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前言
1 超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科学内涵
1.1 超大城市群协同的概念与内涵
1.1.1 超大城市群的概念及内涵特征
1.1.2 超大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内涵
1.1.3 为什么城市群需要协同发展
1.2 超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1.2.1 系统科学:协同学理论
1.2.2 城市地理学:流空间理论
1.2.3 经济地理学:生产网络和知识网络理论
1.2.4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距离理论
1.2.5 政治经济学:空间选择与尺度重构理论
1.3 新时期超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机制变化
1.3.1 全球化:全球化转型与全球供应链变革
1.3.2 市场要素:由外向型经济向“内外一体”的市场转变
1.3.3 政府治理:从地方政府企业主义到中央政府推动下的尺度重构
1.3.4 技术变革:新基建赋能区域一体化纵深发展
1.4 数字化时代超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1.4.1 数据跨区域高效流动
1.4.2 新基建的一体化运行
1.4.3 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
1.4.4 区域智慧化协同服务
参考文献
2 超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国内外先进经验
2.1 美国旧金山湾区
2.1.1 湾区空间演化特征与规律:从“中心-外围”到“泛网络化”功能结构
2.1.2 内生性动力:市场机制推动湾区要素流动与功能“黏合”
2.1.3 外生性动力:规划引导与区域组织协作推动服务一体化
2.2 日本东京湾区
2.2.1 区域对流:促进人、物、资金、信息的双向活跃
2.2.2 人的对流:形成高品质、高韧性的活力大都市圈
2.2.3 对流的外生性动力:多主体参与地方规划
2.3 欧洲城市群(波罗的海湾区的厄勒海峡跨境地区)
2.3.1 厄勒区的城市协同规划与治理
2.3.2 大型基建促进跨境通勤与职住协调
2.3.3 城市群内部产业协同与创新
2.4 京津冀协同发展
2.4.1 中央“一盘棋”统筹配置与地方协调规划相统一
2.4.2 聚焦区域错位发展,妥善疏解非首都功能
2.4.3 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双轮驱动”,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
2.4.4 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2.5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2.5.1 高度重视协同发展的合作制度和机制构建
2.5.2 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从易到难、由点及面地逐步推进
2.5.3 多元主体形成多层次、良性互动的网络型合作治理模式
2.6 智慧城市群
2.6.1 新加坡智慧国家
2.6.2 芬兰六城智慧区域战略
2.6.3 江苏智慧城市群
参考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特征及挑战
3.1 粤港澳区域协同发展阶段
3.1.1 协同发展1.0阶段(1978—1996年):“前店后厂”下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3.1.2 协同发展2.0阶段(1997—2014年):制度性合作强化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3.1.3 协同发展3.0阶段(2015—2020年):国家战略引领下的区域全方位融合协同发展
3.1.4 协同发展4.0阶段(2021年至今):制度和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协同发展新突破
3.2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特性
3.2.1 全球化特性
3.2.2 制度边界特性
3.3 数字化时代城市群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3.1 数据跨境流动
3.3.2 制度和法律难题
3.3.3 技术标准难题
参考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五个维度
4.1 产业协同创新
4.1.1 产业协同创新的内涵
4.1.2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创新的现状特征
4.1.3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4.1.4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4.2 服务协同共享
4.2.1 服务协同共享的内涵
4.2.2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协同共享的现状及问题
4.2.3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协同共享的对策及建议
4.3 资源协同配置
4.3.1 资源协同配置的内涵
4.3.2 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资源特征及现状问题
4.3.3 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资源优化配置协同路径
4.3.4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统筹机制建议
4.4 环境协同治理
4.4.1 环境协同治理的内涵
4.4.2 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的边界效应
4.4.3 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的路径与机制
4.5 制度协同安排
4.5.1 制度协同安排的内涵
4.5.2 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协同安排的进展与挑战
4.5.3 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协同安排的机制
参考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综合测度
5.1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评价方法
5.1.1 城市群协同发展评价研究进展
5.1.2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五维模型
5.1.3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指标体系
5.1.4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测度模型
5.2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指标测度
5.2.1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创新的协同发展水平
5.2.2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协同共享的协同发展水平
5.2.3 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协同配置的协同发展水平
5.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