇拜在民俗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先秦时期越人的文身古俗可以作出证明:
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墨子·公孟》)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庄子·逍遥游》)
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漠书,严助传})越人为什么要文身呢?将古籍中的零星记载联系起来考察,基本上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越人自认为是大禹的后代,而在图腾崇拜的系统中,大禹与龙相联系,越人用文身之法表示自己是“龙子”,以趋利避害。因此,《说文解字》说:“南蛮,蛇种。”又说:“闽,东南越,蛇种也。”所谓“蛇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以蛇为图腾。
这种古老的动物图腾意识,在后人的笔记小说中还留有痕迹。如,《博物志》卷二载:“江陵有猛人,能化为虎。俗曰:虎化为人,好着紫葛,人足无踵。”这里讲的人与虎之间的相互“转化”,正是古老的动物图腾崇拜遣迹。
即使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某种动物之后代的神奇观念,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祇不过是发生了一些变异而已。
据云南怒族民间传说“蛇郎”,很古的时候,有一条大蛇变成一只小虫爬到姑娘身边听她唱歌,姑娘要把小虫打死,小虫告诉姑娘,说它不是小虫,而是一条蛇,如果她答应做它的妻子,它就可以变成人。姑娘答应了,大蛇变成了漂亮的小伙子,两人成亲后,生儿育女,就成了怒族的祖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