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儒学典籍中具有代表性的术语及其英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儒学术语意义以及特征的认知,从客观诠释学的视角,探讨了儒学术语的英译原则和方法论。儒学源自“六经”与孔子的思想,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儒学家出于对先贤的敬畏之心,对圣人的思想和学说主要是结合时代的需要进行阐释。逐渐形成了儒学发展的强诠释性特征。在对先哲理论的诠释中,儒学家围绕着文本的含义和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进行思考,致使儒学发展的每一步、每一阶段、每一流派和义理都与文化语境以及语言语境密切相关。在这种氛围下,儒学术语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得同一术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流派义理中拥有不同的含义。即使在同一时期的学派内部,不同哲学家对于同一术语的诠释也有差别。因此,儒学术语意义的认知,离不开客观诠释学理论。意义认知是术语翻译的基础,只有厘清了术语所在文本的含义与作者在创作时的本义。才能准确地把握术语的含义,从而给出等值或等效的翻译。
本书将分7章对客观诠释学视角下的术语英译进行探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