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第一章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传播
第二章 新闻有“术”,传播有“学”
第三章 传播者
第一节 传播者概述
第二节 传播者分类
第三节 传播者特点
第四节 传播者权利
第五节 传播者赢效因素
第六节 守门人理论
第七节 未来社会的传播者
第四章 传播与符号
第一节 罗兰·巴尔特和《符号学原理》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符号解读
第三节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第四节 符号和意义
第五节 名人“符号学”探究
第五章 传播媒介
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媒介形态
第六章 受众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我国受众身份的变迁
第二节 信息时代社会转型带来的受众身份变迁
第七章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下编
第八章 人类信息传播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三节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第四节 大众传播
第九章 从纸莎草到自媒体——社交媒体传播简史
第一节 西塞罗和纸莎草
第二节 罗马时期的《每日纪闻》
第三节 谷登堡的印刷机
第四节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第五节 近代资产阶级报刊“粉墨登场”
第六节 征收知识税
第七节 报纸如何成为“生活必需品”
第八节 记者“登堂入室”成为第四等级
第九节 空中的“神秘电波”
第十节 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
第十一节 数字时代人们怎样读书
第十章 传播学、心理学与文学的融合发展
第一节 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心理学与文学的“疏离”关系
第三节 传播学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美育如何传承美、传播美
第一节 美育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高校新闻传播美育教育现状
第三节 探索高校新闻传播美育改革途径
第四节 小结
第十二章 信息时代的视觉传播艺术发展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视觉艺术发展之路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视觉艺术“设计品”
第三节 视觉艺术设计的信息接收者
第四节 视觉艺术设计的媒介发展之路
第十三章 进入信息传播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
第一节 文学作品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
第二节 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例,看文学与影视交融共生
第三节 进入信息传播时代
第四节 我国网络文学搭乘影视顺风车加速快跑
第十四章 我国主旋律影视艺术传播文化品鉴
第一节 电影艺术发展源起
第二节 我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第三节 影视艺术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第四节 我国主旋律影视艺术发展概况
第五节 主旋律影视作品蓬勃发展——以“我和我的……”系列电影为例
第六节 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规律
第七节 电视艺术发展概况
第十五章 电影艺术的时空传播美
第一节 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
第二节 电影艺术的时间美
第三节 电影艺术的空间美
第四节 电影艺术的时空组合美
第五节 小结
第十六章 大众流行文化之畅销书文化现象解读
第一节 我国畅销书发展历史概述
第二节 解析21世纪我国畅销书文化传播现象
第十七章 大众流行文化之漫画与大众传播发展研究
第一节 继往开来:百花竞放的中国漫画(1976—1994年)
第二节 “5155工程”时期的中国“新漫画”(1995—1999年)
第三节 市场化时期的中国原创漫画(2000—2005年)
第四节 初露端倪的“中式漫画”(2006年至今)
第五节 我国成功举办种类繁多的动漫活动
第六节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原创漫画
第十八章 大众流行文化之流行音乐传播与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简史
第二节 流行音乐传播与大众文化发展相伴相生
第三节 歌以咏志——历史时刻的音符记忆
第四节 从传播学视角解析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路
第十九章 “十七年”抗战文学文化传播现象探究
第一节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人的成长现象出现的原因
第二节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人的成长模式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人的成长问题
第四节 对“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人的成长问题的评价
第二十章 新、旧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人物形象的传播技巧
第一节 有关“革命历史小说”和“新革命历史小说”的界定
第二节 新、旧革命历史小说中英雄人物的传播技巧分析
第三节 新、旧革命历史小说积极传播的时代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