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构如下:引言部分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目标、框架以及达丰厂简要介绍。正文的内容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棉花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以及传统棉花生产的特点,进一步分析棉纺织业的市场和在近代历史中的演变。
第二章主要分析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从初期棉纺织业的发源地,到20世纪中期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实行特殊的行政管理模式,随着移民潮的到来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从移民对城市的影响这个角度切入,对上海的两个特定移民群体——英国人和宁波人进行了社会学比较,两者在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第三章主要围绕达丰染织厂展开。首先介绍了达丰厂的起源,分析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阐释了达丰厂之所以可被定义为现代化企业管理典型的原因。达丰染织厂诞生于不断变革的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是率先采用纺织科技的少数企业之一,纺织科技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还是完全陌生的东西。工厂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构建起来,在当时是极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同时,达丰厂采用最新生产设备,采用工业化手段投入生产,从管理模式到生产模式实现了全面革新。这一进程是否意味着它已经与传统生产模式、传统生产方法决裂,这也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章阐述达丰厂在所处时代发生的历史变迁。企业诞生于动荡的革命年代,上海棉纺织业的发展屡经沉浮波折,有过鼎盛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也经历了坎坷与危机。在这一部分论述中不难发现某些特定历史事件对达丰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工人运动和对进口商品的抵制运动。本章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特定历史事件背景下,达丰厂是如何把握有利时机实现自我增长,又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实现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害。
第五章是对第四章研究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因为历史事件产生后续影响,形成困局,导致当时纺织企业的发展进退维谷。在经历了抗战与内战后,达丰厂的创办者不得不离开上海。不久内地工厂也进行了国有化改制。我们对该企业的研究到此告一段落,因为此时企业家、达丰染织厂和上海这座城市的连接纽带业已断开。达丰厂的湮灭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是未来对达丰染织厂的进一步研究不会止步于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