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纯粹理性批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0052754
  • 作      者:
    (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我们不谈我们自己。但关于这里讨论的事情,我们却希望人们考虑到它不是意见,而是事业;而且确信我们不是在为某个学派或者观点、而是在为人类的福利和威望奠定基础。其次,希望正直的人们在方便的时候——为公共事务考虑——参与此事。此外,就像大家都殷切期望的那样,不要把我们的复兴想象成某种无限的、超越人间的事情,要诚心诚意地接受它;因为它确实是无限谬误的终结和正当的界限。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康德的这部最重要的著作就在《康德著作全集》的汉译序列中脱颖而出,要预先出版了。
  同样是为了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时间紧迫,这部《纯粹理性批判》单行本也就抛却了例行的“译序”和“注释”,纯粹以康德自己的文字问世了。这里谨就版本问题做一番交代。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论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这是无可置疑的;因为认识能力受到激发而行动,如果这不是由于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方面由自己造成表象,另一方面使我们的知性行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联结起来或者分离开来,并这样把感性印象的原始材料加工成叫做经验的对象的知识,那又是由于什么呢?因此在时间上,我们没有任何知识先行于经验,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但是,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产生自经验。因为很可能即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通过仅仅由感性印象所诱发)从自己本身提供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至于我们的这个附加,在长期的训练使我们注意到它并善于将它分离出来之前,我们还不会把它与那种基本材料区别开来。
  因此,至少有一个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能乍一看就马上打发掉的问题:是否有一种这样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人们称这样的知识为先天的,并把它们与那些具有后天的来源、即在经验中具有其来源的经验性的知识区别开来。
  然而,那个表述还没有确定得足以合适地表示上述问题的全部意义。因为就某些从经验来源派生的知识而言,人们习惯于说,我们能够先天地产生它或者享有它,因为我们并不是直接地从经验中、而是从一个普遍的规则引申出这些知识的,但我们尽管如此还是从经验获得这个规则的。这样,关于某个在挖自己房子墙脚的人,人们会说:他能够先天地知道房子会倒,也就是说,他不必等待这房子真倒的经验。然而,他毕竟还不能完全先天地知道这一点。因为他毕竟必须通过经验才能事先得知,物体是有重量的,因而如果抽去它们的支撑物,它们就会倒下来。
  因此,我们在下面将不是把先天知识理解为不依赖于这个或者那个经验而发生的知识,而是理解为绝对不依赖于一切经验而发生的知识。与这些知识相反的是经验性的知识,或者是仅仅后天地、即通过经验才可能的知识。但先天知识中根本不掺杂任何经验性因素的知识叫做纯粹的。这样,“每一变化皆有其原因”这个命题就是一个先天命题,但并不是纯粹的,因为变化是一个只能从经验中取得的概念。
  二、我们拥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的知性也从不缺少它们
  这里,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我们用来能够可靠地将一种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区别开来的标志。经验虽然告诉我们某物是如此这般,但却没有告诉我们它不能是别的样子。因此首先,如果有一个命题与它的必然性一同被思维,那么它就是一个先天判断;此外,如果除了自身又是作为一个必然命题有效的命题之外,它也不是从任何命题派生出的,那么,它就是绝对先天的。其次,经验永远不赋予自己的判断以真正的或者严格的普遍性,而是只赋予它们以假定的、相对的普遍性(通过归纳),以至于原本就必须说:就我们迄今为止所觉察到的而言,这个或者那个规则还没有发生例外。因此,如果一个判断在严格的普遍性上被思维,也就是说,将不可能发生任何例外,那么,它就不是由经验派生的,而是绝对先天地有效的。因此,经验性的普遍性只是把有效性任意地从大多数场合适用的有效性提高到在所有场合适用的有效性,例如在“一切物体皆有重量”这个命题中;与此相反,当严格的普遍性在本质上属于一个判断的时候,这种普遍性就指示着该判断的一个特殊的知识来源,即一种先天的知识能力。因此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是一种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不可分割地相互从属。但是,由于在它们的使用中,有时指出判断的经验性局限比指出判断中的偶然性要更为容易,或者在许多时候指出我们赋予一个判断的无限制的普遍性比指出它的必然性要更为明确,所以,不妨把上述两个标准分开来使用,它们每一个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不会出错的。轻而易举地就可以表明,在人类的知识中确实有诸如此类必然的、在严格意义上普遍的、从而纯粹的先天判断。如果想从科学中举出一个实例,那么,人们只需要看一看数学的所有命题;如果想从最普通的知性使用中举出这样一个实例,那么,“一切变化都必然有其原因”这一命题就可以充任;的确,在后一个实例中,甚至一个原因的概念如此明显地包含着一种与结果相联结的必然性和一种规则的严格普遍性的概念,以至于如果有人像休谟所做的那样,想从所发生的事情与先行的事情经常的相伴随中、从由此产生的联结种种表象的习惯(从而仅仅是主观的必然性)中引申出这个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就会完全丧失。人们甚至不需要诸如此类的实例来证明我们知识中纯粹的先天原理的现实性,就也可以阐明、从而是先天地阐明这些原理对于经验自身的可能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如果经验运行所遵循的所有规则都是经验性的,从而是偶然的,那么,经验又还想从哪里取得自己的确定性;因此,人们很难让这些规则来充当第一原理。然而,我们在这里可以满足于已阐明我们认识能力的纯粹应用这种事实、以及已阐明这种应用的诸般标志。但这些先天原理中的一些的起源不仅表现在判断中,而是甚至在概念中就已经表现出来。即使你们从自己关于一个物体的经验概念中将经验性的一切:颜色、硬或者软、重量、甚至不可入性,都逐一去掉,但毕竟还剩下它(它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所占据的空间,空间是你们去不掉的。同样,即使你们从自己关于任何一个有形客体或者无形客体的经验性概念中去掉经验告诉你们的一切属性,你们也不能从它剥夺你们把它设想为实体或者依附一个实体所凭借的那种属性(虽然这个概念比一般客体的概念包含着更多的规定)。因此,为这一概念迫使你们接受它所凭借的必然性所引导,你们不得不承认,它在你们的先天认识能力中拥有自己的位置。
  三、哲学需要一门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的科学
  想说得比前面的一切都远为更多的,是这样一点,即某些知识甚至离开了一切可能经验的领域,并通过任何地方都不能为其提供经验中的相应对象的概念,而具有把我们的判断的范围扩展到超出经验的一切界限的外观。
  而恰恰是在这后一种超出感官世界的知识中,在经验根本不能提供任何导线、也不能提供校正的地方,蕴含着对理性的研究;与知性在显象领域能够学到的一切相比,我们认为这种研究在重要性上要优越得多,其最终目的也要崇高得多,我们在这方面甚至冒着出错的危险宁可做一切,也不愿出自某种顾虑的理由或者出自蔑视和漠视而放弃如此令人关注的研究。纯粹理性自身的这些不可回避的课题就是上帝、自由和不死。但是,其最终目的及其所有准备都本来只是为了解决这些课题的科学,就叫做形而上学,它的做法最初是独断的,也就是说,不经对理性有否能力从事一项如此庞大的计划先行进行检验,就信心十足地承担了它的实施。
  现在看来自然而然的是,一旦离开经验的基地,人们就不要凭借自己拥有却不知从何而来的知识、基于不知其来源的原理的信誉而马上建造大厦,却没有事先通过仔细的研究为大厦的奠基做出保障;因此,人们毋宁说早就要提出这样的问题:知性究竟如何能够达到所有这些先天知识,它们会有怎样的范围、有效性和价值。事实上,如果人们把自然的这个词理解为应当以正当的、理性的方式发生的事情,那也就没有任何东西更自然了;但如果人们把它理解为按照通常的尺度发生的,那就又没有什么比这一研究必然长期被搁置更为自然、更可理解的了。因为这种知识的一个部分,即数学部分,早就具有了可靠性,并由此使人也对其他部分产生一种乐观的期望,而不管它们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本性。此外,如果超出经验的范围,则人们肯定不会受到经验的反驳。扩展自己知识的诱惑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人们只会被自己遇到的明显的矛盾阻止住前进的步伐。但是,只要人们小心谨慎地做出自己的虚构,使这种虚构并不因此就很少是虚构,那么,这种矛盾还是能够避免的。至于我们不依赖于经验在先天知识中能够走出多远,数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数学虽然只是在对象和知识能够表现在直观中的程度上研究它们,但这一情况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上述直观可以先天地被给予,从而与一个纯然的纯粹概念几乎没有区别。被理性力量的这样一种证明所吸引,扩展的冲动看不到任何界限。轻盈的鸽子在自由飞翔时分开空气,感受到空气的阻力,也许会想像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可以更好地飞翔。同样,柏拉图因为感官世界给知性设置了如此狭窄的界限而离开了感官世界,冒险在感官世界的彼岸鼓起理念的双翼飞入纯粹知性的真空。他没有发觉,他竭尽全力却毫无进展,因为他没有任何支撑物仿佛是作为基础,使他支撑起自己,并在上面用力,以便发动知性。但是,尽可能早地完成思辨的大厦,然后才来研究它的基础是否扎实,这是人类理性在思辨中的通常命运。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各样的饰美之辞就被找出来,使我们因大厦的出色而感到安慰,或者还宁可干脆拒绝这样一种迟到的、危险的检验。但是,在建造期间使我们摆脱任何担忧和疑虑并以表面上的缜密迎合我们的,就是这种东西。我们理性的工作的一大部分、也许是最大的部分,就在于分析我们关于对象已经拥有的概念。这一工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无非是对在我们的概念中(尽管还是以模糊的方式)思维过的东西所做出的澄清和阐明,但至少就形式而言仍被认为如同新的洞识,尽管它们就质料或者内容而言并没有扩展、而是仅仅解析了我们所拥有的概念。如今,既然这种方法提供了具有一种可靠有用的进展的现实的先天知识,于是,理性就不知不觉地在这种假象下骗取了完全异类的主张,其中理性为被给予的概念添加了完全异己的、而且是先天的概念,人们却不知道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而且不让这样一个问题哪怕是仅仅进入思想。因此,我想一开始就探讨这种双重的认识方式的区别。
  四、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在所有思维主词与谓词之关系的判断(我在这里只考虑肯定判断,因为随后运用到否定判断上是轻而易举的)中,这种关系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是可能的。要么谓词B属于主词A,作为(以隐蔽的方式)包含在概念A中的某种东西;要么B虽然与概念A有关联,但却完全在它之外。在第一种场合里,我把判断称为分析的,在第二种场合里我则把它称为综合的。因此,(肯定的)分析判断是其中借助同一性来思维谓词与主词的联结的判断,而其中不借助同一性来思维这种联结的判断则应当叫做综合判断。前一些判断也可以称为解释判断,后一些则也可以称为扩展判断,因为前者通过谓词未给主词的概念增添任何东西,而是只通过分析把它分解成它的在它里面已经(虽然是模糊地)思维过的分概念;与此相反,后者则给主词的概念增添一个在它里面根本未被思维过、且不能通过对它的任何分析得出的谓词。例如,如果我说:一切物体皆有广延,这就是一个分析判断。因为要把广延视为与我结合在物体这个词上的概念相关联的,我可以不超出这个概念,而是只分析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只意识到我随时在它里面所思维的杂多,就可以在它里面遇到这个谓词;因此,这是一个分析判断。与此相反,如果我说:一切物体皆有重量,则谓词是某种完全不同于我仅仅在一般物体的概念中所思维者的东西。因此,这样一个谓词的附加就提供了一个综合判断。经验判断就其自身而言全部是综合的。把一个分析判断建立在经验之上是件荒唐的事情,因为我可以根本不超出我的概念来构成判断,所以谓词不需要经验的见证。说一个物体是有广延的,这是一个先天确定的命题,而不是一个经验判断。因为在我诉诸于经验之前,我已经在概念中拥有我做出这个判断的所有条件,我只能从这个概念中按照矛盾律抽绎出谓词,并由此同时意识到判断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经验从来不会告诉我的。与此相反,尽管我根本不把重量的谓词包括在一般物体的概念中,但那个概念毕竟通过经验的某个部分表明了一个经验对象,从而我还可以给这个部分再附加上同一个经验的其他部分,作为隶属于该对象的东西。我可以事先分析地通过广延、不可入性、形状等等所有在物体的概念中被思维的标志来认识物体的概念。但如今,我扩展我的知识,并通过回顾我从中抽象出物体的这个概念的经验,我发现还有重量也在任何时候都与上述标志联结在一起,因而综合地把重量作为谓词附加给那个概念。所以,重量的谓词与物体概念的综合所依据的是经验,因为两个概念虽然并非一个包含在另一个之中,但却作为一个整体、即自身是直观的一个综合性结合的经验的各个部分而互相隶属,虽然这种隶属采用的是偶然的方式。
  但在先天综合判断那里,则完全没有这种辅助手段。如果我应当超出概念A来把另一个概念B认识为与之结合的,我依据的是什么呢?而既然我在这里并没有在经验的领域里寻找它的那种有利条件,综合又是凭借什么成为可能的呢?请看这个命题:凡是发生的事情,都有其原因。在发生的某物的概念中,我虽然思维了一种存在,在它之前经过了一段时间等等,并且从中可以引出分析的判断。但是,原因的概念是完全在那个概念之外的,并且表现着某种与发生的事情不同的东西,因而根本不包含在后一种表象之中。我究竟是怎样做到,关于发生的事物说出某种与之完全不同的东西,并且把虽然不属于它的原因的概念却认识为属于它、甚至是必然属于它的呢?在这里,如果知性相信可以在A的概念之外发现一个与它异己、但尽管如此仍被视为与它相联结的谓词B的话,知性所依据的未知之物=X是什么呢?它不可能是经验,因为所援引的原理不仅以比经验能够提供的更大的普遍性,而且以必然性的表述,从而是完全先天地、仅仅从概念出发把第二种表象加在前面的表象之上的。如今,我们先天的思辨知识的全部最终目的都是依据这样一些综合的、即扩展的原理的;因为分析的原理虽然极为重要而且必需,但却只是为了达到概念的清晰,这种清晰对于一种可靠而且广泛的综合,亦即对于一种确实新的收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五、在理性的所有理论科学中都包含着作为原则的先天综合判断
  1.数学的判断全部是综合的。这一命题虽然具有不可辩驳的确定性并且就结果而言非常重要,但看来却迄今为止没有被人类理性的分析家们注意到,甚至与他们的猜测截然相反。这是因为,由于发现数学家们的推论都是按照矛盾律进行的(这是任何一种不容争辩的确定性的本性所要求的),所以人们就使自己相信,原理也是从矛盾律出发认识到的;他们在这里犯了错误;因为一个综合的命题当然可以按照矛盾律来认识,但却是这样来认识的,即以另一个综合命题为前提条件,从这另一个综合命题推论出它,而绝不是就其自身来认识的。首先必须说明:真正的数学命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先天判断,而不是经验的,因为它们自身就有不能从经验取得的必然性。但是,如果人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那么好,我就把我的命题限制在纯粹数学上,它的概念自己就已经具有它不包含经验的、而只包含纯粹的先天知识的含义。
  虽然人们最初会想:7+5=12的命题完全是一个按照矛盾律从7与5之和的概念中推论出来的分析命题。但是,如果更为仔细地考察一下,人们就会发现,7与5之和的概念除了两个数字结合成为一个数字之外,不包含任何别的东西,而通过这种结合也根本不能设想这个总括两个数字的单一数字是什么东西。12的概念绝不是通过我仅仅思维7和5的那种结合就已经被思维的,而且无论我用多长时间来分析我关于这样一个可能的总和的概念,我都毕竟不能在其中发现12。人们必须超出这些概念,求助于与这二者之一相应的直观,例如5根手指或者(如谢格奈在其《算术》中那样)5个点,这样逐一地把在直观中被给予的5的各个单位加到7的概念上去。因为我首先取的是7这个数字,并且由于我为了5的这个数字的概念而求助于我的手指作为直观,所以我就把我事先为了澄清5这个数字而集中起来的各个单位凭借我的那个图像逐一地加到7的数字上,并就这样看到12这个数字的产生。至于5应当加在7上,这一点我虽然在一个等于7+5的和的概念中已经想到了,但并不是说这个和就等于12这个数字。因此,算术命题在任何时候都是综合的,采用的数字越大一些,人们就越是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样一来就清晰地显示出,无论我们怎样任意地把自己的概念颠来倒去,若不求助于直观,仅凭分析我们的概念,我们绝不能发现这个和。纯粹几何学的任何一个原理也都同样不是分析的。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一个综合命题。因为我的直的概念并不包含关于大小的任何东西,而是只包含一种性质。因此,最短的概念完全是附加的,是不能通过分析从直线的概念中得出的。所以,在这里必须求助于直观,只有凭借直观,综合才是可能的。
展开
目录
题词
献词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导论
一、论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二、我们拥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的知性也从不缺少它们
三、哲学需要一门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的科学
四、论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五、在理性的所有理论科学中都包含着作为原则的先天综合判断
六、纯粹理性的普遍课题
七、一门名为纯粹理性批判的特殊科学的观念和划分
第一部 先验要素论
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第1节
 第一章 论空间
 第2节 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第3节 空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由上述概念得出的结论
 第二章 论时间
 第4节 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第5节 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第6节 从这些概念得出的结论
 第7节 解说
 第8节 对先验感性论的总说明
 先验感性论的结论
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论
 导言:先验逻辑的理念
一、论一般的逻辑
二、论先验逻辑
三、论普遍的逻辑划分为分析论和辩证论
四、论先验逻辑划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第一编 先验分析论
第一卷 概念分析论
第一篇 论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导线
第二篇 论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
第二卷 原理分析论
第一篇 论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
第二篇 纯粹知性的一切原理的体系
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
第一卷 论纯粹理性的概念
第二卷 论纯粹理性的辩证推理
第一篇 论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第二篇 纯粹理性的二论背反
第三篇 纯粹理性的理想
第二部 先验方法论
第一篇 纯粹理性的训练
第二篇 纯粹理性的法规
第三篇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第四篇 纯粹理性的历史
汉德人名对照表
部分术语德汉对照表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