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眼科学基础(中文翻译版,第5版)
0.00     定价 ¥ 3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7587
  • 作      者:
    [英]约翰·V.福雷斯特,等(John V. Forrester)等
  • 译      者:
    王丽强,黄一飞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眼科学基础(中文翻译版,第5版)》是美国和英国眼科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书,也是国际眼科医师考试的重要参考读物。《眼科学基础(中文翻译版,第5版)》分9章,将眼科的基础知识按照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微生物感染及病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详细阐述,结合大量精美的示意图、组织学及电镜照片将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信息进行了综合讨论。第5版补充了生命科学的*新发展,如增加了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基础上表观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和免疫学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以及解剖学和病理学在概念和诊断手段上的进步等,这些新知识推动着眼科学的深入发展。此外,《眼科学基础(中文翻译版,第5版)》还介绍了虫媒病毒感染及 COVID-19所致眼部病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眼和眶的解剖
  **节解剖术语
  国际上通用的描述人体结构位置和关系的术语,需要参照一系列假想的平面(图1-1)。这些涉及解剖结构相对位置的术语包括内(靠近人体的正中或正中矢状面)和外(远离人体的正中或正中矢状面);前(靠近身体的前表面)和后(靠近身体的后表面);上(近头侧)和下(远头侧);浅(靠近身体的表面)和深(远离身体的表面)。这些术语的组合可作为一种补充以便确切地描述位置关系,如腹外侧、腹内侧等。
  图1-1.图示解剖参考平面
  第二节颅骨及眶
  一、颅的整体特点
  颅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呈碗状,容纳脑组织,称为脑颅或神经颅;下半部分为面颅,又称内脏颅。脑颅可进一步分为颅盖和颅底。
  颅骨间借骨缝(纤维组织形成的固定连接)相连。脑颅骨共8块(仅两个成对),面颅骨共14块,其中不成对的有2块(图1-2)。颅骨包含许多腔,反映了其复杂的功能。食物;容纳味觉感受器。
  1.颅腔容纳、支持和保护大脑。
  2.鼻腔与呼吸和嗅觉有关。
  3.眼眶容纳眼及其附属器。
  4.口腔为消化道的起始部,负责咀嚼和初步加工
  颅骨内有许多含气空腔,如鼻旁窦(图1-3)。图1-2A和B中标明了与眼和眶有关的解剖结构。
  二、眶骨骼学
  两个眶腔位于脑颅和面颅之间,由鼻腔、筛小房、蝶窦将其隔开(图1-3)。每侧眶是一个凹腔,容纳和保护眼及眼附属器,并有相关的神经和供应眶周面部的血管通过。以下颅骨构成眶壁:上颌骨、额骨、蝶骨、颧骨、腭骨、筛骨、泪骨(图1-4和图1-5)。眶大致呈四棱锥体,底为眶缘,尖端狭窄为视神经管。眶有上、下、内侧和外侧四壁(图1-4)。
  眶下壁由外向尖端逐渐变窄,因此锥体的尖部呈三角形。眼眶在眶缘后约1.5cm处*宽。眶内侧壁大致与正中矢状面平行,而外侧壁则与该平面约成45°。眶口朝前外稍偏下方开放,这是为了适应灵长类和捕食者需要双眼视觉的特点。神经和肌肉从眶尖入眶,向前外方走行(图1-3A、B)。眶高40mm、宽40mm、深40mm。眶容积约30ml,眼球占其1/5容积。
  (一)眶壁
  图1-4显示了构成眶上、下、内侧、外侧壁的骨。
  1.眶上壁
  (1)泪腺窝:位于眶上壁前外侧,额骨颧突的后方。
  (2)滑车窝(凹):位于眶上壁前内侧,距眶缘约4mm,为滑车(小滑轮)的附着处。上斜肌的肌腱通过滑车。
  (3)筛前孔和筛后孔:位于眶上壁和内侧壁的交界处,额筛缝的上方(图1-5A),有筛前、筛后神经和血管通过。
  (4)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眶上壁将眼眶与颅前窝和大脑额叶分开,除蝶骨小翼形成的部分外,其余的眶上壁质薄透明。额窦位于眶上壁的前上方。
  2.眶内侧壁
  (1)眶内侧壁为长方形,厚0.2~0.4mm。构成此壁的4块骨被垂直缝分隔(图1-4和图1-5A)。
  (2)泪囊窝:位于泪前嵴与泪后嵴之间,向下与鼻泪管相连接(图1-5B)。
  (3)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眶内侧壁是*薄的眶壁,大部分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在干燥的颅骨透过此壁可较明显地看到筛小房(图1-5)。眶内侧壁的中部由前至后依次排列有前、中、后群筛小房和蝶窦。感染很容易通过气房的薄壁传播,导致眼眶蜂窝织炎(知识关联1-1)。
  3.眶下壁
  (1)眶下壁由内向外稍向下倾斜。
  (2)眶下壁有眶下沟经过,此沟在眶下裂向前走行,在到达眶缘前移行为眶下管,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位于眶缘下4mm上颌骨的前表面(图1-3C、图1-4和图1-5A)。
  (3)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眶下壁将眼眶与上颌窦分开,两者之间的骨壁厚0.5~1mm(图1-3C)。创伤后眶下壁*易受损,如眼眶爆裂性骨折(知识关联1-2)。
  4.眶外侧壁
  (1)外直肌嵴:小的骨性突起,位于眶尖附近的蝶骨大翼上,部分外直肌起始于此。
  (2)颧孔:颧部的血管和神经由此通过(图1-5B)。
  (3)眶外侧结节:附着有外直肌节制韧带、眼球悬韧带(Lockwood韧带)、上横韧带(Whitnall韧带)和上睑提肌腱膜。
  (4)与颅中窝联系的小静脉通过的孔。
  (5)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自前向后依次排列着外侧皮肤、颞窝及颅中窝。
  (二)眶缘、眶裂和视神经管
  1.眶缘
  眶骨边缘增厚形成眶缘,保护眶内容物。它由3块骨构成,分别是额骨、颧骨和上颌骨(图1-4和图1-5A、B)。眶外侧缘较眶内侧缘略靠后(图1-2B和图1-5B),眶内侧缘下半部由于存在泪前嵴,形状清晰,而上半部不易辨认(图1-4和图1-5B)。
  2.眶上裂与颅中窝沟通,位于眶上壁与眶外侧壁之间,边缘由蝶骨大小翼构成(图1-4、图1-5A和图1-6)。眶上裂外侧*窄,内侧较宽,长约22mm,由蝶骨小翼后根与上部的视神经孔相隔,总腱环位于*宽与*窄处之间,部分外直肌起源于此。通过腱环外侧的结构有泪腺神经、额神经、滑车神经、眼上静脉及泪腺动脉回返支。泪腺动脉回返支与脑膜中动脉的眶支吻合,共同通过眶上裂外侧的颅眶孔走行。在肌锥尖端内部,通过腱环的结构有动眼神经(上下支)、展神经、鼻睫神经、睫状神经结的交感根及眼下静脉(图1-6)。
  3.眶下裂
  位于眶外侧壁与眶下壁之间,成为眶与颞下窝及翼腭窝间的交通处。此裂向前向外行进约20mm,其末端距眶缘约20mm(图1-4和图1-5A),眶下裂的中部较两端狭窄,在活体上可见其被眶周一些未知功能的平滑肌覆盖,称眶肌或“Müller肌”。眶上神经、颧神经及翼腭神经节的分支由此通过,眼下静脉在此与下方的翼静脉丛沟通。
  4.视神经管是位于蝶骨的骨性管道,自颅中窝向前下外(36°)走行至眶尖,由蝶骨小翼两根部相连而成。两侧视神经管开口在眶尖处的距离为30mm,颅内两管口的距离为25mm。视神经管呈漏斗形,前方*窄,在眶内的开口为卵圆形,其上下缘锐利,上壁较长(10~12mm)。其在颅内的开口也为卵圆形。视神经管内侧为蝶窦和后群筛小房,上方为嗅束。视神经管内有视神经及其鞘膜、眼动脉通过,在视神经鞘膜内,眼动脉先在视神经下方,然后在其外侧走行(图1-6),交感神经纤维与眼动脉伴行。交感神经纤维起源于颈上交感神经节,围绕颈内动脉形成神经丛,伴眼动脉走行。
  (三)鼻旁窦
  鼻旁窦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及上颌窦(图1-3和图1-7),是颅骨内的含气空腔,与鼻腔相通,鼻腔的感染常蔓延至鼻窦。鼻窦有加温湿化空气、对声音产生共鸣及减轻颅骨重量的作用。其大小和外形有个体差异。
  额窦(图1-4和图1-7).是成对的,位于额骨内的眉弓后。由薄骨隔膜彼此隔开或进一步细分,这些骨隔膜并不一定在中线位置。这些窦可能会延伸到额骨颧突的外侧。每个窦大致呈三角形,*高处位于眉内侧端上方(图1-7)。每个额窦通过筛骨隐窝或直接通过额鼻管开口到鼻腔的中鼻道。黏膜面有眶上神经和血管供应;因此,额窦炎引起的牵涉痛会沿着眶上神经的走行分布。.*近关于大量放射学图像中额窦轮廓的几何形态学研究(椭圆傅里叶分析)证实了“额窦具有个体差异”的传统观点。这在法医学身份鉴定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筛窦又称气房(图1-3和图1-7),这些薄壁筛窦大部分由筛骨的外侧组成,也包括额骨、上颌骨、泪骨、蝶骨和腭骨。筛窦的气房数量可变,分为前、中、后三群。筛窦的引流模式如下:前群开口于半月裂孔,中群开口于筛泡(两者都在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与额窦前部、蝶窦后部、鼻腔内侧和下方及外侧的眼眶相邻(图1-7A)。
  蝶窦(图1-3A、B和图1-7)位于蝶骨体内,顶部由于上方有垂体窝而呈现凹陷,垂体窝内含有垂体(图1-8)。蝶窦可被中线隔分隔,位置可变。外侧壁横嵴是颈内动脉(位于海绵窦内)的标志。蝶窦的其他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眼和眶的解剖 1
**节 解剖术语 1
第二节 颅骨及眶 1
一、颅的整体特点 1
二、眶骨骼学 1
三、颅腔 7
第三节 眼的结构 11
一、眼的大体形态、大小和位置 11
二、角膜 11
三、巩膜 17
四、角膜缘与房水流出通道 18
五、虹膜 21
六、睫状体 24
七、晶状体和悬韧带 26
八、前房和后房 29
九、玻璃体 29
十、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 30
十一、脉络膜 43
十二、视神经 46
第四节 眶内容物 50
一、简介 50
二、眶骨膜与眶纤维脂肪组织 50
三、眼外肌 51
四、眶血管 51
第五节 眼和眶相关的脑神经 56
一、功能概况 56
二、动眼神经(第Ⅲ对脑神经) 56
三、滑车神经(第Ⅳ对脑神经) 61
四、展神经(第Ⅵ对脑神经) 63
五、三叉神经(第Ⅴ对脑神经) 65
六、面神经(第Ⅶ对脑神经) 68
第六节 眼附属器 70
一、眼睑及其相邻的面部肌肉 70
二、眼睑 71
三、结膜 74
四、泪器 76
第七节 视路解剖 79
一、视神经颅内段 79
二、视交叉 79
三、视束 80
四、外侧膝状体 80
五、视放射(膝距束) 80
六、初级视皮质(17区) 81
七、次级视觉联合区(18区和19区) 82
八、额叶眼区 82
九、视路的视网膜区域定位和视路疾病 83
十、视路的血液供应 83
第2章 眼及其附属器的胚胎学和早期发育 90
**节 简介 90
第二节 普通胚胎学 90
第三节 眼胚胎学概述 90
一、眼发育的基因调控 96
二、视区转录因子 96
第四节 神经嵴及中胚层衍生的眼周间充质 97
第五节 起源于神经上皮的神经视网膜
和视网膜色素上皮 99
一、神经视网膜的轴位 99
二、视网膜形态发生 99
三、黄斑和中央凹的发育 100
四、周边视网膜 100
五、视网膜血管的发育 100
六、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发育 103
第六节 视神经和视盘发育 103
第七节 眼纤维外膜发育 104
一、巩膜的发育 104
二、角膜的发育 104
第八节 眼内容物发育 105
一、晶状体的发育 105
二、玻璃体和玻璃体血管系统的发育 105
第九节 葡萄膜发育 108
一、脉络膜 108
二、睫状体 108
三、虹膜 110
第十节 前房角及房水外流系统发育 110
第十一节 眼外肌发育 112
第3章 遗传学 115
**节 染色体与细胞分裂 115
一、染色体 115
二、细胞分裂 115
第二节 分子遗传学(DNA 与基因) 117
一、基因如何工作:解码DNA 118
二、基因表达调控持续活跃,具有多种途径并受到环境的影响(表观遗传学) 118
第三节 染色体缺陷与基因突变 120
一、染色体结构异常 121
二、基因突变 121
第四节 临床遗传学 121
一、常染色体遗传 121
二、线粒体遗传病 122
三、多因素遗传 122
四、疾病相关性 123
第五节 群体遗传学 123
一、基因频率 123
二、遗传连锁和连锁分析 124
第六节 人类基因组:DNA分析 125
一、克隆 125
二、精炼技术:人类基因和突变的分子分析 125
三、聚合酶链反应 125
四、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125
五、通过家系发现及追踪变异基因 127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 127
基因探针 127
第八节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调控细胞周期 127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凋亡 128
二、基因治疗 128
三、基因、细胞分化和细胞治疗 129
四、基因编辑和修复 129
第九节 分子遗传学和眼科学 132
一、X染色体 134
二、视网膜色素变性 134
三、无脉络膜症 135
四、Norrie病 135
五、视网膜母细胞瘤 135
六、眼白化病 136
七、肌强直性营养不良 136
八、线粒体遗传 136
第4章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138
**节 简介 138
生物组学(OMICS)新进展 138
第二节 细胞与组织 141
一、细胞 141
二、细胞外基质 155
第三节 影响眼功能的生物化学途径 168
一、糖代谢和组织糖基化 168
二、氧化/ 还原和自由基的生成 171
三、脂质和脂质过氧化作用 173
第四节 眼表 176
一、泪膜 176
二、结膜 180
三、眼睑 180
第五节 角膜和巩膜 181
一、角膜 181
二、巩膜 190
第六节 葡萄膜 191
一、虹膜 191
二、睫状体 191
三、脉络膜 195
第七节 房水动力学 196
一、房水由睫状体上皮分泌 197
二、房水分泌的神经调节和自主调节 197
三、眼房水外流 199
第八节 晶状体 201
一、晶状体透明性 201
二、晶状体代谢 208
三、晶状体的衰老和白内障的形成 209
第九节 玻璃体 211
一、玻璃体生理 211
二、玻璃体凝胶的理化性质 212
第十节 视网膜 214
一、神经视网膜高度有序的分层结构 214
二、视网膜的血流 216
三、光感受器 216
四、视网膜色素上皮 225
第十一节 视觉反应的神经化学 228
一、视网膜中的光化学反应 228
二、光感受器和内核层细胞之间的突触事件 233
第5章 视觉生理和视觉系统 243
**节 简介 243
一、我是否有良好视力? 244
二、颜色感知 244
三、形状、结构、深度(及更多知觉)形成视觉 246
第二节 光检测和暗适应 246
一、可见光的极限 246
二、暗适应*线和视网膜敏感度 247
三、两个小的刺激相加是否相当于一个大刺激 249
第三节 视力和对比敏感度 250
一、视力不仅仅是视锥细胞的功能体现 250
二、视力的局限和极限 251
三、对比敏感度 254
四、*佳矫正视力:外部因素的影响 255
第四节 视觉电生理学 257
一、光转导诱发电反应 257
二、视网膜细胞电生理 258
三、视网膜连接、环电路和神经递质 261
四、临床视觉电生理 266
五、闪烁刺激光 270
第五节 色觉 272
一、比色法和颜色分辨 272
二、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亮度 272
三、颜色检测需要多种类型的光感受器 273
四、会聚、Young-Helmholz及Hering定律 274
五、色盲 277
第六节 视知觉 278
一、单眼视觉与双眼视觉 278
二、立体视觉和深度知觉 281
三、视网膜拮抗和优势眼 285
四、色彩的加工处理 286
五、形状检测 286
六、纹理分析和运动检测对深度知觉的作用 287
第七节 视觉系统的分工:分割和人脑连接组 288
一、影像学检查 289
二、巨细胞性和小细胞性通路及其功能分工 289
三、在构建感知图像时,纹状皮质和外纹状皮质之间的信息交换 290
四、V1区的分区加工处理 290
五、视皮质的结构是为实现分级神经处理还是功能特化 292
第八节 眼球运动生理学 295
一、眼球运动类型 295
二、眼球运动的控制 295
三、小脑 300
第6章 基础药理学和眼科药理学 307
**节 简介 307
第二节 药动学:药物在体内的运输 307
一、基本概念 307
二、药物吸收 308
三、药物脂溶性决定药物的吸收 308
四、药物分布 309
五、药物代谢清除 309
六、代谢药物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 310
第三节 药效学:药物在体内的作用 311
第四节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 311
一、离子通道 311
二、第二信使 311
三、钙是细胞活性的主要介导物 311
四、蛋白合成调节 312
第五节 眼科药理学:眼组织和细胞对药物的处理 313
一、眼部药物吸收机制 313
二、影响药物眼部给药的因素 313
第六节 眼科药物的给药方法 314
一、药物在结膜囊的停留 314
二、药物载体对给药的影响 315
三、新型眼部给药系统 316
四、基因治疗的药物递送系统 316
五、前房或玻璃体腔给药 316
六、可以穿透眼球组织的系统性给药 318
七、局部药物和防腐剂 318
第七节 重建泪膜 318
一、泪液替代物 318
二、黏液溶解 318
第八节 眼药和自主神经系统 318
一、副交感神经系统 319
二、交感神经系统 320
第九节 利用肾上腺素能系统控制眼压的临床研究 322
第十节 青光眼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322
第十一节 组胺系统:在过敏反应期间
结膜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323
一、抗组胺药 323
二、色甘酸钠 323
第十二节 类花生酸类物质对眼部功能的影响 324
第十三节 血清素(5- 羟色胺):一种有效的神经递质 325
一、血清素受体亚类介导不同效应 325
二、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325
第十四节 糖皮质激素 325
第十五节 免疫抑制剂:对抗眼部炎性疾病 326
生物制剂 326
第十六节 局部麻醉药:眼科检查和手术不可缺少的药品 328
一、局部麻醉药对膜兴奋性的影响 328
二、局部麻醉药的不良反应 329
第十七节 全身用药的眼部毒性 329
一、葡萄膜 329
二、光敏化作用 329
三、眼毒性药物 329
第7章 免疫学 331
**节 简介 331
第二节 免疫系统概述 331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细胞和分子 334
一、骨髓系统和固有免疫 334
二、淋巴系统和获得性免疫 338
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没有明确界限 340
第四节 机体损伤的*初反应(固有免疫反应) 342
一、急性炎症反应 342
二、炎症的消退 349
三、慢性炎症 350
四、急性炎症的全身反应:急性期反应 351
第五节 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记忆 352
一、抗原提呈细胞使抗原识别成为可能 352
二、T细胞通过克隆扩增与抗原进行
反应 352
三、T 细胞和B 细胞参与效应应答 352
四、机体如何处理细胞内抗原 353
第六节 效应机制 353
一、抗体 353
二、细胞因子是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由细胞释放的效应成分 354
三、补体 358
四、组织损伤的细胞机制 36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