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7396
  • 作      者:
    傅其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探讨东欧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基于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传统,传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理论家的文艺美学思想,批判地吸收苏俄马克思主义、欧美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和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中国视角和唯物辩证法立场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系统研究,论述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理论、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符号美学批判与重构、马克思主义文体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等核心理论命题,辨析其存在的教条主义、理论制度化、强制阐释等问题。《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成就与问题的检视,可以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章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史与理论形态
  “东欧”是指受到苏联模式影响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从政治意义上加以界定的,在地理空间上多分布于中欧和东欧,故国内外又常常称之为“中东欧”。国内外以“东欧”为题名关键词的学术著述极为丰富,数以万计,不胜枚举。
  但是,国内外学界对“东欧”所指的国家看法并不一致。金雁等的著作《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从“东欧”到“新欧洲”》中的“东欧”包括俄罗斯、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中东欧国家。孔寒冰著的《东欧史》阐述东欧七国即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的历史。张月明把东欧界定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欧文学室编的《东欧文学史(上、下)》、林洪亮主编的《东欧当代文学史》、高兴著的《东欧文学大花园》的“东欧”都涉及相同的7个国家。高兴指出,“东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特指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7个国家,“东欧文学”也就是指这7个国家的文学。英国学者辛格尔顿(F.B.Singleton)在1965年出版的《东欧的背景》一书中指出,东欧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8个国家。英国历史学家艾伦?帕尔默(Alan Palmer)在1970年的著作《夹缝中的六国—维也纳会议以来的中东欧历史》中则把“东欧”泛指为苏联与德国、意大利之间的“中东欧”,具体指“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六国”。苏联学者梅斯里夫钦科(Мысливченко)1984年主编的《当代国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Современная марксистско-ленин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 взарубежных странах),主要涉及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7个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德国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Hans-Dieter Klingemann)等学者2006年编辑的《东欧民主与政治文化》所指的“东欧”涉及13个中东欧国家,具体细分为中欧7个国家,即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东欧6个国家,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波兰历史学家沃伊切赫?罗斯科夫斯基(Wojciech Roszkowski)等2008年编辑的《二十世纪中东欧辞典》则从*宽泛的意义上将东欧界定为以苏联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一般认为,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4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具代表性。事实上,这4个国家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而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三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是丰富的、深刻的。
  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家M.C.卡冈(M.C.Kagan)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一书所论述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不仅包括“匈牙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波兰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理论的发展”“捷克斯洛伐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而且专门撰写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保加利亚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发展”“罗马尼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因此,本书主要涉及的东欧国家是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
  东欧诸国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涌现了一批美学家,出版了数量众多的美学文献,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思想、概念范畴、批评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进行深入的批判。
  **节国内学界研究
  东欧诸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就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随着东欧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艺理论的发展,中国学界进一步展开翻译、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成为本书研究的重要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哲学界就特别关注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美学问题,周扬、贾泽林、罗国杰、徐崇温、孙伯鍨、俞吾金等著名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批判。早期主要批判东欧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1963年10月26日,周扬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批评了南斯拉夫的“修正主义”人道主义。1963年,林波等翻译了波兰哲学家沙夫的著作《人的哲学》。自1963年起,商务印书馆开始编辑出版《人道主义、人性论研究资料》,到1965年共出版了五辑,内容涉及东欧的人道主义哲学与美学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哲学界对东欧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进一步研究,形成了**次高峰。木林等学者在《哲学译丛》1978年第1期发表文章《苏、波、捷、匈、保、东德1977年上半年哲学论文要目索引》,对东欧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进行了及时整理。1981年中国翻译出版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译文集)》,1982年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译文集》,1983年出版《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等,其中有波兰沙夫(A.Schaff)的《反人道主义,还是反马克思主义?》、T.雅罗舍夫斯基(T.Yaroshevsky)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人著作中的人道主义问题》、马莱克?弗雷特兹汉德(Marek Fritzhand)的《青年马克思著作中的伦理学问题》,南斯拉夫的安德里亚?斯托伊科维奇(Andrija Stojkovic)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主义实质》《列宁对人道主义的看法》、M.马尔科维奇(M.Markovi?)的《工业文明社会彻底人道化的可能性》、加约?彼得洛维奇(Gajo Petrovi?))的《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与革命》等。这些著述包括了对人道主义与人的实践本质的探究,包含着实践美学思想,强调马克思对人的实践创造性的思想,如斯托伊科维奇认为,“人的‘目的本身’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创造才能的绝对表现’”。
  贾泽林1982年出版的专著《南斯拉夫当代哲学》对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较好的研究,关涉马克思主义美学,如杜尚?涅节里科维奇(Du?an Nedeljkovi?)、博格丹?舍希奇(Bogdan ?e?i?)、鲍里斯?齐赫尔(Boris Ziherl)、沃扬?卢斯(Vojan Rus)、达米尼亚诺维奇(M.Damnjanovi?)、丹科?格尔利奇(Danko Grli?)等理论家的反映论、实践美学思想。他对南斯拉夫美学的兴盛做了这样的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学在南斯拉夫可以说真正地经历了一个‘文艺复兴般的时代’。美学不仅成为哲学家关心的领域,而且也成为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艺术理论家、艺术史家和文艺批评家们十分关注的对象。因此,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有关美学的文章数不胜数,这方面的专门著作,数量也是颇为可观的。”张伯霖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了沙夫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译丛》1980年第1期)、《异化是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哲学译丛》1981年第4期),在1985年编译了《关于卢卡契哲学、美学思想论文选译》。在1986年杜章智编辑了《卢卡奇自传》。这是国内整理格奥尔格?卢卡奇(Gy?rgy Lukács)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1986年,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翻译了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由梅斯里夫钦科主编的《当代国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该书主编汇聚了一批苏联学者参加撰写。该著作分上下册,上册专门研究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涉及美学研究,重点关注匈牙利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及波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给国内学界带来了新的视野。1987年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国外社会主义问题教研组编选了匈牙利社会主义资料《匈牙利社会主义资料选编》,其中涉及卡达尔?亚诺什(Kádár János)提出的匈牙利社会主义的“文化战线”等革命美学与人道主义美学观点,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的主张,“必须帮助我们的艺术、文学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
  徐崇温1989年主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翻译并介绍了东欧一些马克思主义代表著作,譬如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赫勒(ágnes Heller)的《日常生活》等。这套丛书包括陈学明、张志孚主编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名著提要》共上、中、下三卷,涉及更为多样的东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述,如彼得洛维奇的《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质》《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革命》《哲学的革命概念》,普雷德拉格?弗兰尼茨基(Predrag Vranicki)的《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马尔科维奇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伦理学》《从富裕到实践—哲学与社会批判》《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卢卡奇的《审美特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青年黑格尔》《理性的毁灭》《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赫勒的《日常生活》《激进哲学》《历史理论》,阿诺尔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的《艺术社会史》,尤金?西蒙内克(Eugen ?imunek)的《美学与艺术总论》、卡莱尔?科西克(Karel Kosík)的《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沙夫的《论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问题》《人的哲学》《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等。1993年,罗国杰主编《人道主义思想论库》,该书第二部分为“苏联、东欧思想家论人道主义”,包括南斯拉夫、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理论家的代表性著述,主要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用中文翻译出版的著述。
  国内一些学者对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涉及一些美学问题。孙伯鍨长期对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1999年出版专著《卢卡奇与马克思》,发表论文《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兼评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概念》等。其著述主要内容包括物化与异化、自在之物与历史客体、总体性与辩证法、历史中的主体问题、社会性与“合类性”、异化问题、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异化等,并涉及美学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俞吾金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与陈学明合著,1990年)、《实践诠释学》(2001年)、《实践与自由》(2010年)等专著以及《卢森堡政治哲学理论述要》《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三十年》等论文不仅涉及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关注实践美学,其主编的《二十世纪哲学**文本》《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史与理论形态
**节 国内学界研究/003
第二节 国外学界研究/013
第三节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形态/023
第二章 对实践美学和现实主义理论的反思与探索
**节 实践美学的新阐释/044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理论建构/050
第三节 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与重构/061
第三章 对美学现代性的批判与重构
**节 审美自律的合法性危机/074
第二节 赝品与艺术自律/107
第三节 审美自律的重构/130
第四章 对符号美学的批判与重构
**节 卢卡奇的形式符号美学/149
第二节 奥索夫斯基的语义符号美学/164
第三节 沙夫的语言哲学观/178
第四节 苏佩克的发生学结构主义阐释/196
第五节 马库斯的数学诗学/216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文体美学:小说理论与批评
**节 小说理论的历史演变/230
第二节 当代小说理论建构/245
第三节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阐释/252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
**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构建/266
第二节 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跨学科探索/28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体系建构/294
第四节 跨文化对话中的美学话语体系/310
结语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启示与教训/332
主要参考文献/337
索引/383
后记/394
PREFACE
CHAPTER 1 ACADEMIC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MORPHOLOGY OF EASTERN EUROPEAN MARXIST AESTHETICS
1.1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003
1.2 Foreign Academic Research/013
1.3 Theoretical Morphology of Eastern European Marxist Aesthetics/023
CHAPTER 2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RAXIS AESTHETICS AND THEORY OF REALISM
2.1 New Interpretation of Praxis Aesthetics/044
2.2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050
2.3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ory of Realism/061
CHAPTER 3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MODERNITY
3.1 Legitimacy Crisis of Aesthetic Autonomy/074
3.2 Fakes and Artistic Autonomy/107
3.3 Re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Autonomy/130
CHAPTER 4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SEMIOTIC AESTHETICS
4.1 Lukacs’s Aesthetics of Form and Sign/149
4.2 Ossowski’s Aesthetics of Semantic Signs/164
4.3 Schaff’s View on Philosophy of Language/178
4.4 Supek’s Genetic Structuralist Interpretation/196
4.5 Marcus’s Mathematical Poetics/216
CHAPTER 5 MARXIST AESTHETICS OF GENRES: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THE NOVEL
5.1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ory of the Novel/230
5.2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Novel Theory/245
5.3 Interpretation of Dostoevsky’s Novels/252
CHAPTER 6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T AESTHETICS
6.1 Construction of the Marxist Aesthetic System/266
6.2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Contemporary Marxist Aesthetics/280
6.3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y/294
6.4 Aesthetic Discourse System in Cross-Cultural Dialogue/310
CONCLUSION SIGNIFICANCE OF AND LESSONS FROM MARXIST AESTHETICS IN EASTERN EUROPE/332
MAIN REFERENCES/337
INDEX/383
POSTSCRIPT/39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