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4014333X
  • 作      者:
    庞卓恒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是由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定通过的研究生教学用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八五”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作者通过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对比分析,以正本清源的方式重新认识、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共三编,分别为“唯物史观的再认识”、“唯物史观与中国史研究”和“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适合哲学、史学和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相关学科的教学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个“五段论”的逻辑谬误,我们留待后文剖析。这里须着重指出的是,波普尔把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论与宗教神学的天命论和法西斯主义的种族决定论混为一谈的手法,确有一定的迷惑力。波普尔显然是利用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过的一些令人痛心的错误,特别是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曾以“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的代表者自居,发动过以强制手段强迫人民群众“顺从历史规律”的蠢事,给社会主义运动造成过很大伤害。波普尔利用那些蠢举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的伤痛,把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宗教神学的天命决定论和法西斯主义的种族决定论混为一谈而加以诋毁,其迷惑力确实不可低估。而我们对“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某些理解和阐释上的缺陷,是不利于消除那种迷惑力的。
    应该承认,在如何阐释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和人们的主体意愿的选择性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的确存在着缺陷,或者说存在着理论上的困惑。例如,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历史进程有时顺应着某些个人或群体的意愿前进,有时又逆着那些个人或群体的意愿前进,而顺着另一些个人或群体的意愿前进。于是就说,这正好证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愿为转移的,你的意愿顺从了它,就能成功;不顺从它,就必然失败。总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都要自行其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样解释似乎说得过去。可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历史进程不是顺着某些个人或群体的意愿朝着前进的方向演进,而是顺着另一些个人或群体的意愿朝着逆转的方向演进。这又作何解释呢?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历史中有前进也有逆转,这本来就是历史的辩证发展规律。可是这并未回答为什么会前进或逆转。这种解释无异于说,“因为它的本性就是那样,所以表现出来就是那个样子”。另一种解释是说,前进是必然的,是主流,是合乎规律的;逆转是偶然的,是支流,是暂时脱离规律的轨道,迟早是要回到规律的轨道上来的。可是,“规律的轨道”既然可以按某些个人或群体的意愿而脱离开去,它还能叫做“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吗?
展开
目录
甲编 唯物史观的再认识
第一章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一节 偏颇、诘难和困惑
第二节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第二章 历史发展规律的再认识
第一节 什么是规律
第二节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三节 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上)
社会历史阶段的不可跨越性和可跨越性
第四节 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下)
自然条件的制约与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
第五节 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第三章 殊途同归的东西方历史路向的求索——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怎样追寻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本义
第二节 联系《草稿》看《序言》
第三节 马克思怎样看待当时的东方社会
第四节 60年代以后马克思笔下的东方社会
第五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启导意义

第四章 从多样性探寻规律——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的启示
第一节 探索的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未有终结的求索

第五章 历史发展动力的再认识
第一节 “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
第二节 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
程看历史动力
第三节 怎样看待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

乙编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研究
第六章 唯物史观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第二节 从百家争鸣中逐步取得共识
第三节 怎样看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阶段和春秋战国之际的大变革

第七章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资本主义萌芽滞缓原
因的探索
第一节 因果关系的困惑
第二节 中西封建社会劳动者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历程的比较
第三节 根本原因和多种因素的作用
第四节 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第八章 中西历史文化比较及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第一节 第一次高潮的回顾
第二节 世纪末的高潮·与世纪初的比较
第三节 历史文化比较的理论、方法论探讨
第四节 文化观、方法论与实证比较
丙编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第九章 唯物史观与西方史学的危机和变迁
第一节 唯物史观激起的反响
第二节 西方传统史学的危机和新史学的兴起
第三节 新史学的勇猛推进和踟蹰徘徊

第十章 面临二难抉择的历史哲学
第一节 哲学和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
的历史哲学
第二节 唯心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对峙
第三节 回避不了的本体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