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里裹着光一路同行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615550
  • 作      者:
    编者:北新建材党委宣传部|责编:张丹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作者简介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北新建材”)

世界500强中国建材集团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平台,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亲切关怀下成立,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以石膏板、防水材料、涂料三大业务为核心,是全球最大的石膏板龙骨产业集团,防水业务规模位居全国行业前三,涂料业务北新嘉宝莉位居全国建筑涂料第四、中华老字号百年“灯塔”服务大国重器、金牌老字号“大桥”油漆是中国工业防护涂料的领军品牌。2024年品牌价值达1185.96亿元,蝉联亚洲建材品牌三强。曾两次荣获“全球石膏行业突出贡献奖”并三次荣获“最佳年度公司”,入选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首批优秀成果名单,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国绿效企业最佳典范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16年荣获“中国工业大奖”;2022年再次荣获“全国质量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记录涿州洪灾后北新建材抗洪自救、挺膺担当的感人瞬间和鲜活事例,蕴藏着企业为何能战胜洪灾、转危为机的“密码”和力量。通过本书,让整个社会看到有能力、有活力、有温度、有责任、有追求的北新建材。

展开
精彩书摘

北新在这里生发


从北京西三旗到涿州,北新建材在涿州基地生发。扎根的过程虽有艰辛,但奋斗充满着无穷魅力,总是吸引着无数敢想敢干的人投身其中,执着向前。这就是北新人,从不惧怕困难,从不停止脚步。

1979年,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万象更新。

在北京海淀区西三旗附近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建筑材料厂拔地而起,这便是北新建材的前身——在邓小平同志亲切关怀下建立的北京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厂。

彼时,石膏板作为一种新型建材在欧美等国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史,但在国内却还是新生事物。从诞生之日起,北新建材便以打造世界级中国自主品牌为己任,一路拼搏,一路创新,才有了今日的北新建材——全球最大的石膏板龙骨产业集团,防水业务规模位居全国行业前三,涂料业务北新嘉宝莉位居全国建筑涂料第四、中华老字号百年“灯塔”服务大国重器、金牌老字号“大桥”油漆是中国工业防护涂料的领军品牌,拥有国内外产业基地120个。

从西三旗到涿州

2000年年初,北京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西三旗周边区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片的农田渐渐变为住宅区,商业配套也逐渐完善,日益繁华。置身其中的北新建材也开始提前布局,计划把生产线外迁,筹谋更远大的发展。

彼时,涿州高新区正在招商引资,按照当时涿州市的规划,那里将成为涿州市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对接京津的“桥头堡”。涿州高新区位于京石高速附近,离北京只有65公里,多方面条件都比较理想。

经过充分调研后,北新建材最终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在涿州高新区新建一座高标准的生产基地。新基地占地500亩,承接来自西三旗厂区的人员和设备。

干事创业不惧困难

作为第一家入驻涿州高新区的企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很多参与过西三旗基地建设的老师傅们,主动请缨加入搬迁筹备小组。就这样,一支“先锋队”从北京被派往涿州。

2004年8月,北新建材在涿州投建的第一个项目——年产5000万平方米石膏板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当时,北新建材购买的地块上还留有树木、坟茔等,一片自然原始状态。涿州高新区许多设施也不完善,水电和天然气都未开通。

但北新人干事创业从来不惧困难。没有水,就自己打井解决;没有电,就积极协调政府部门。最终在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电力专线接到涿州基地,成功保障了供电需求。

没有开通天然气是个大问题,因为北新建材即将在这里建设的是一条以天然气为热源的年产5000万平方米的石膏板生产线。按照规划,每日生产所需的用气量为6万立方米。作为一个县级市,当时涿州的市政管网尚不能满足需求——天然气管网每天只能输送2万立方米,且大都是民用。涿州市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多次协商后,最终引进了昆仑燃气公司,直接把天然气管网引进到涿州基地,彻底解决了天然气问题。

水、电、气问题的顺利解决,为后期正常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大家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了地。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一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四层的办公楼、楼前的北新“人和”石,还有一座座高大的蓝色屋顶的厂房依次排列,在涿州高新区显得格外醒目。

2006年8月,涿州基地年产5000万平方米石膏板生产线进行试生产;2007年12月,正式投产运行。这条石膏板生产线是当时公司最先进的生产线,不仅以天然气为热源,还使用电厂废弃的脱硫石膏为原料生产石膏板。当时,为了实现100%以电厂脱硫石膏为原料生产石膏板,公司研发出了国内最大的单机煅烧能力50t/h的锤式打散烘干煅烧技术。此项工艺技术首先在涿州生产线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不久后,龙骨装饰板生产线也由西三旗搬入新建的涿州基地。

2010年年初,涿州基地迎来了二次建设。按照公司决定,西三旗总厂的矿棉板厂、涂料厂、装配公司也陆续迁入涿州基地。涿州基地认真研究,积极协调,2011年圆满完成了二次搬迁和建设工作。

涿州基地生产的石膏板、矿棉板、涂料等产品严守北新建材的高标准生产规范,获得行业高度认可,也获得市场的良好反馈。涿州基地因此受到了涿州市政府多次好评和嘉奖。

而北新建材涿州基地的建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涿州高新区的引资工作,吸引很多企业前来参观,后来清华同方等多家企业纷纷进驻。

自投产后,涿州基地充分依托涿州高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全面辐射北京及周边市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北新建材在北方地区的竞争优势。目前,涿州基地由归属于北新建材龙牌公司的北新建材涿州分公司和归属于北新涂料的龙牌涂料涿州分公司组成。

无悔的决定

搬迁到涿州是为了公司更好地发展,但对于很多原本在西三旗厂工作的员工来说,却是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北京的员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搬迁到涿州,势必难以照顾好家庭,家属需要做出很大牺牲;另一方面,身为北新人,他们又希望到涿州大展拳脚,开辟一片新天地。

当时,在公司的动员以及员工家属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有近百名员工离开北京,投入到涿州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中,其中很多员工家庭长期两地甚至三地分居,夫妻俩和孩子各在一个地方。

为此,公司专门安排大巴车,每周往返于北京和涿州之间。每周一早上,两辆大巴车从北京西三旗出发,驶向涿州;周三傍晚,又从涿州返回北京;周四一早,再从北京出发至涿州;周五,又从涿州返回至北京……就这样循环往复,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延续至今。近二十年来,他们就这样在北京和涿州之间来回奔波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

这背后自然少不了家属的支持。有位员工说,他妻子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的生活,又要接送小孩上下学,尤其在老人生病时,为了不影响他工作,经常瞒着他独自照顾。有次回家,看着妻子熟练地爬高换灯泡,又熟练地修水管,他心里既愧疚又充满感激。

北新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位员工说起,妻子带着孩子来探望他,激动得半夜睡不着觉;夫妻俩都在外地,只能打电话给住在奶奶家的孩子庆祝生日,一家人唱生日歌时都笑中带着泪;冬天回北京路上堵车,一车人黑夜里互相安慰,故作镇定,其实内心焦灼,归心似箭……那些往事再提起时已化作云淡风轻,但听起来仍是那么触动人心。

特别在项目建设初期,条件比较艰苦,基地没有宿舍,大家就在当地租房住,平时吃饭就在工地。随着工厂的建成投产,越来越多北京员工来到涿州工作。基地也建好了宽敞明亮的宿舍楼,里面家具和电器一应俱全,彻底解决了大家的住宿问题。早期大家还利用宿舍周围的空地种菜、养鸡、养花,鸡犬相闻,俨然一片生活小天地。后来,基地美化得越来越漂亮,又建了乒乓球室等文娱室,定期组织员工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丰富大家生活。

随着时间流逝,北京的员工积极融入涿州的生活,很多人也把孩子接到涿州上学和生活,还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在这里成家。另外,一些涿州本地人也加入进来,成为北新人,他们和北京来的员工一起奋斗拼搏。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拓扎根的过程虽有艰辛,但奋斗充满着无穷魅力,总是吸引着无数敢想敢干的人投身其中,执着向前。这就是北新人,从不惧怕困难,从不停止脚步。

如今,涿州基地已经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走进当地老百姓的心里。从西三旗到涿州,北新建材在这里生发,已长成大树,郁郁葱葱、亭亭如盖……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北新家园 / 

    北新在这里生发 / 

    国家级绿色工厂 / 

第二章 众志成城 / 

    全员平安 / 

    要保住员工的饭碗 / 

    党旗飘扬在一线 / 

    北新就是最大的底气 / 

    15天驻守打硬仗 / 

    风雨同舟的伙伴 / 

    每个人的坚守,一群人的众志成城 / 

第三章 转危为机 / 

    质量和信誉,我们永远的追求 / 

    灾后第11天,龙骨厂率先复产 / 

    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 

    灾后第14天,涂料厂复产 / 

    产销量同比上升,矿棉板厂的复产奇迹 / 

第四章 创新营销 / 

    下乡摆摊摆出了建材大集 / 

    一周焕新居 / 

    手绘乡村新画卷 / 

    村头的“人和”大联欢 / 

    墨香润民心 / 

    千里不为远,山海心相连 / 

第五章 转型发展 / 

    加快“四个转变”,彰显央企担当 / 

    回访记:用好材料适配新农村 / 

    再次唱响刁窝镇 / 

    涿州试点试出工厂店 / 

    向绿而行 / 

    逐浪数字潮 / 

后记 / 

    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